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家用微针、手动或电动滚针悄然兴起,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自己网购工具直接在家做起了医美。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一下怒省几千元,忍不住为自己的机智“鼓掌”。然而,事情真有这么简单?

多数消费者是受社交平台上博主的“教程”影响,在他们的视频里,自己在家打水光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最重要的是“美得毫不费力”,看上去是个稳赚不赔的好买卖。消费者报道在小红书上搜索“家用水光”,相关笔记多达1万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滚轮微针市场存灰色地带 普通消费者无相关资质亦可购得◢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医美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774.8亿元,同比增长20.5%,2025年有望达成千亿级规模。

而在众多医美项目中,水光针的受众十分靠前。在2022年中国消费者做过/想做的医美器械类项目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光子嫩肤、美白针、水光针、热玛吉、热拉提,其中,30.7%消费者选择水光针。

水光类项目主要作用于皮肤的表皮层或真皮层浅层,属于医美的入门级项目。这类项目有不同注射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注射类水光针和微针类水光。

微针治疗是利用微细针状器械对皮肤软组织实施机械性或物理性、微创损伤刺激,以期获得治疗或美容作用的医疗技术;可伴随同步或分步给予药品或功效性成分,借助于微针提高其透皮/吸收效率,从而增强治疗或美容功效。

常见的微针设备包括滚轮微针、印章微针、电动微针、射频微针和纳米微针。其中,滚轮微针是利用滚轴驱动滚轮,滚轮镶嵌特定长度、排列有序的细小微针,施以一定压力的滚轮微针在皮肤上滚动过程中制造有序、均匀微创通道,使有效药物或功效性成分导入皮肤组织,同时启动损伤修复和再生效应,发挥微针治疗的积极作用。

目前根据国家相关要求,作为破皮类注射项目,注射类的水光针是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Ⅲ类医疗器械来管理的。

但是,与注射类的水光针不同,据消费者报道记者观察,目前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微针类产品,如皮肤滚针、印章类微针等大多为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或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类别,并非是审批流程更严格、风险程度更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

如下面这款“一次性使用无菌皮肤滚针”,就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根据店铺提供的产品信息,其注册证编号为苏械注准202022012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册详情显示,这款皮肤滚针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类别,且“经环氧乙烷灭菌,产品应无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市面上一些射频微针类产品,则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如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进20153093058”的产品,相对管理更为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报道也从电商平台上随机购买了一款皮肤滚针,产品包装标示的备案编号为苏宿械备20230110,属于第一类医疗器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其备案详情,这款产品“非无菌产品”,预期用途为“用于体表特定部位的局部刺激,实施滚针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产品说明书显示,“使用本产品应采用医院认可的步骤和技术,手术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具有临床实践经验,训练有素的人员。”并且在产品外包装上有注明“本产品使用必须符合医疗部门相关操作规范及相关法规的要求,仅限于经培训的医生或护理人员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该店铺在产品销售页面提示,表明“本产品仅限于经培训的医生或护理人员使用。本产品仅销售给医疗机构和具有有效资质的经营企业。”“购买者购买后需提供相关资质,反之无提供任何资质的拒绝发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天猫自强医疗器械专营店

然而,消费者报道记者在下单后并未提供任何资质,店铺也正常发货,且记者成功收到了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购买产品是否需要提供相关资质,消费者报道记者咨询了该店客服,客服表示“不需要”“可以直接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形塑与综合技术转化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鲍峰在接受消费者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微针类医美项目需要由专业的医疗机构来施行。正规医院采购微针类产品需要走医疗器械采购渠道,而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例如生活美容机构)不允许采购与使用微针。如果采购方是个人,则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因为仅对个人使用有规范,而对于个人采购没有相应的明文限制。”

02.◤滚针可轻易刺破皮肤 徒手操作感染风险大◢

从消费者报道记者购买的这款皮肤滚针的实物图可以看出,滚轮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不锈钢针,针尖锋利,通过操控力度可轻易刺破皮肤。这款产品的规格只有0.5mm,根据其产品说明书,这款皮肤滚针有0.2mm~3.0mm十种规格,规格越大针头越长,穿刺更深,风险也更大。

鲍峰认为,如果是徒手操作,存在力度轻重的差别,即便是较短的针头,也存在创口较深的风险。因此对指导人员和操作人员才会设置相应的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店铺产品链接下方的用户评论显示,大多数购买者为普通消费者,有评论表示是通过博主“种草”的买来试试,也有用户在评论分享了自己在家使用滚针操作的步骤。此外,还有用户表示“手不稳的话容易在脸上划长一道,滚针的时候会把肉带起来”“0.5超痛的,我不配用这么长的”等类似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峰对记者表示:“微针这类医疗器械的使用,与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一样,都需要由相应操作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士(医生、护士)来使用。”

他提醒,微针看似简单,在脸上滚一滚就行了,实际上存在以下风险:

1. 消毒不当风险。可能会造成感染或交叉感染;

2. 操作深度把控不当风险。仅仅是戳到真皮、出血等情况还不是最可怕的,有些距离皮肤比较浅层的神经,一旦被伤到更可怕;

3. 破皮后愈合感染风险。由于微针破皮后造成创口,术后使用产品可能会违反无菌操作,比如使用偏刺激性的产品、使用妆字号的产品等,都会加大伤口感染的风险。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21年发布的T/CAPA 5-2021《微针治疗操作规范》团体标准,当前对于实施微针的医疗机构、指导医师和操作师均有相关的资质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T/CAPA 5-2021

《微针治疗操作规范》团体标准

然而,目前许多消费者选择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微针自行在家操作,其中的安全风险之大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创伤。

此前有新闻报道,有消费者效仿博主的“微针祛痘”法,自行在家打针造成面部水肿,被诊断为“获得性血管性水肿、荨麻疹”。无独有偶,一名溶脂针爱好者自行在家注射网购的溶脂针导致过敏反应、获得性血管性水肿、荨麻疹。

鲍峰提醒消费者,所有与“医疗”挂钩的产品使用,请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医疗人员来操作。如果没有经验的普通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医疗产品,就像没有驾照开车一样,会造成自身与他人的风险,千万不要拿生命安全开玩笑。

03.◤《消费者报道》提示◢

消费者如何判断产品属于哪一类医疗器械?

观察产品包装上备案证或注册证编号方式,编号前是“械备”字样的则是第一类医疗器械,如“苏宿械备20230110”;

编号上“准/进/许”后面四位数为首次注册年份(例如2020,代表2020年注册),后面紧跟的那个数字则表示管理类别,如果数字为“2”,则为第二类医疗器械,如“苏械注准20202201228”,数字为“3”,则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如“国械注进20153093058”。

本文源自:消费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