1994年9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来到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

一边参观,张震还一边为他的夫人马龄松做着介绍,“这是供祖宗的地方”、“这里是厨房,这里能烧水、那是做饭用的.......”

很显然,同为湖南人的张震对这些农家用具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走到毛泽东父母的房间时,张震一眼就看到了墙壁上的合照,看着看着,张震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主席像他妈妈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张震

要说张震为什么会在80岁高龄的时候,亲自来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这就要说说张震有多敬重毛泽东了。

1937年2月,还是红12团参谋长的张震进入了抗大第2期第2队学习。在这里,最让张震感觉兴奋的,就是他成为了毛泽东的学生。

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负责同志亲自为抗大的学生们授课。张震印象很深,毛泽东讲的是《辩证唯物论》,一讲就是好几个月。

毛泽东讲课的方式很活泛,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谈心。他会引导你,启发你,让你自己去想明白,而不是填鸭一样全部塞给你。

这种上课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本来挺高深难懂的一门课,也变得简单好懂了起来。

和很多人一样,听过毛泽东讲课的张震,也不出所料地成为了毛泽东的“粉丝”,而这些知识,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42年6月,新四军第4师下达命令 :各部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3个月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次,张震学习的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因为他本身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因此对书中所写的事情更是感同身受。

除了阅读毛泽东所写观点,张震和第4师的师长彭雪枫还联系战斗经验进行了反思。张震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些阅读毛泽东著作的经历,让他的军政水平提高了。

1945年12月后,张震出任过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参谋长、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成为军中智囊,在此期间,毛泽东著作一直都在帮助他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张震(右)

1954年11月,张震去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3年后,他毕业留校担任副校长。

1958年后,学院党委决定将毛泽东军事著作列为学院的首要课程,张震举双手赞成。

因为当时的学院中,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学员越来越少,反而是抗战及解放时期入伍的增多,若是能教好这门课程,有助于学员们将有限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因此,张震把重点放在了这门课上。可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张震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最开始,不管是教还是学,问题都暴露得很明显:

部分教员认为开设这门课,领导要求高,备课时间少,讲课时间短,担心讲不好。

而部分学员则认为,毛泽东著作天天接触,专门开设成一门课有些多余,显然,他们对毛泽东著作的认识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张震

知道这些情况后,张震抽调了40多名精英人员,组成了一个毛泽东军事思想教学组,并组织领导干部们和教员一起备课。

同时,学院党委还规定,让领导们不仅要深入各班各组,与学员们一起听课,还要登台讲授毛泽东军事著作。

张震负责讲授的正是他之前研究过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知道自己要讲这篇,张震很高兴,

“我们这些跟着毛泽东从战争中都过来的人,每次读这篇文章,都有一种特殊感情。”

3月,张震正式开始备课,尽管已经读过很多次,但他还是再次翻开了这本书,做摘录、写提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刘伯承

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张震的备课总是断断续续的,4月,朱德到学院视察,听说张震要讲这门课,兴高采烈的跟他聊起来“如何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问题。

这次谈话让张震受益匪浅,于是,他又去拜访了刘伯承,请教他如何教授好这门课。

5月,张震根据刘伯承的指示,对拟定好的课稿进行了修改。为了更系统地体会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真谛,张震又翻开了《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书。

5月9日这一天,张震正式登台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门课程。后来,除了学院,还有其他单位邀请他去讲课。

而速记员也将张震的讲授记录整理下来,随后,他对记录稿进行了校正和审定,完成了《学习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讲稿。

为了更有保证,张震还将讲稿打印出来,分别送到毛泽东、刘伯承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那里审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张震

年底,学院将这份讲稿铅印成册。正文前,张震写了几句话,

“俾能达到掌握主席原著精神与实质,又能以这思想武器来研究、指导今后保卫祖国、 反对侵略战争,则为甚幸。”

1959年,学院将教材建设的任务交给了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管张震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翻开毛泽东著作,从中汲取营养。

1959年6月,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中的“战略防御”一节中得到启示,写下了《学习“战略防御”的体会》。

1960年12月,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学院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委员会,对毛泽东著作颇有研究的张震担任主任。

