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3日,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德同志向华国锋提议,中央对“那几人”采取行动时,另有一人不应被漏掉,就是时任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的张秋桥。张秋桥是相关集团核心成员的亲弟弟,两人都在总政任职。确实,如此身份十分敏感;更重要的是,根据叶剑英元帅得到的信息,近期张秋桥到昌平部队驻地活动频繁,恐怕会有阴谋动作。吴德详细地对华主席分析:昌平有一个坦克六师,叶帅军内人脉多,张秋桥去昌平确有其事。一旦这支坦克部队有变,距离中央太近了,情况会可能很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吴德的这番话,华国锋深以为然,就算坦克六师没问题,未雨绸缪也是必要的,何况是这种关键时刻。所以稳健的华主席支持了吴德的提议,并让他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一起,对昌平方向谨慎布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10月6日的特别行动中,张秋桥在第一时间就被卫戍区部队控制起来,并接受了长时间的审查。不过几年之后,张秋桥却被认定没有犯任何错误,又恢复了军内职务和工作,并在1984年办理离休,晚年享受副军级干部待遇。这似乎有点出人意料,涉及如此敏感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张秋桥如何“自证清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秋桥的早期履历,超过哥哥张春桥。他是家里的三弟,1937年底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比他的哥哥要早几个月,张春桥到延安时,弟弟已经成功入党。因为文笔出色思想进步,张秋桥被中央安排了秘书岗位,后来到罗荣桓同志身边工作,前往山东根据地。罗帅很信赖张秋桥的能力及人品,建国以后几次提携张秋桥,1963年张秋桥升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同年12月罗荣桓同志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内资历是实打实的。张秋桥甚至在55年全军首次授衔时,获得开国上校军衔,这可不算低了。张秋桥的早期发展要稍好于哥哥,但建国后张春桥的职务明显更高,尤其在上海时跟随柯庆施逐步获得提升,直到特殊时期地位突飞猛进,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在党内更是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春桥提得太快,很怕别人议论,所以不怎么敢“照顾”家人,弟弟张秋桥并没从哥哥这里获得什么好处。恰恰相反,1966年张秋桥跟多数干部一样,受到运动影响被撤职下放农村、还住过牛棚,吃了近9年的苦直到1975年调到总政治部。即便去总政治部,也不是哥哥授意的,当时组织落实干部政策,张秋桥的处境才好转。所以张秋桥的履历、能力都还是很扎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沾张春桥的“光”,这是他后来能恢复清白的基础。若真的受了张春桥恩惠,那76年后基本上就摆脱不了干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张秋桥与哥哥有什么相同点的话,一是文字功底好,二是事发前都在总政任职。张秋桥并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也没有打着哥哥的旗号获得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叶剑英元帅会收到张秋桥到坦克部队活动的消息呢?昌平就在北京近郊,在敏感时段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情,并且惊动了华主席和卫戍区部队。后来经过组织查实,张秋桥当时从事的是总政宣传口径工作,需要定期到周边部队慰问、走访。坦克六师离得近,所以76年张秋桥去过几次,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有总政的同事作证,属于正常工作范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还对坦克部队进行了深入调查,证明坦克六师的干部没有问题,叶帅当时的怀疑属于误会。事实上在76年10月份该师没有任何异动,对党和人民非常忠诚。但吴德、吴忠等人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重要行动务必需要面面俱到,才能确保顺利。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甚至准备好了卫戍区的坦克团,防备昌平方向的变化,好在最终相安无事。张秋桥退休后,也曾写书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起伏,他品行过硬活到了90岁高龄,于2010年在北京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