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贯穿中国历史,多少爱恨情仇、皆因此起。

河西走廊位于南北两大山体之间,祁连山、乌鞘岭在南,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在北。

一南一北两道山体构成的走廊地带,却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东西跨度大约900公里,南北宽达100多公里,如此宽广的地带,因夹在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走廊地形十分鲜明。

地理学界将这里称为走廊,并不仅仅因为地形像是走廊,关键在于河西走廊在中国的大地上拥有重要地位。

这里不仅地处东西交通的咽喉地带,而且凭借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绿洲,成为东西交通大道上的物资支撑点。

甘肃省得名于甘州与肃州,甘州是张掖,肃州是酒泉。偌大一个甘肃省,一省得名全出自于河西走廊,可见这里对于这个省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西走廊的历史情节

说起河西走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无过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苍凉而激昂的句子,即使跨过了两千年,后人也不会停止对那段历史的回顾。

与河西走廊息息相关最重要的两个朝代是汉与唐,正是这两个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盛世王朝,与河西走廊有了割舍不尽的情感。

公元前121年,汉武大帝拜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经河西走廊攻打匈奴。

霍去病的军队跟匈奴连着打了六天,匈奴抵挡不住,向后逃窜。

霍去病追了上去,追过了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一千多里地。俘虏了浑邪王的太子和相国,连休屠王祭天的金人都带回来了。

后来浑邪王和休屠王干脆投降归附了汉朝。

两个匈奴附属国算是解决了,但匈奴人还是经常来骚扰,汉武帝再次派卫青和霍去病去攻击匈奴,这次力度比较大。

霍去病的大军走了两千多里地,找到匈奴的军队,干了几架漂亮的仗,俘虏了单于的三个王,以及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

伊稚斜单于,带领他的部众只好退到漠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西走廊凭着自身重要的地理位置,汉武帝决定把这里纳入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开始时,汉武帝为了和西域通好,首先在祁连山下的绿洲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郡,这也是中原王朝在河西走廊设立地方行政建制的开端。

河西走廊的地形使这里成为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为了控制这条道路,还在冲要地带修建了关口,即河西走廊西端的阳关、玉门关。

与关口连接的是长城,西汉长城西端始于玉门关以西,向东延伸至辽东一代。

跑到漠北的伊稚斜单于,被打伤了元气,从此,漠南不再有匈奴的营地了。

当初匈奴的一个小王投降了汉朝,被封侯,又赐名赵信,这家伙虽然叫“信”,但一点也不诚信。

因为他熟悉道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时候,他跟着将军苏建去攻打匈奴,并做了先锋,结果被匈奴包围,赵信又投降了回去。

伊稚斜就封了赵信为王,还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

这一次匈奴被彻底打败,赵信就建议休养一个时期,不要再跟汉朝作对,还是讲和为好。

伊稚斜就派使者到长安来要求和亲。

真有意思,被汉朝暴揍了一顿,还好意思来求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臣任敞说:“匈奴打了败仗,应当叫他们归顺,作为外臣,怎么还提和亲的事呢?”

心高气傲的汉武帝当然不肯把公主嫁给刚刚打败了的单于。

作为礼尚往来,又要展现我大汉王朝的气势,汉武帝就派任敞作为使者回访单于。

单于虽然打了败仗,但还是很傲慢,他因为得不到汉朝的公主,竟然把任敞扣下,一直不放他回去。

曾经出使过西域的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一个乌孙国,受匈奴压制。

如果多送点东西给乌孙王,先给他结交起来。如果他愿意归顺朝廷,皇上不妨把以前浑邪王的地盘封给他,然后跟乌孙和亲,这等于砍断了匈奴的右胳膊。

这么一来,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300个护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出使乌孙。

到了乌孙,张骞派他的副手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等国。

为了探看汉朝的实力,乌孙没等其他副使回来,就打发张骞带着乌孙的使团回访大汉。

这次回访带来了几十匹高大的“汗血宝马”,让汉武帝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联合西域共同抵抗匈奴,又为了得到西域的好马和别的特产,汉武帝就把原来浑邪王的地盘改为两个郡,这就是酒泉郡和武威郡的由来。

如今,从玉门关外远远望去,汉塞依然横卧于沙漠瀚海之中。

汉武帝为了抵抗匈奴,不叫西域各国变心,又为了要得到西域的好马和别的特产,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使者分别到这些国家去送礼物。

西域36国都知道博望侯张骞,并且都相信他,说他心好,而且够朋友。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派去的使者都不说张骞已经死了。

汉朝和西域的交通就这么通过河西走廊建立起来了。

从汉朝运去的货物经过天山南路的主要是丝织品,大火就把那条路称为“丝路”;从天山北路运到东方来的主要是毛皮,所以那条路也叫作“毛皮路”。

匈奴见西域和汉朝做起了生意,就经常派骑兵去阻碍、抢劫使者带的礼物。

汉武帝除了加强酒泉郡和武威郡的防御以外,又设立了两个郡——张掖郡、敦煌郡。

这四个郡都驻扎着军队,随时可以打击匈奴,保护着河西走廊的交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要设立无险可守的阳关、玉门关呢?

关口、长城与四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延伸至西部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口是控制河西走廊的要塞,冷兵器时期的关口往往设在山河之间的险要地带,但在阳关、玉门关所在之处看到的却是一片平旷之地,无险可守。

那么为何要在这里设关呢?古人设置在这里的关口又在控制什么呢?

