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是近年来吉林考古的一个关键词。

为啥关键?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孟庆旭看来,源于遗址非同一般的价值。“现有情况证明,该遗址是目前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群。”孟庆旭介绍说,这为东北抗联密营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依据,为研究东北抗联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磐石市区西20公里处,磐伊公路北侧的红石砬子山区,属长白山余脉哈达岭支脉,具有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地貌特征。夏日正午,走进遗址,只见山间草木恣意生长,四周树木参天,循林间小路深入,一处处遗存已被清理出来,岗哨、地窨子、房址、防御墙……当年抗联将士训练作战和生产生活的环境逐渐呈现在眼前。

密可遮日的树林和蜿蜒曲折的山路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密营之所以为“密”营,从这崎岖与隐蔽间也可洞见一二。“这是第一次从考古学角度科学阐释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和布局特点。”孟庆旭说,“我们从考古学角度提出了抗联密营的四要素:岗哨、居址、水源和战斗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至一处房址,孟庆旭详细介绍道:“这次考古的一大收获,就是让我们明确了抗联密营内的房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比如这间屋内共有两处石砌火炕,火炕上出土了一些弹壳;那边的空地是当年的一个仓房,我们在仓房中发现了铁犁、铁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他表示,带有火炕的房址,证明抗联将士曾在这里生火生活;农业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这里曾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这些都说明了这儿曾是稳定的根据地,而非单纯的游击区。这些发现为东北抗联革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实物资料。”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从这里,无数中华儿女走上抗日战场,同日寇浴血奋战长达14年。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和考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以来,考古人员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发现抗联相关遗迹3300余处,出土抗联文物900余件,发掘出抗联遗存26处,形成了以八家沟为核心的庞大抗联遗址群。“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改变了此前抗联‘有史无迹’的局面。”孟庆旭说,“从遗址遗迹可以发现,东北抗联有根据地、有明确组织架构。而且,随着战争形势的不同,抗联密营的地点、根据地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走在遗址中,各处可见手写的木制说明牌,介绍每一处遗迹的作用,这些有着手工质感和温度的文字与山间的长林丰草相映成趣。“这都是我们的考古队员自己制作的,包括林中的木栈道,也都是队员自己设计施工的。”孟庆旭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项目之初,孟庆旭带领的这支考古团队就明确要将遗址建设为一个开放性的考古工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是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抗联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实证。我们想要最大程度发挥它的社会教育价值,让更多人了解这里曾发生的一切。”孟庆旭表示。

考虑到遗址的特殊性和公众的接受难易度,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引入了数字化系统进行展示。在对遗址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参与者口述、文献和民俗资料等,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利用混合现实(MR)技术,将虚拟影像叠加在实际场景上。游客佩戴好轻便的MR设备,站在设置好的点位上将目光投向遗迹,对应的房屋样貌就会从石块上、树木旁“长”出来,能够更为直观清晰、身临其境地感受抗联将士们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展斗争的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22年以来,磐石地区逐步建立以考古为支撑的抗联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体系。“黑土地·红石魂——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风云历程主题展览”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为缩影,通过图文和实物展陈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推出的基本陈列“烽火磐石——磐石人民抗日斗争史”展览,依托磐石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设置展柜60个,展出文物378件。

葱茏草木间,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鸟鸣、虫鸣声声入耳,脚踩在松软的土地上,黑土地的肥沃有了具象的感受。“看,那棵树上总是盘着一条黑色的蛇。”正走着,孟庆旭突然停下,指着一棵树的顶端说到。“听说山里有不少野生动物?”孟庆旭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些年我们在考古过程中,不光遇到过蛇、狍子,还碰上过老虎。”孟庆旭回忆,“老虎对着我们吼,我们七八个人就一起吼回去,最后把它吓走了。”孟庆旭笑着说,把这当成了自己考古生涯中的一件趣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庆旭

越往山的高处去,路就愈发难行,而孟庆旭脸上还是一派轻松。“我们开工第一天就组织了一次‘拉练’,跑到野山里走了30公里路,逐渐适应和熟悉环境后再正式开展工作。”目前,孟庆旭和队员们正在对山南侧的二趟沟区域进行发掘,他们还要在山中继续待上几个月,等到冬天来临,大雪覆盖,才算结束今年的考古挖掘工作。“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多学科研究,把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面貌描绘得更细致、更深入,将清理出来的遗迹展示得更有效、更充分。”孟庆旭说。

“红石砬,青石砬,咱们的抗联走天下。不怕山高路途远,不怕风吹和雨打。”流传在磐石地区的这句顺口溜,如今也映射着孟庆旭和考古队员们,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这片土地,用双手还原出山里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坑坑洼洼”背后的故事,再现白山松水间那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