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在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眼里,从来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如今有靠捡垃圾果腹考上了清华的韦仁龙,30多年前,也有拼尽全力突破限制去上北大的令人心疼的女孩,张培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红衣服)

一个人可以惨到什么程度?虽然她没有断手断脚,但是这个孩子从小命运多舛,她父亲一直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谁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她能逆风考上北大

01飞花终成泥,她永远留在了24岁

2003年注定是悲痛的一年,那一年我们失去了风华绝代的艺术家张国荣和霸气全能的梅艳芳,在9月2日这一天,我们也失去了“飞花”张培祥。

这一天秋风萧瑟,枯黄的叶子和寒冷的风阵阵哀嚎着经过每一个北大学子的耳边,八宝山菊花厅此时被挤得水泄不通,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来进行悼念的,是在悼念一个叫张培祥的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5月中旬的时候,张培祥正在创作《大话红楼》,她写着写着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低头一看皮肤出现了大片的奇怪的青紫色,她此后还经常头晕、发烧,于是她病倒了。

后来去了医院,张培祥被确诊得了白血病。

“你咋了姐?”

“没事,就贫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还有一个弟弟,那时候弟弟正面临高考,为了不让他担心,她只能搪塞说自己只是缺营养贫血而已,她承受着巨大压力独自接受治疗,很多好心人也表示愿意援助她,但可惜,她还是只活了4个月。

至今,张培祥都被葬在八宝山公墓,在这座墓里长眠的都是曾对我国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不是科学界、教育界的伟大领袖们,就是革命烈士,所以现在应该能领略张培祥的身份地位了吧。

感动全国的纪实文学《卖米》就是出自张培祥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在她罹患白血病的前几个月里,张培祥还在《湖南卫视》创办了《新青年》专栏,她曾亲自参与策划前三期,还担任嘉宾主持人。

在21世纪初那个一切蓄势待发的岁月里,她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

张培祥的笔名是飞花,除了是北大的法学硕士,她还是炙手可热的网络写手, 《大话红楼》 、《飞花读红笔记》 、《红楼十日谈》 、《七种乐器》等,都是出自张培祥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美国)》和 《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两本书也是由她翻译,并且早就经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国工人出版社也已发行,成了畅销书。

02出自淤泥但一身傲骨

1979年,在湖南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张培祥出世了,张培祥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他们家里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而且张培祥的父亲长年体弱多病,靠药物维持生活,母亲自小就有小儿麻痹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老家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张培祥按理说和北大硕士八竿子都打不着,但她自小聪慧过人,可惜的是因为家里条件特殊,张培祥直到6岁才有机会上学,在整个班级里张培祥入学最晚,基础最差。

也许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培祥6岁的时候已经很懂事,她看着讲台上的老师和自己对比鲜明的同学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张培祥一直发奋读书,加上她的天赋,她在班里一直是第一名

因为姑姑姑父的善良,张培祥一直能如愿上学,可是她家里的情况实在难以支撑,就连生活开销都勉强维持,于是她的姑姑姑父决定再省吃俭用也要供张培祥上学,不能可惜了这孩子的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一家

就这样,从张培祥小学四年级开始,她就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懂事又自立的孩子了,她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于是她做什么都很拼命。

姑姑把张培祥安排在泗汾双塘小学,这个小姑娘没事就喜欢看课本,而且她总是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能自己把课本背熟,在上课的时候张培祥也是全神贯注,老师问什么她都知道,还能举一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机会上学的张培祥不只是就知道读书,除了上学的时间,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留给了家里,为了给父亲买药,她和母亲经常担着上百斤的大米走十几里公路去卖。

她知道读书对她来说是奢侈的,但家里的活是她应该做的。

张培祥一直很喜欢看书,可以说到了嗜书的地步,她买不起就只能借姑父家的书来看,一本小说几十万字,她废寝忘食地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你书姑父。”

“你这孩子---没看完你送来做啥?你能不能好好看?”

“我看完了啊!”

“啥?这么厚的书你一天就看完了?”

