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襄阳谷城县五山镇茶园,农民在采摘新茶。杨 东摄

6月2日清晨,湖北襄阳南漳县李庙镇的天池山千亩有机茶园里,20多名采茶人员散布其间,采摘的鲜叶用来炒青并制作红茶。

南漳县是襄阳高香茶的主产地,茶园面积10.5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1.5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1亿元;通过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以“合作社+农户+基地”形式带动全县1.1万户茶农种植茶叶,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

湖北天池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方艺睿说,凭借“有机”与“高香”的双重优势,茶叶品质好,品牌也做起来了,每年收益上千万元。

在保康县城关镇九皇山村,4300亩茶园长势喜人。该村选用有机肥,人工除草,按有机茶标准种植、管理,茶叶供不应求。

谷城县探索“品茶+旅游+研学+康养”发展模式,以茶文旅融合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开发茶文化旅游线路4条,推出一批茶公园、茶庄园、茶博园和研学实践路线。

襄阳拥有3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之一。近年来,襄阳将茶产业作为全市十大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努力实现以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此前,因为没有统一品牌,襄阳茶企各自为政,茶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2012年,该市推出“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茶企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取暖”,茶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襄阳市启动茶园提质计划,向“全域有机”挺进。推广适合本地生长的“福鼎大白”“中茶108”等无性系优良品种,鼓励发展高标准茶园,改造老旧茶园,普及茶园改水、改肥、改树、改土等技术,每年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种植管理水平。5年来,襄阳改造高标准茶园15万亩,累计认证有机茶园20万亩。

襄阳还全面推广应用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技术,对新厂房、新设备符合“襄阳高香茶”加工规范要求的,最高给予30万元奖补。襄阳市农科院与市茶叶协会联合编制了襄阳高香茶加工技术规程,对被授权使用“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经过3年努力,襄阳有六成茶企完成改造。其中,使用“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的47家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襄阳市高度重视品牌推广,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杭州茶博会、武汉农博会等国内外各类展会,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襄阳竹林翠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企业率先“走出去”。去年,全市实现茶叶出口近1亿美元,再创新高。

襄阳市政协主席、茶叶产业链链长李诗告诉记者,该市组建产业链工作专班,累计投入超3亿元财政资金,聚焦强基地、强加工、强科技、强品牌、强主体、强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动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茶产业已成为襄阳特色产业之一。

目前,襄阳茶园面积近50万亩,干茶产量2.1万吨,培育加工企业330家,综合产值达80亿元,带动包括茶农在内的约50万人增收。(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