这一直是张震非常骄傲的一件事,在回忆录中,他还写到过,“学习渐成风气,基础比较扎实,成效颇为显著,的确是成功的教学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铜像

1962年9月,张震成了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对于毛泽东著作这方面抓得更紧了。

直到后面他离开学院,甚至是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后,期间,他一直都在研读毛泽东著作。

1994年,80岁高龄的张震来到韶山,他先是参观了毛泽东铜像,还献上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花篮,并连鞠三躬。

因为张震工作很忙,他的脚步有些急匆匆,唯独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看到毛泽东父母的照片后,他停下脚步,看了很久。

然后情不自禁地说,“主席像他妈妈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张震说得不错,比起父亲,毛泽东不管是在长相还是性格,都更像自己的母亲。每次提起自己的母亲,毛泽东也都是赞不绝口,

“我母亲是位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同情穷人,当年他们在荒年前来讨米的时候,我母亲常常送米给他们。”

而他的父亲则是相反的个性,这也导致毛泽东在他的少年时代,和父亲的相处堪称“鸡飞狗跳”。

其中有一件事,给少年的毛泽东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他的父亲毛顺生省吃俭用攒够钱后,一直在购买田地。他看上了堂弟毛菊生家中的地,并在对方最困难的时候,乘机买下了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顺生

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极力反对。他们平时就很同情生活困难的毛菊生一家,还时不时接济对方,如今毛顺生乘人之危,母子二人自然很不满他的做法。

可毛顺生却理直气壮的说,“我用钱买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关系。”

很久之后,毛泽东邀请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进京,还与他提起过这件事,

“旧社会所有制,使得兄弟间也不顾情谊。我父亲和二叔(毛菊生)是堂兄弟,买二叔的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了,全无手足之情,谁劝都听不进去。后来我思考这事,认清只有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杜绝这类事情,于是下定决心寻找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

关于毛泽东和父亲的矛盾,不止这些,也不止这么简单,比如,他们在对毛泽东的未来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毛顺生17岁时,因为家境贫寒参了军,再回来时,他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开始有声有色地经营起自家的小日子。

毛顺生是有头脑的人,他将剩余的稻谷碾成白面去集市上卖,碾剩的米糠用来喂猪,猪长大了也能拉到集市上去卖。

如此这般下来,毛顺生的积蓄渐渐多了起来,他开始买地种田,成熟的庄稼加工后再拉到集市去卖。

慢慢地,田地越来越多,活计也越来越多,不仅雇了长工短工,家里的孩子也必须帮忙。

因此,虽然毛泽东家境不错,但他从6岁开始就已经在干农活了。而毛顺生对他的期待也是“继承家业”,让他去私塾读书,也只是盼着能随便学点珠算文字,记个账就好。

可毛泽东却从书本中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有更高远的志向,也疯狂地爱上了看书。

可毛顺生非常不喜欢毛泽东看书,因为毛泽东一拿起书本,就手不释卷。毛顺生觉得儿子耽误了农活,心里窝了一肚子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有一回,毛泽东和毛顺生上午才因为这种事情发生了争执,结果下午5点多,毛泽东又不见了。

毛顺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毛泽东,他正坐在一个台阶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而干活用的担子被随手扔到一边。

毛顺生火冒三丈,“你是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邪?把你爹的话当耳旁风了?”

“不是的,爹,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的意思你明白得很,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干活,别看这些闲书!”

“我会规规矩矩地干活,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我会先干完活再看书,这样,你没什么好说的了吧。”

“小子,你才干了几担就跑来看书了?”

