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六军团在路过石阡县时被桂军突袭,红军损失惨重。

为粉碎桂军的围追堵截,红18师52团负责断后,先掩护主力军突出重围,再想办法摆脱敌人,跟上大部队的脚步。

然而诡异的是,这支队伍仿佛是从世界上瞬间蒸发了一般,怎么查都找不到队伍的下落,从此杳无音信。

直到67年后,一个意外的发现,揭开了52团消失的真相,以及那场令人怆然泣下的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52团为什么消失?所谓的壮举又是什么?

尘封多年的秘密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境内,是一座山清水秀,地理位置却略显偏远,但民风十分淳朴的小县城。

2001年,杨又铸被派到石阡县的党史研究处工作。

上任之初,领导就给他安排了一项任务:当年红军长征时,红六军第18师52团在石阡县附近神秘失踪,至今没有下落,他的任务就是尽快找到52团的下落。

可杨又铸翻遍了石阡县近些年的资料,所得到的有用线索寥寥无几。

杨又铸并没有放弃,既然找资料没找到,那他就下基层,万一有当年的目击者或幸存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又铸显然是幸运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个名叫甘溪槽的村庄,发现这里的村民有一个奇怪的“习俗”:每年的重阳节,全村人都不约而同地对着一座山烧香祭拜。

这个“习俗”已经维持了几十年之久,并一直被村民们铭记在心。

在对当地人进行走访后,杨又铸才得知,村民们祭拜的山叫困牛山,村民们祭拜的人是“红军”。

而杨又铸也从一位名叫陈世荣的老人口中听到了当年的故事……

1927年,蒋介石出尔反尔与共产党撕破脸,不仅导致国共首次合作的破裂,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酿造“白色恐怖”的惨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此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共产党决定不再对国民党作出让步,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义。

老蒋凭借国民政府的优势牢牢把持着城市版图,毛泽东便另辟蹊径,坚持深入基层,在农村宣扬革命,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并获取民心。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共产党各成员的努力下,中共革命根据地在不断扩大,中央顺势在瑞金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到其中,大有星火燎原的趋势。

眼看着苏区势力日益壮大,蒋介石心中极其不满,老蒋下达命令,对苏区进行了四次的围剿行动,试图将共产党赶尽杀绝。

但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蒋介石的四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这几次的反“围剿”行动还让更多民众了解到共产党想要救中国的决心,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力量愈发壮大。

不过蒋介石并没有善罢甘休,他稍作休整,很快就卷土重来,亲自上阵带领六十多万战士发动第五次围剿行动。

这一次的反“围剿”计划里,出现了“异类”,王明和博古固执己见,坚持要与敌人主力军打阵地战,对此前反“围剿”的胜利经验充耳不闻。

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头抱团,孤立毛泽东,试图将他从革命领导人的队伍中排挤出去。

可就是因为他们的狭隘决策,导致我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根据地被敌军抢占,冲锋陷阵的战士们也牺牲无数,我军再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深思熟虑,中央决定进行长征,而此次长征的探路先锋部队,正是红六军18师52团。

52团素来就作战勇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过往的战役中都负责冲锋与攻坚战,是红六军的主力部队,因此由它来开路是最适合不过的选择。

1934年7月,红六军第18师的师长龙云就接到中央的指示,让他亲自带领52团在红军长征前完成探路任务,并掩护主力部队撤离。

接到任务后,龙云师长与52团的团长田海清马不停蹄地赶回团里集合战士。

龙云师长骁勇善战,而田海清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参加了革命,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前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立下不少战功,两人联手可谓是如鱼得水,锦上添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2团作为红六军的主力军,52团曾经也有九千多名战士的巅峰时期。

可由于作战勇猛,又经常执行冲锋或攻坚任务,伤亡惨重,即便后续有人员的补充,但依旧只有800余人。

这800人在国民党的六十万大军面前,称以卵击石也不为过,但我军就是有战斗的决心,哪怕力量悬殊,也要不怕牺牲地作战,用实力“硬刚”。

52团出发后不久就遭到了国民党与地方军阀队伍的联合夹击。

蒋介石为了使此次“围剿”行动能顺利达成,不惜一切代价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让红军陷入被包围的困境而插翅难逃。

好在52团经验丰富,凭借着强劲的战斗力一路过关斩将,突破了敌人布下的重重陷阱,不仅把敌军耍得团团转,还顺利完成了探路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也让蒋介石注意到了这支实力强悍的队伍,他猜想52团一定是红军的主力军,若想击溃红军,必须先将这支队伍消灭。

此时的52团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为老蒋重点针对的目标,并为他们布下了天罗地网。

无奈陷入困境

长征正式启程后,红六军已经抵达了贵州境内,正打算继续前进时就接到朱老总的命令,让他们改变西进的路线,掉头北上向江口进发。

中央作此决定主要是考虑到万一情况有变,桂系军阀忽然掉头,后面还有国民党的追击,红六军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谨慎起见,红六军迅速召开会议商讨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最终决定服从组织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意外还是发生了,原本已经离开的桂系军阀突然也掉头向北进发,与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圈,企图在红六军经过石阡县时将其全部消灭。

如此一来,老蒋想要折断中共主力军翅膀的美梦就达成了。

红六军完全没有料想到这招,果不其然在路过石阡县时与埋伏已久的敌军展开遭遇战。

双方在战术、人数以及装备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敌军交手,很快就落入下风。

为了保存红六军的主力部队,就必须想办法突围,想要突围,就需要有人前去引开敌人,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再次落到了52团身上。