张培祥借书基本上都是当天借当天还,姑父起初对这孩子对书的态度感到气愤,觉得她不看完就送回来了,简直像做游戏一样,但后来她姑父特意拿书里的内容考了张培祥一番,她竟然对答如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父才知道,这孩子不是游戏人间,是有太多的能量和天赋了。

就这样,随着年纪的增长,张培祥的优秀也随之迸发,她就是现在无数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1991年,12岁的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湖南最好的中学。

越优秀就越渴望知识的浸润,上了初中的张培祥读书就像上了瘾一样,一天不看就浑身难受,但是没钱买她就只能去书店蹭着看,一次两次还好,多去几次难免不方便,就连店员都认识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年代不是现在开放的年代,不花钱买人家很不情愿让你免费看,在张培祥去了无数次也不买以后,那个店员干脆将她扫地出门了,直到高二的时候,不仅是读书,因为家里的困境张培祥再次面临辍学。

但此时的张培祥已经是大姑娘了,她没有像小孩子一样哭闹,而是毅然决定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解决家里的窘境,而这样一来,张培祥只能辍学。

“这孩子怎么能辍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的学籍表

说来也是老天眷顾,张培祥有个爱才如命的好校长,他叫罗定中,当时听说张培祥要辍学以后,罗定中可急坏了,见张培祥不见了踪影,他便亲自去找张培祥,并承诺为她免除学杂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的成绩单

但其实凭校长一人之力哪那么容易扭转乾坤,这一切都是罗定中校长善意的谎言,学校的学杂费其实并没有免除,而是罗定中为张培祥默默承担了所有费用。

张培祥回到学校喜极而泣,她很开心,更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培祥也不负众望,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证明了罗定中校长是对的,他们来了一场命运的“双向奔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醴陵四中校长

1997年,株洲市的一个名叫张培祥的文科状元横空出世,张培祥当时以湖南省文科第5名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如愿踏上了真正属于她的地方。

03流光溢彩,明丽绽放

虽然北京大学是考上了,但是“穷”仍然是张培祥身上抹不掉的魔咒,在去北大报到之前的张培祥连学费都凑不齐,后来还是亲戚朋友一起东拼西凑帮她凑了1000块,她才能顺利上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北京大学不变的是去那里报到的孩子都是全国最优秀的人,可谓是各个地区的凤毛麟角,张培祥和他们一比,可以说微不足道,但除了学习,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被张培祥放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右一)

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张培祥在北京找了兼职,自己勤工俭学,她白天只要没课,就肯定在外面打工,晚上回到学校再学习学校的课程,光上完课还不够,她还熬夜进行文学创作,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在大学这几年,虽然她过着别人眼里辛酸至极地生活,但是她自己却甘之如饴。这一切其实也并不奇怪,毕竟对于一个天生的强者来说,自强不息是本能,要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安逸地活着才是折磨。

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flying flower”,飞花,在大学自由的空间里再加上她打工赚来的钱终于可以让她实现读书自由了,文学的滋润也让她变得文思泉涌,一时间“飞花”在全校变得炙手可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越写越如鱼得水,她的《大话红楼》不光是当时的北大,还风靡国内各个高校,包括其他著名著作如《卖米》、《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累计创作达上百万字。

《卖米》一书共计不过5000字,但却以最朴实的笔触打动了读者们的心,后来各大杂志也争相转载过《卖米》,而且《卖米》获得了当时北京大学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弟弟-张毅接受采访

张培祥此时俨然成了北大著名的才女,但是她把大部分赚来的钱都给了家里,她的弟弟张毅回忆说:“姐姐上大学以后家里的条件就好了起来,父母的医药费,我的学费,家里的电器--都是姐姐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可能老天爷就喜欢把那些惊艳了这个世界的人早早带走吧,张培祥若是一直安然无恙,她现在一定是中国法学界、文学界等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乃至成为中国卓越贡献的人。

2003年,在发现自己患了白血病之后张培祥就再也写不动了,大哭一场以后还是积极配合治疗,住院时仍然乐观向上,感染了很多人

也许是儿时的自立自强,也许是亲自卖米的经历,让张培祥成为了文坛巨星,虽然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但是对她而言,生命的宽度才是最流光溢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培祥之墓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就是张培祥的一生写照,无论经历什么苦难她都积极乐观,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当今社会,走几步路就叫累,少花点钱就叫冤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