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央通过了一份补授上将的请示。被补授上将的人叫李聚奎,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之一。

毛主席曾说:“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

为什么李聚奎会被补授上将?毛主席为何对他如此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少年勇参军

1904年,李聚奎出生在农村的一户家庭中。李家虽然穷,却仍旧拼尽全力给李聚奎最好的东西。

为了不让李聚奎重复祖辈的命运,在李聚奎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决定了让他去上学。为此,李父早早开始准备李聚奎的学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学校不多,等李聚奎长大的时候,他们村只有一所很小的私塾。据别人说,私塾的老师曾是前清进士。

因为看不惯官场险恶,在愤怒之下辞了官,选择他们这个小村子归隐。村里面很穷,大家为了能多些劳动力,就一个劲儿生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一点的孩子都能去下地,小孩子们没人管,整日在村里疯跑。夫子来了之后,就经常教导这些孩子们读书识字。

自己的孩子被别人上课,淳朴的村民们十分不好意思。他们积极帮助这个刚来村里的大官,给他又送粮又送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孩子们的增多,有人劝夫子干脆办一个私塾好了。这样一来,村民们可以把适龄的孩子,都送到私塾来上课。

孩子们有了去处,也就不用整天调皮捣蛋,让大人们心慌了。在村民的建议下,私塾很快就办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办了私塾,夫子肯定会认真教导学生们。但受困于环境,孩子们天资有限,能成才的寥寥无几。

作为村子里唯一的私塾老师,夫子也很喜欢孩子们。他收的学费低,普通家庭也能承担得起,村民们都喜欢把孩子送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聚奎的父亲,就是想把孩子送过去的人之一。和普通的农民相比,李聚奎家里更贫穷一点,因为李家不是这个村子的人。

在李聚奎太爷爷那辈儿的时候,李家才迁进了村里。对于李聚奎的太爷爷,村民们有非常多的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人都认为,李太爷是落难的贵人。因为刚来到村子的时候,李太爷一家和周围格格不入,他们都觉得李太爷不像个农民。

刚来到村子的李家,分不上什么好地,只分到了两亩薄田。但因为不会种地,李家的两亩薄田收成十分惨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到了李聚奎这一代,李家的家境依旧没能好起来。李太爷究竟是什么人?随着他的死亡,这个问题已经无法考究。

先人已逝,后人终究还是要想办法生活。攒够学费之后,李聚奎就这样被父亲送到了私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家什么情况,李聚奎是十分清楚的。就是因为他清楚,所以面对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李聚奎当然要狠狠抓住。

在所有学生里,李聚奎是最认真,也是最有天赋的。李聚奎的天赋让李父看到了希望,他更加辛苦挣钱支持李聚奎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李聚奎也用自己的努力,报答了李父的一片苦心。李聚奎努力读书,一开始只是为了帮家里人摆脱贫穷。

但随着自己认知的增加,李聚奎发现,读书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面对沉疴已久的社会,必须要用暴力手段打破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忠诚卫士

抱着这个念头,李聚奎开始学习革命思想。1928年的平江起义时,李聚奎在彭老总的影响下,坚决参加了起义。

李聚奎能加入我党,其实和彭老总息息相关。眼看读书救不了国,李聚奎决定投笔从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为一个湖南人,李聚奎参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湘军。当时湘军隶属于唐生智一部,在北伐战争中,李聚奎表现可圈可点。

彭老总在湘军中是团长,李聚奎就在他的团里当兵。作为一个优秀的党员,彭老总从来不会压榨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让战士们钦佩他,也让许多人都想进他的团。毕竟在当时,上级贪污士兵的军饷,已经成了彼此默认的事情。

但彭老总才不管这些所谓潜规则,他向来都以自己的行为准则为标准。战士们上前线打仗,那就不能贪他们的卖命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老总的所作所为,让李聚奎看到了不一样的军队。在来彭老总这里之前,李聚奎也曾经受过军饷被贪污的苦楚。

但高级官员之间互相勾结,让底层士兵有苦无处诉。正因如此,李聚奎对彭老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他得知彭老总信仰的时候,就对我党十分好奇。在彭老总的建议下,李聚奎开始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当他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李聚奎彻底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他当初投笔从戎,想的不就是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党的理念和信条,正好和李聚奎的愿望对应上了。李聚奎找到彭老总,希望他能带自己入党。

