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河北滦平县长山峪镇安子岭村发展特色养殖

“一条产业链,连着千家万户”(帮扶县驻村手记)

本报记者 康 朴 民生周刊记者 贾 伟

河北承德市滦平县长山峪镇,一条蜿蜒平整的柏油路伸进安子岭村的山沟沟里,串起一座座养殖大棚。

“今儿个来这么早哇!”养鸡大户郝术云热情地招呼。

在门口消了毒,记者跟郝术云走进鸡棚。“日龄大了,吃得快,一天得添两回料。”郝术云打开自动喂料车,喂料车缓缓前行,饲料均匀地落在食槽中,毛茸茸的小鸡迅即探出脑袋不住地啄食。只用了20多分钟,2万多羽肉鸡就投喂完了。

“以前打料、添水、除粪、控温都得自己动手,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到了晚上也睡不踏实,一夜定好几个闹钟。现在添了一整套自动化设备,饲料塔、自动喂料车、湿帘、自动传粪带都有,轻省多了。”不过,郝术云还是不敢大意,“养鸡不能偷懒,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

说话间,华都食品有限公司畜牧技术员秦忠驱车赶到。

像郝术云这样存栏量两三万羽的养鸡户,安子岭村还有好几户。秦忠每周都要来一趟,上门提供生物安全、卫生防疫、养殖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村里几个养殖大户里,郝术云家规模不是最大,但效益最好。他们效益好,我也有奖金。”秦忠说。

秦忠走到数字化操作台前,一边操作一边说:“通风量有点大,给你调低点。控制好温度湿度,及时清理粪便和残存饲料,防止细菌滋生。”

“你放心,都严格按要求来的!”再过两周,这些肉鸡就出栏了。郝术云心里有本账:一年可出栏四到六茬,扣去饲料、鸡苗、电费、运费等各种成本,收益能有10多万元。

别看现在养得好,赚了钱,刚开始搞养殖时郝术云心里也没底。养殖户有顾虑,总结起来是“三怕”:一怕自己没技术没经验,养不好;二怕没稳定销售渠道;三怕价格浮动过大,辛苦一年不赚反赔。

安子岭村养殖户们曾经面临的状况在滦平很普遍。这里地处燕山山脉,山多地少,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经济基础薄弱。

滦平县花大力气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并发展起包括饲料、运输、深加工等在内的整条产业链

华都食品有限公司跟农户签合同养鸡,从育雏到保价收购,一条龙合作。温湿、饲料、防疫……鸡怎么养,公司有统一标准,不仅给养殖户做培训,每周技术员还来指导。

“村干部先带头,养了一年就挣钱了,我们也下决心干起来。”郝术云说,“很快就回了本,后来又翻盖大棚,养殖规模翻了两番。”

临近中午,一辆饲料车开进院里。

“来得正好,料都吃完了!”郝术云顺着爬梯爬上饲料塔顶部,打开仓门。司机叶士林跳下车,扯出电线,接通电源,拿出遥控器。8米多长的传送带先上升后左转,等出口对齐饲料塔料仓入口,叶士林打开饲料车闸门,饲料被送入料仓。

“你瞅咱这车,一只手就能操作,密封性也高,减少饲料和外界接触,养殖户用着放心。”叶士林说。

“生产、运输饲料的,分笼的,检疫的……一条产业链,连着千家万户。”郝术云说,目前村里的几个养殖大户加起来,一年能出栏肉鸡65万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