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我今年二十四岁,搬砖的,拿自己来说,我从来不认为用纯粹的力气养活自己是在“努力”改变未来,顶多只能算是在“承受”自己的过去。

而承受的本质,就在于只能停在原地。

理清这个因果关系,我再告诉你与我相似的社会的底层们如今具体在承受的是什么。

以一个家庭背景为零的农村孩子举例。

从他出生那一刻,他需要承受的就是一个相对不那么健康的家庭氛围,抛却留守儿童的问题,仅谈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和父母对社会的认知水平这两点,他跟城里孩子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点。

在这个全民5G的时代,你知道还有很多农村连2G信号都没有吗?

度过幼儿阶段进入学龄,他所需要承受的是并不专业的学前教育。

如今很多小镇上的幼儿园基本没有几个严格走完了正规办园手续,很多幼师也根本没有上岗资质。

农村大多数孩子之所以读幼儿园,只是为了能有一个上小学的“资格”。

而进入小学,他需要承受的则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的状况。

这里的教育资源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匮乏。

不信你去看,现在很多小镇上的学校连最基本塑胶跑道都没有,更何谈足球场、音乐教室、画室、手工室、运动器械……

02

进入初中,他需要承受的是以根本还不能生活自理的年纪去学校住宿。

而由于孩子数量的减少,如今大量小镇开始并校,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和家之间的平均距离拉大了好几倍。

很多学校甚至从小学六年级就开设了晚自习,建起了宿舍。

但最大的问题是,对于这种过早脱离家庭独自生活的现象,很多农村家长不仅没有意识到危害,反而还举手赞成。

而赞成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在学校,他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操心如何赚钱这件事。

但一个根本不算懂事的孩子,在学校有心无力,而家庭又过早脱离的情况下,你觉得他的人格养成、学习成绩这两者,变好的概率大还是变差的概率大?

03

读完初中进高中,他需要承受的是农村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分水岭——普通高中、中专、重点高中。

如果各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你应该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在这个分水岭之后,说难听点,这个孩子的未来十年,我可以猜到八九不离十。

而在接受十二年的教育之后,他需要承受的就是过去这十二年所承受的总和。

他承受完那些跟其他孩子一样的东西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考一个本二以上的大学,人生才算出现一丝曙光。

如果没有考上大学,那就得看他的家庭条件可不可以供他读一个五年制大专。

04

好,到了这里,他此生最重要的一次命运分割线出现了。

他读完大专、读完大学,走向社会时至少可以拥有一份不会饿死自己、比底层稍微体面点的工作。

而若他没有读大学,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情况下,除了从事低端的、出卖劳力的工作,他几乎别无选择。

这时我们放过那个读大学的他,只关心在过去十多年的客观事实的打造下,不考虑任何个人因素的情况下,看看这个全新出炉,居于社会底层的他,会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05

他可能去端盘子、可能像我一样去搬砖、可能进工厂做一名三个月之后才会涨两百块钱工资的普工,每天兢兢业业,不敢迟到,不敢早退,甚至连辞工回家过年都得求爷爷告奶奶。

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双休日,住最便宜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穿最便宜的衣服,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在放假的时候,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或者跟一帮与自己处境相同的人打打牌,泡泡妞。

在刚出来的时候,他可能会有种自己要干大事的错觉,会尝试看看有价值的书,看看有价值的电影,听听除网络歌曲之外的音乐,在夜晚也会思考人生和世界。

但是,励志的故事虽常有,可你真的走到街上,触目可及,那些年轻人,那些在人格和智商上并不低人一等的年轻人,他们眼中别说热血,就连对这世界最起码的好奇心都没有了。

他们也觉得自己在努力,也在每月拿到工资时会有一点欣喜,在年底回家看到卡里有几万块钱时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但年复一年,当他们发觉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效果后,他们不堕落,已算坚韧。

多少本质并不坏的少年,在底层呆了两三年后,吃喝嫖赌至少沾染过一样,口中说出来的话,离了网络用语,根本不会表达。

一个每天上十个小时以上的班的人,你叫他健身?在午后来杯茶或咖啡犒劳自己?在大雨的黄昏捧本《百年孤独》看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而多少农村家庭一家三口勤勤恳恳打七八年工,只要娶一个媳妇或者市里买一间一百平方米的婚房就基本倾家荡产。

就这还得靠家里老人别生病,全家人在家里时身体健康,别出意外。

06

当一个人用尽力气都只能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抛下太远的情况下,你所说的“努力”与“离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只想告诉你,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谈不上对错的人,从他沦为社会底层的那一刻,绝大多数时候,他在做的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用双手紧紧抠在这个极速向前的社会的一个小小的凸起上,保证自己不被甩开太远。

至于追,至于翻身,说真的,那根本不是一句“努力”能实现的。

但我真正想说,也是在另一个回答里说过的一个观点是,请各位,在敬佩那些通过努力而脱离底层的人之余,一定不要鄙视那些正低头“承受”的人,哪怕他们的未来一眼就能看穿,也请别挥舞着“不努力”的大棒去敲打他们。

因为一个人,当他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付出“贫穷”的代价之后,他就已经不欠这社会什么了。

07

再讲一个扶贫的故事。

2015年我国开始推行精准扶贫,中国工程院也领到了扶贫任务。

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朱有勇院士,来到云南一个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的深度贫困村搞扶贫。

朱有勇院士在仔细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文等条件以后,决定推广种植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产品—反季节土豆,也就是冬土豆。

十一二月种下去,来年三四月份上市,在全国都是最早上市的土豆,完全不愁卖。

可是当地村民根本不配合,任凭朱院士和他的学生如何做科普讲解,村民就是不肯种植这种听都没听过的冬土豆:我们从来没种过,万一赔了怎么办?

无奈之下,朱院士只好找块地,带着学生先把土豆种出来。

几个月后土豆收成了,品质果然很好。

如此带动下,终于有个村民愿意种植10亩冬土豆,收获后卖了7万块钱,在这个人均收入只有1000块钱的地方引起了轰动,在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全县种植面积很快超过一万亩,这个县的贫困率三年内从50%降到2%左右,扶贫大有成效。

皮质醇除了导致穷人对风险极其厌恶,不愿意冒哪怕一丁点风险,还会导致“延迟满足”能力变弱,追求即时享乐,赚了钱不存起来,而是去买酒、吃垃圾食品,玩游戏这些可以让人立即获得快乐的东西。

很多中年人被别人劝戒烟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我唯一的爱好,连烟都戒了,活着还有什么劲。

在底层待着的人,生活中的糟心事太多,只有用短暂分泌的多巴胺,把这些琐碎的痛苦对冲掉,不这样,日子是要过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