但当时正处国共合作期间,为了不扩大影响,让两党合作有嫌隙,我党还是没能答应李聚奎。但彭老总决定发起起义时,李聚奎是最先响应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李聚奎来说,参军这么多年,军队内部的黑暗早已渗透。要是让他在湘军和我党之间选择,他一定会选择我党。

李聚奎不仅自己积极,他还能带动身边的人。在李聚奎的带动下,他们整个班都积极参加平江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义成功后,对于起义的积极分子,彭老总把他们都介绍入党了。从这时候开始,李聚奎成了我党的一员。

成为党员之后,李聚奎并没有骄傲自满。相反的因为走出了实现愿望的第一步,李聚奎开始更加严苛要求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一直跟着彭老总,李聚奎也变得很简朴。他的衣服和彭老总一样,总是补了再补,穿了又穿。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穿新衣服,李聚奎回答道,连彭老总为了节俭,都不舍得穿新衣服,我又怎么能去铺张浪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李聚奎在党内的引路人,彭老总对李聚奎的做法感到十分欣慰。在这个大家都吃苦的年代,我党更不会放纵自己安逸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慕名利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毛主席亲自给10大元帅授衔。授衔结束后,毛主席在和朱老总、彭老聊天时,说起了授衔仪式上的遗憾。

毛主席说,今天什么都很圆满,唯一的遗憾就是李聚奎不在。他是新中国的功臣啊,他不在让毛主席惦记得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重要的场合,李聚奎为什么不在呢?他之所以不在,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被交给了他。这个任务非他莫属,除他之外没人能干。

李聚奎之所以不在,是因为在大授衔之前,周总理把李聚奎从军队调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1955年的7月,我国的石油工业部成立了。当时,大部分的国家都认为我国没有油田,石油需要大量进口。

一旦事情真的如此,那我国就会被别人捏住了发展的命脉。如果其他国家不肯卖石油给我们,那我国的发展就将停滞不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重要的能源,我国是否拥有油田,成了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列强们信誓旦旦,坚持我国没有油田。

为了打破这个结论,我国成立了石油工业部,专门来寻找油田。当时国家还很弱小,各种物资调配不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思考半响,终于决定由李聚奎出任工业部长。在出任工业部长之前,李聚奎干得最多的就是后勤。

当年在朝鲜,为了能顺利从东北把物资送到志愿军手上,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但制空权缺失,却一时半会没办法弥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李聚奎派到东北,让他负责统筹调配国内的物资。李聚奎不负众望,把后勤这一块管的井井有条。

正因如此,周总理才看中了他指挥调度的能力。而李聚奎也没让人失望,他很快带人找到了第一口油田,并且顺利出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不算,列强依然坚持认为我国没有油田。按照他们的说法,一口油井的存在,并不代表我国有油田。

毕竟,油井的储油量,可是完全比不上油田的。李聚奎当然不会放弃,他继续带着工作人员走在祖国大地上,锲而不舍地寻找着油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我国没有大油田的谣言。列强们妄图拿捏我国的阴谋,也因此败露了。

但为了寻找油田,李聚奎自然而然地缺席了大授衔。按照李聚奎的情况,他这个衔可授可不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按照授衔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要在军中担任职位。但在大授衔前夕,周总理把李聚奎从军中调走了。

李聚奎的情况,就可以按照不在军中任职来算。但和那些早早离开军中的人不一样,李聚奎被调走的时间又太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军衔的评定标准已经出来,李聚奎至少也是个上将。因此在补授军衔的时候,工作人员也十分为难。

按照李聚奎的资历,他完全有授大将的资格。但大将一共十个人,已经满员了。而李聚奎尴尬的情况,让工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奈,工作人员只好请示毛主席。毛主席认为,李聚奎对新中国的成立贡献颇多,不授衔不合适,大将已经满名额了,只好委屈李聚奎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得知后,还专门劝毛主席,授衔的时候可以降衔,但不能升衔。于是,李聚奎被授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聚奎不慕名利,生活简朴,他的为人作风,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