龙云师长与田海清接到任务后并无怨言,因为他们深知此次突围任务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大部队争取突围的机会,田海清先是带领着战士们在朱家坝修筑工事,用来抵御敌人的炮火攻势。再使出一招“调虎离山”,让战士们拼尽全力冲锋陷阵,打出主力军的气势。

果不其然,敌人被52团勇猛的作战能力给震惊,都以为这就是红六军的主力,铆足了劲儿地跟52团战斗。

这给主力部队争取了突围的时间和机会,陆陆续续成功撤离。

红六军军长萧克在撤离前对田海清下达命令,要求他们不要恋战,尽快甩掉敌人进行突围,跟上大部队的步伐。

52团与敌人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战斗,总算是摆脱了敌人的“纠缠”,就在他们快要突围,打算追赶大部队的脚步时,敌军再次找上了他们并死咬不放。

52团陷入“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之境,要是再不尽快突围,他们与大部队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致命的是,若52团没能成功引开敌军,让他们找到大部队的根据地,那么这一切都将白费力气。

田海清环顾四周,突然心生一计,他决定将敌军引入山中,这样既能引开敌军,避免他们找到大部队;又能发挥他们的优势进行游击战,更好地甩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一不做,二不休,52团400号人陆续踏入困牛山,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座困牛山最终却困住了他们……

最悲壮的场景

困牛山,突出的就是一个“困”字,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险峻,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河流。

而且进出只有一条路,一旦被封锁,52团就相当于走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得知红军进入困牛山后,敌军明显松懈下来,不再继续大肆紧追不舍,而是在唯一能进出的那条路布控封锁,由一部分小队继续追击。

此外敌军给当地群众洗脑,抹黑红军,称红军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的“土匪”。

还把百姓家里的粮食全部收走“充公”,为的就是挑拨红军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切断红军的补给。

群众不明所以,真的以为红军是土匪,于是也加入了追捕红军的队伍。

敌军与当地民众相互配合,对着山顶的52团一次又一次发起攻击,红军不管是兵力还是所处形势都处于劣势,但还是坚守阵地,击退进攻的敌军。

可敌军依旧源源不断地在聚集,为了能尽快突围,龙云师长吩咐田海清带领两百多名战士进行断后,掩护他们撤离,自己则带着另外两百名战士进行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走前他嘱咐田海清一定不能恋战,尽快突围与大部队会合,田海清表明自己一定会完成任务,不辱使命。

由于久攻不下,敌军开始耍阴招,他们知道红军不会伤害老百姓,于是逼当地民众走在最前头,自己躲在百姓身后对红军进行挑衅与攻击,并不断逼近。

而红军担心老百姓的安危,即便已经对敌军恨之入骨,也始终没有开枪,与敌军且战且退,直到被逼到悬崖边上。

因为他们始终坚持着那条准则:“宁肯牺牲,也不会伤害老百姓。”

为了不伤害到百姓,也为了不当俘虏,身为司号员的何步荣突然吹响冲锋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敌军以为红军要与他们决一死战,从而退避开来时,上百名红军战士将自己的武器狠狠砸碎,大喊一声:“宁死也不做俘虏!”

随后纷纷跳下悬崖,义无反顾,宁死不屈,还没来得及跳崖的田海清被敌军当场击杀,壮烈牺牲。

这一刻大伙儿才彻底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红军并不是什么“土匪”,为了保护百姓,他们甘愿跳崖牺牲。这才是真的在为百姓考虑的军队,值得信赖的靠山,在场之人无一不为之动容落泪。

而龙云师长所带领的突围队伍,经历了攀爬陡峭的悬崖后,总算安全撤离,本以为能与大部队会合,却不承想还是不幸被敌军发现。

此时的红军饥饿难耐,弹尽粮绝,体力也已达上限,在坚持与敌人交战过后,一部分战士不敌壮烈牺牲,龙云师长与几名战士则被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敌军的拷问,龙云坚称自己是连长,但战士里出了个软骨头,当即出卖了他的真实身份。

龙云无奈只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但对于其他的逼供他咬紧牙关,只字不提,最终被敌军折磨至死。

当大部队成功会师后,红六军的首长们见52团迟迟没来会合,心里十分挂念,可长征之路尚未完成,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前去寻找。

更别说后面还要经历八年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更没有时间去寻找52团的战士们,所有人都隐隐猜到了事有不测,但仍旧抱着一线希望,等待着52团的战士们回归。

而这支曾经是红六军主力的52团,以这样惨不忍睹的方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当年被救的群众,深深铭记着他们的壮举,每到重阳节都会前往牺牲地祭奠英灵,几十年如一日地被传承下来。

幸运的是,当年跳崖的战士中还留下了几位幸存者,陈世荣便是当年吹冲锋号的何步荣战士。

当初他跳崖后,由于身形瘦弱被挂在了藤蔓上,被路过的陈姓村民所救,并带回家中。

为了躲避军阀的搜捕,村民收养了他并改名为陈世荣,从此他便定居在此,过着与世隔绝,较为安定的生活。

建国后,中央也没有放弃寻找52团的下落,还特地派人来石阡县走访调查,可却始终没能查到相关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杨又铸发现了甘溪槽村村民每年祭拜的民俗,这才揭开了尘封多年的52团消失之谜。

得知此等壮举的人们无一不为之感动,红军宁可跳崖牺牲自己,也不愿伤害无辜弱小的村民,他们的大义值得被后世歌颂,值得让所有人铭记。

2009年,困牛山红军跳崖壮举的纪念碑终于落成,从此英灵有了归宿,人们也有了祭奠之所。

革命之路总是充满曲折,但也正是有了如52团这样的英勇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我们的革命才能走向胜利!致敬每一位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