“你交给我的任务我都完成了!吃过午饭后,我已经挑了15担肥,你要是不信,自己去田里数数。现在让我清静一点,我想看会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说完,毛泽东平静的坐回去,继续捧着书看,毛顺生呆呆的站在原地,他在想,若是毛泽东真的在半天内担够了15担,那自己确实没什么说辞了。

然后,毛顺生来到田里数了一下,毛泽东竟真的担够了15担。后来,他便不再管毛泽东看书的事了,只要毛泽东做完该做的农活,他也就不多干涉什么了。

就这样,父子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十几年,直到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去到外婆那边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离家前,毛泽东改抄了一首“立志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虽然毛泽东对父亲“专制强硬”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但因为母亲的存在,毛泽东并未对父亲有太过外显的反抗。

他曾开玩笑说过,“我们家里有两‘派’,一派是我父亲,一派是我、我母亲、我两个弟弟,有时雇工也在内。我母亲主张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明表示,她觉得这样不符合中国的道理。”

比方说,文七妹非常怜惜穷人,常常施米给那些过来乞讨的人,但是在毛顺生面前,她就不会这样做,因为毛顺生不同意她这样做。

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更像自己的母亲,他愿意周济贫困的乡亲,帮助落难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有一回,毛泽东发现同学黑皮伢子因为家里没钱,中午不带午饭,便把自己的午饭拿出来,分给黑皮伢子一起吃。

可是,一份饭两个人吃,导致毛泽东经常吃不饱,饿着肚子回到家再大吃一顿。

很快,文七妹就发现了儿子身上的异常,她没有多问,只是给儿子换了一个更大的饭盒。

结果毛泽东还是吃不饱,晚上回家就狼吞虎咽,文七妹感觉奇怪,便问他,“儿子,你上学读书怎么比在家干活吃得还多呢?”

毛泽东知道母亲不会因为这种事情批评自己,便一五一十的交代了,果然,文七妹慈爱的摸摸他的头,

“儿子,你做得对,只是你不该瞒着我,应该早点跟我说的,我也好多给你带些饭,免得两个人都吃不饱,饿坏身子。”

后来,文七妹都会准备两份午饭让毛泽东带到学校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泽东

还有一次,毛泽东挑着一担稻谷到老师家交学费,路过本家毛承七家中时,听到夫妻俩正在因为断粮在吵架。

毛泽东二话不说,把当学费的一担稻谷倒进了他家的米缸里。回到家后,毛泽东如实告诉了母亲,文七妹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悄悄又给他担了一担,让他去交学费。

后来,毛泽东去到外面读书,他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马列思想,走上革命。他越来越忙,忙到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1918年6月,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为了理想,他决定北上,就在这时,文七妹患病了。

毛泽东着急的回到家乡,看望了病中的母亲,见母亲并无大碍,便赶紧回到长沙准备去北京的事宜。

临行前,他给舅舅文玉瑞和文玉钦写了信,托他们帮忙照顾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勤工俭学班

1919年,所有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们的手续都已经办好了,考虑到母亲的病情,毛泽东果断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返回长沙。

4月,毛泽东到达长沙,在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这段时间,毛泽东的两个弟弟也将文七妹接到长沙治病。

尽管毛泽东忙得脚不沾地,但他依旧抽出时间,陪着文七妹寻医问药。后来,眼见母亲病情好转,毛泽东就带着母亲、弟弟去照相馆照了张相。

这一年,毛泽东26岁,文七妹5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文七妹和毛家三兄弟

在长沙住了20多天后,文七妹主动提出回家,毛泽东再三劝说无用后,由二弟毛泽民将母亲送回了家。

10月5日,文七妹病逝。噩耗传来,毛泽东慌张的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赶回了韶山冲。

然而,母亲已经在两天前入殓了,毛泽东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他跪倒在地,热泪长流。

晚上,他在昏黄的油灯下,写下了《祭母文》: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守灵7日后,毛泽东带着小弟毛泽覃辞别了父亲,回到长沙。他总是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也愈发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毛顺生和毛泽东

于是,他放下年少时与父亲的“矛盾”,将毛顺生接到长沙小住了一段时间。和儿子一直“观念不和”的毛顺生,看着儿子有了自己的追求,生活的也还不错,也冰释前嫌了。

这一回,毛泽东也带着父亲,去到之前的照相馆合了照,当时,他的左臂上还带着悼念母亲的黑纱。

1920年1月23日,在文七妹去世3个半月后,毛顺生也因患上急性伤寒去世了。临终前,只有二儿子毛泽民守在跟前。

那时,毛泽覃正在长沙读书,而毛泽东正在忙“平民通信社”和“驱张请愿团”的事,未能赶回家为父亲奔丧。

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三兄弟写了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