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auri Myllyvirta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30%。自2015年巴黎协议签署以来,中国的碳排放增长占全球排放增长的90%。中国在未来十年内实现碳达峰并大幅减排,对于全球碳排放下降以及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目标至关重要。

2020年以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尤其在2023年,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与之相伴的却是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化石燃料消费和碳排放也随之激增。

未来十年,中国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将取决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1. 能源消费需求增长是否会持续高位?过去几年的激增态势是否会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2. 清洁能源的发展能否保持强劲势头?其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能否持续快速增长?

这两个问题对中国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中国计划于明年公布新的2035年气候目标,厘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得尤为迫切。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何

在疫情期间激增?

2020年至202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电力消费增速均明显加快。

相比前五年每年2.4%的增幅,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翻倍至每年4%。碳排放增速由每年0.1%激增至每年3%。电力消费增速相对前两项指标,增幅较为平缓,由每年5.5%上升至每年6.3%。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电力消费这三组数据增速的迅猛态势令人震惊,与全球其他国家在疫情期间普遍经历的能源消费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分析人士指出,电力消费增速超过了GDP增速,工业用电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即使在2020—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能源消费总量加速的趋势依然持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也招致了众多分析解释。

电气化,即在建筑、工业和交通领域从直接使用燃料转向使用电力,被认为是能源消费加速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分析人士还指出了其他因素,包括:高科技和清洁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金属出口增长、北方地区“煤改电”供暖导致居民用电量激增、极端高温天气下空调使用量增加、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对电力需求激增。

然而,这些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呈现中国能源消费加速背后的全部原因。电气化可以解释电力消费的增长,但无法解释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非电力行业能源消费增速开始反弹。

数据中心可能是其所在地的用电大户,但从全国范围来看,IT服务仅占电力需求增长的2%,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也类似。

电力需求在供暖和制冷方面确实显著增加。根据对月度电力消费数据和温度数据的分析,商品房和住宅房整体贡献了电力需求增长的四分之一,其中供暖和制冷的比重略微过半,因此,总体来看,供暖和制冷约占电力需求增长的15%—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难免会受到关注,但在用电量增长方面,其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在最炎热的几天里,制冷负荷确实会大幅增加,但从全年来看,制冷需求的增长均摊在更长的时段里。受到极端高温影响,更多的家庭和企业安装了空调,这导致了在并不极端的温度下电力消费的增加。此外,“煤改电”“煤改气”推动了供暖从直接的煤炭消费转向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尽管建筑能效改进有助于在减少电力需求的同时保持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但这方面的进展不尽如人意。现有的措施实施效果有限,并不能抵消其他因素对电力需求的增长。

总体而言,没有任何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增加。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超过10%。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遍的趋势,即整个经济正在转向高能耗、高电耗。

转向能源密集型产业

导致能源消费增长提速的关键原因是2020—2023年期间,低能耗的服务业和其他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增长乏力,而与此同时,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则快速增长。伦敦大学的相关研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加依赖能源和电力。在工业领域内部,也明显看到能源密集型行业近年迅速增长,尤其是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呢?新冠疫情显然对许多服务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指出,服务业增长乏力是能源消费增长提速的原因之一。政府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和企业的政策,包括减税、用电优惠、支持出口等。相比之下,大多数其他国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向家庭发放补贴增加其收入,从而提升其消费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服务业增长乏力的影响。此外,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政策也导致了消费需求的转变,全球消费的重心都从服务转向了耐用品,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和海外对耐用品的需求。

2020—2023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约增长了12%,其中“新三样”(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产品)制造业约占中国碳排放3%,贡献了约2%的碳排放增长。

房地产行业曾是能源密集型商品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但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萎靡不振,这一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看似矛盾的是,能源密集型工业产量却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投资浪潮的兴起,对工业机械、工业设施建设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用钢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一需求的增长部分替代了房地产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但并未推动钢铁产量的整体增长。尽管2022年至2023年房地产行业遭受了重创,但钢铁产量却保持稳定,水泥产量则持续下降。由此可见,制造业对钢铁和水泥的需求增长也无法解释能源消费加速增长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结构性因素外,水电发电量下降也是导致2022下半年至2023年碳排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而水电发电量下降主要源于历史罕见的干旱。降雨量变化属于季节性因素,随着水电产量的恢复,其增加的电力供应将替代燃煤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回落。

能源消费增长前景展望

当前,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否将持续是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随着疫情之后服务业的复苏,这一因素应被重新评估。尽管服务业复苏速度略低于预期,但近期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出积极向好的迹象。

