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都会觉得,当初的日本,如果没有“作死”挑衅美国,那么日本的结局未见得会如此的“悲惨”。也许日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也许日本崩溃的速度也不会那么快。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日本在二战中选择偷袭珍珠港,就是日本军队最大的一个“败笔”。然而,事实上的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日本当年选择偷袭珍珠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日本如果不偷袭珍珠港的话,不选择南进的话,恐怕还未见得能够撑到194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日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完成迅速的崛起,其实与所谓的“日本人发奋图强”,以及日本的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正面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其实关系并不大。

虽然明治维新让日本拥有了一些崛起的基础,但是明治维新的改革本质上就是不彻底的。

其所带来的短暂繁荣,本身就是无法持续的,在日本大力改革军制,发展军备“以图自强”的情况下,明治政府的开销是相当大的。而当年的日本,并没有清帝国那样的“后劲”,所以其自身经济必然崩溃。

真正为日本注入一剂强心针的,其实是甲午战争之后的几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正是这笔大钱,盘活了日本的经济。

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各公司的资本总量为6785亿日元。然而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的1897年,日本各公司的资本规模增长了接近七倍,达到了5.3亿日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甲午战争之后,到1901年庚子国变结束之前,是日本工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当时日本国内公司的84%,以及工厂的80%,都是在此期间所建立起来的。

在庚子国变之后,清帝国的战争赔款再次为日本注入了一定的动力。

也是由于甲午战争以及庚子国变,这两场大事件,使得日本统治集团血液内的野心,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冒险精神,开始成为了近代日本社会的主旋律。此后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介入一战,其实都是在这种冒险主义精神的影响下,所作出的冒险之举。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彻底确定了其在南满地区的影响力。而在一战之后,日本又再次将影响力渗透入了山东半岛。而在1918年,日本从一个有着12亿日元外债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有着拥有27.7亿日元的债权国。可以说,日本在近代的绝大多数冒险,都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日本的经济与生产力却是脆弱的,由于战争的大量需求,日本的重工业相当的发达,然而民用轻工业却相当的薄弱,这也是日本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弊病

这导致日本这个国家,无论是从民生,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非常依赖于外部市场,以及外部掠夺。

简而言之,就是其野心与其自身的脆弱,是极其不相称的。这也导致日本的经济,其实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定时炸弹,日本政府和军队,也不过只是一次一次的延后爆炸的时间罢了。

而正是因为日本经济脆弱的抗压能力,才最终导致了九一八事变,以及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二、拿下东北,日本吃饱

1929年,一场席卷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自纽约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了日本。仅一年,日本的股票指数便下降了整整37%,原材料价格也下降了21.5%,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了29.3%,黄金外流更是高达2.75亿日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日本的774家企业中,更是有这58家被迫停业,日本国内的中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可谓是相当的严重。大量的日本人失业流落在街头,甚至日本的经济危机还反向影响到了日本在海外的企业。

在1930年,满铁第一次出现了财政赤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急需转移国内的经济矛盾,将经济危机转嫁给中国。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之下所爆发的。

早在1928年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就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

然而,在当时日本天皇裕仁,对于关东军的擅自行动,可谓是相当的愤怒。因此,天皇也叫停了关东军的进一步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天皇裕仁却并没有进行阻拦。可见当时的日本的经济情况,确实是已经比较严峻了。不然以天皇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可能这么轻易就批准关东军的计划。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地区,却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当年的日本主要是通过英属马来亚等地区,进口生铁。然而,在1931年之后,日本61%的生铁进口则是来自于东北地区。1932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73%。而在占领东北之后,日本的煤炭产量从1932年的703万吨,上涨到了1935年的1127万吨!

在日本的煤炭进口中,东北煤炭占到了70%左右。而在1931年,日本的总用电量为150亿度,1936年这个数字则变成了300亿度!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是因为日本通过东北得到了大量的燃料可供用于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