一连串的问题,只有踏上阳关、玉门关故址,才能获得准确答案。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以西地带,那是一片干旱地区,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水资源比任何东西都宝贵,河西走廊西端的两个关口恰恰都与水源相关。

玉门关的设置与发源地祁连山的疏勒河有关系,这条河流从源头一路向西流入沙漠,西汉朝廷在河水所经之处设立关口,控制了水源就等于控制了这条道路,大漠之中无论商人、僧侣,还是军队,都必须经过这里,这就是关口设置在此的缘由。

现如今,疏勒河已经改道,但我们在玉门关附近的方盘城,依然可以看到古河道留下的遗迹。

玉门关如此,阳关的选址也与水源有关系,阳关控制的不是河流,而是湖泊,那也是沙漠之中稀缺的水源。

汉代关口位置与水源相关,到了明朝,嘉峪关则成于地形。

明代为了防御北方草原民族南下,于永乐年间开始修筑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嘉峪关,形成了一道军事防御屏障。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河西走廊南北方向最宽处超过一百公里,但两道山体却在嘉峪关附近靠拢,利用地形特点,嘉峪关设在两山距离最窄的地段,一道关将南北两山联为一体,如同一道拉链,锁住了西行之路,成为后来河西走廊西端的门户。

古人设置关口,多出于军事、交通以及税收目的,然而,无论关城设在何处,支撑关塞存在的物质基础都来自绿洲。

河西走廊位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以西地区,若没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绿洲,农业便难以发展。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河西的苍凉与雄阔。

“春风不度玉门关”描写的就是当地的气候特点,每当春夏,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会将海洋水汽输送到内地,中国东部率先会受到上天赐予的雨露。

然而河西走廊地处东南季风可抵达的末端,春风不度,在这里不能达到“雨露均沾”。

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气候区,绿洲之外的地方若失去冰雪融水,就是戈壁与沙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气候原因,使得河西走廊的景观呈现为绿洲与戈壁、沙地相间分布的状态,这也是今天我们去敦煌,可以看到沙漠中月牙泉的原因。

真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吗?这种状况,却被清朝的左宗棠给改变了。

左宗棠两次经河西走廊西征

,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树和柳树。

几年下来,从兰州到肃州,凡是湘军所到之处,都沿路栽植道柳,后人称为“左公柳”。

清代诗人杨昌濬诗说:

上相筹边未肯还,

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看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古代的力度不到,或者是气候后来有了改善所致。

河西走廊,中国东西文化结合的原点

西汉时期设置的河西四郡正处于绿洲之中,为了能在绿洲上扎稳脚跟,汉武帝陆续从内地迁移来了28万人,从此绿洲上有了稳定的农业生产。

从河西走廊挖掘出的墓葬、壁画上,成为研究河西走廊当时中国的农业技术史、物质文化史的珍贵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宴饮、伎乐、庖厨、家畜、出行、狩猎、农耕、畜牧、打场等生活场景,这一幅幅连环画似的画面,展示的不再是苍凉,而是动人的生活。

农事活动中的耕地、耙地、耢地,以及此后的播种、收获,几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被记录在了画面中。

这些画面,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是干旱地区的绿洲。

敦煌是一座世界性艺术宝藏,但敦煌留下的与农业技术有关的画面,远不及嘉峪关画像砖多,并且也不如嘉峪关画像砖早。

有农、有牧,那时居住在河西走廊的人们,生活丰富程度一点也不损色于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河西走廊为落脚点,东西之间的文化交融不仅表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也保存在艺术中。

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排列在河西走廊沿线,使这里成为世界级“石窟艺术走廊”。

留在这些石窟中的壁画、雕塑,主题从佛教世界到世俗生活,技术手法与内容选题融东西方艺术为一体。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讲述的是一位河西走廊本地人物的故事。

河西走廊地处东西交通咽喉地带,历史上因战事、商贸,乃至西行求法,过往的人物数不胜数,而张议潮却是河西走廊本地人。

盛唐时候,李家大军东征西讨,作为连接东西的河西走廊,随着西征大军的来往,河西走廊一度成为了大唐盛世的“商业街”。

一些搞西部大开发的热血青年或到西方开拓,或留在商业街做买卖。

如同“龙门客栈”里演的那样,热闹非凡。

唐中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驻守在西域、河西一带的军队纷纷内迁,唐朝国力迅速衰竭,历经百年打下的万里版图也只缩小到长城陇西以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蕃趁大唐无暇西顾,出兵占领了河西走廊,然后逐渐蚕食西域,设置在这里的甘州、瓜州等相继陷落,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河西走廊一带脱离了唐王朝的控制。

848年,沙洲人张议潮发动起义。

此后在朝廷的支持下,以沙洲(今敦煌)作为根据地,起义军先后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

851年,张议潮将瓜、沙等十一州版籍献给朝廷,陷入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终于回归唐朝,张议潮被朝廷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就是张议潮出行时的依仗,旌旗飘扬,威风凛凛。

无论怎样的人物,无论何样的往事,都会随着时光远去,唯有大地依然存在。

若将河西走廊放在整个国家视角观察,不难发现这里正处于丝绸之路的关键地段,从河西走廊西出阳关进入西域,向东越过陇山,便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区。

因此,九百公里长的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万里山河中不可忽视之地。

河西走廊在国家战略的地位如此,留在这里的文化宝藏更让后世惊叹。

当我们踏上这片热土,沿着古人留下的足迹,抚摸着历史的伤痕,或许感觉到的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