经济转型和家庭消费将对能源消费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如果经济转型成功,家庭消费得到提振,与GDP增长相比,能源消费增长将出现明显的放缓。

若政府继续将制造业视为关键的经济增长引擎,则意味着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持续下去。然而,由于当前的问题,制造业产能和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恐难以维持近期的高位水平,如果制造业能够成功转型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产品转向更高附加值产品,就能降低对能源消费的需求。

空调的拥有率和使用率将持续增长,但其对总体电力需求的影响有限。即使未来空调保有率按照过去几年的增速继续增长,其所产生的总电力消费增幅也将低于每年1%,远低于2021-2023年均6%的增长率。

清洁能源:

2023年是意外还是新常态?

自从中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其清洁能源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清洁能源装机量持续快速增长,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发展中的领跑者。2023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约216吉瓦,是美国太阳能总装机量的两倍,更是中国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的四倍。

风能也是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柱。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77吉瓦,同比增长了一倍。这一增量相当于德国的风电总装机量,使中国稳固了世界风电第一大国的地位。

核能是清洁能源的重要补充。2022年和2023年,中国连续两年批准建设10座核电反应堆,展现出对核能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坚定承诺。

仅2023年新增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预计每年将产生420太瓦时的电力,几乎相当于法国该年的总用电量。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源需求增速回落至疫情前水平,那么这一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增速将足以满足其能源需求增长。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近期刊文表示,2026—2030年,清洁能源应占能源消费增长的70%。这意味着仍有30%的能源消费增长将由化石燃料满足,那么碳排放仍将继续增加。持续的碳排放增长意味着中国可能无法实现其“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65%”的承诺。根据中国的目标设定,如果年均GDP增长率为5%或更低,从2023到2030年,能源部门的碳排放必须保持零增长。

除了电力部门外,钢铁行业和煤炭开采行业等领域也存在巨大的减排潜力。钢铁制造业是继电力部门之后的第二大碳排放源,随着钢铁需求见顶并开始逐步下降,加上有更多的废钢再生产替代高排放的煤基钢铁生产,该行业的碳排放可实现迅速下降。

煤炭开采是另一个重要的减排领域。随着煤炭消费开始下降,关闭和封存甲烷排放异常高的矿井可以大幅削减甲烷的排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甲烷排放国,这方面的减排潜力巨大。

然而,到目前为止,政府在为钢铁行业、煤炭开采等非电力部门制定具体量化减排目标上仍显犹豫。

电网是关键

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是电网的并网意愿和并网能力。

去年,由于担心电网容量不足,许多省级的电网运营商已经开始限制新增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接入并网。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在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仅占总发电量的15%,仍相对较低,而电网瓶颈已经显现。相比之下,欧盟的比例为27%,而德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已占总发电量的40%。

并网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中国电网的管理方式。现行的电力体制仍以大型煤电厂为中心,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正在改变这一格局。电网改革需要克服强大的利益阻力:煤电所有者不愿看到清洁能源增长继续挤占其市场份额,减少燃煤发电的空间。

地方政府对于解决电网问题持积极态度,因为清洁能源可以带来新的经济活动和税收增长。许多地方政府还大力支持太阳能、电池和其他清洁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并希望这些投资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中央政府启动的电网改革尚未取得重大进展,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工程措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问题,抽水蓄能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储能和绿氢项目也在兴起。一些省份开始要求新建的太阳能发电厂和风电场配备储能设施。另外,据报道,电网公司大概率将放开可再生能源95%的消纳红线,这可能会降低新增清洁能源项目的盈利能力,但不至于使其亏损。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将促进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为电网改革争取时间。

碳排放何时达峰?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清洁能源在中国的前景是光明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发展速度远超中央政府制定的目标。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2025和2030年的气候承诺,以及是否会维持2023年的清洁能源装机增速。

中国气候政策的焦点已从控制能源消费和化石能源消费转向建设绿色产业。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更加依赖能源消费,从而部分抵消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的减排效果。

目前,清洁能源投资主要受到地方政府和市场的热情推动,然而,当面临障碍,如电网运营能力不足限制了清洁能源并网时,中央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中国碳排放未来的轨迹仍然悬而未决。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使其有潜力成为中国新的更低能耗的经济增长引擎,为中国在短期内实现碳达峰并在未来十年大幅减排提供了机遇。最终, 这取决于国家的选择。

(作者系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首席分析师)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国家能源局发文力促新能源消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