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张贤约急匆匆登上了前往广州的飞机。下了飞机之后,张贤约直奔广州市教育局,连休息的时间都没给自己留。
张贤约这么着急是想干什么?他为什么下了飞机就直接去了教育局?
为穷人而战
张贤约是河南商城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张贤约家中姐弟三人,除了他还有两个姐姐。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张贤约的家庭有着所有农民家庭的通病——重男轻女。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张贤约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
张贤约7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了学校读书。张贤约知道自己读书的机会不容易,在学校学习非常刻苦。
但在张贤约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不久因为药石无医去世了。为了给母亲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钱。
甚至两个姐姐的彩礼,也被拿去给母亲买药了。母亲去世后,两个姐姐也就出嫁了。张贤约和父亲相依为命,靠务农为生。
父亲总是怪自己没本事,让张贤约读不成书,也救不回张贤约的母亲。颓废的父亲、贫苦的家庭就是张贤约生活的全部。
张贤约1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想让他一辈子做个农民。父亲用自己仅剩的积蓄,把张贤约送到漆匠那里学手艺。
一年之后,张贤约离开漆匠,选择去六安县当长工。对张贤约来说,漆匠出师的时间太长了,他需要尽快赚钱。
同年11月的时候,皖西爆发了农民起义。张贤约心中出现了一个选择,去参加起义军,和农民们一起打仗去。
想到自己早逝的母亲,颓废的父亲,张贤约就想推翻这个世道。只有农民自己的队伍,才能真正为农民讨公道。
张贤约见过北洋政府的军队,也见识过国民党的军队。可是这两支军队,从来不会为他们这样的农民而停留。
似乎在这些人眼中,农民就是最不值一提的人。可张贤约想让他们知道,就是他们看不起的农民,也能推翻他们的统治。
参加起义队伍之后,张贤约后来被编入红11军。张贤约要走了,离开家乡去打仗,归期不定。
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姐姐和父亲。在临走前,他向部队请了假,回去看看他的父亲。
张贤约回家后,他爹还是和以前一样,起早贪黑去地里干活。看到张贤约回来,他的父亲很高兴。
对于一个孤单的老人来说,最高兴的就是孩子可以陪在自己身边。他问张贤约还走不走,能不能多留几天。
看着父亲斑白的头发,张贤约忍不住泪如雨下。他告诉父亲,自己马上就要走了,以后什么时候回来还不一定。
他已经是个红军战士,要和部队一起为穷人奋斗。张贤约说着,他的父亲动作慢了下来。
为穷人打天下,说起来多么豪情壮志的口号。但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百岁无忧。
有的时候,父母并不图孩子有雄心壮志,只希望他们能一生平安。可张贤约的父亲知道,自己不能阻止儿子。
加强军民团结
在叮嘱儿子照顾好自己之后,张贤约的父亲把他送出了村。临别之前,父子两人相顾无言,只有一句“保重”。
加入红军之后,张贤约参加了针对国民党的反围剿作战。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奋战之后,又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
嘉陵江之战过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响应中央红军的号召进行长征。在1935年和中央红军会师之后,原本可以打开新局面。
但红四方面军内部意见无法统一,导致消灭胡宗南的战机被延误,红军不得不通过草地北上。
要说红军长征中最难的,那肯定就是过草地了。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得不到一丝补给。
更别说草地上遍布沼泽,多少人走着走着就消失了。可这样的草地,红军一共过了三次。
张贤约是幸运的,他没有像他的战友一样,在长征中永远闭上了眼。他顺利到达了陕北,和部队一起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达成了第二次合作。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我军毫不畏惧。
日本人气焰嚣张又如何,他们敢侵略我国的领土,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张贤约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总是会时刻鼓励自己的士兵。
他相信侵略不能长久,我国最终可以见到光明的未来。1937年11月,张贤约受命前往冀豫地区开辟根据地。
在开辟根据地的途中,张贤约遇到了一个难题。我军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壮大,和老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军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群众基础,我军才得到了许多支持。
可在冀豫边区,张贤约却根本无法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因为这里的老百姓,早已饱受“兵祸”的侵扰。
那些溃兵仗着自己手里有枪,将老百姓家里搜刮一空。他们不敢和日本人对抗,选择把枪口指向自己无力反抗的同胞。
除此之外,当地还有武装以抗日的名义,隔三差五来村子里搜刮。老百姓家里的鸡鸭什么的,都被他们搜刮走了。
即便张贤约说自己是抗日队伍,是八路军,老百姓也不敢相信他们。张贤约没办法,只能和老百姓一遍一遍宣传八路军的使命和宗旨。
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张贤约将那些借抗日之名,行土匪之实的武装势力一一标明,并带人抄了他们的老巢。
经过张贤约的种种努力,老百姓终于相信,我军是真心为抗日而来,而不是为了搜刮他们。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张贤约一直活跃在一线。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却甘愿隐居幕后,做起了后勤工作。
抗美援朝暴露了我军的短板,也让我军因此损失惨重。张贤约想让我军后勤变得正规化、现代化。
1955年,张贤约调任后勤部汽车管理部部长。旧的《汽车管理条例》,已经不适合新中国继续使用了。
张贤约借鉴苏联的车辆管理模式,在经过对我军基层深入调查之后,出台了新的《汽车拖拉机管理条例》。
这个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军车辆管理正在迈向现代化,我军的后勤也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和许世友的过命交情
1970年,第一军医大学由长沙迁到了广州。因为当时许多大学都停办了,第一军医大学就直接用了暨南大学的校区。
但在1978年的时候,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恢复办学。这样一来,占了暨南大学校区的第一军医大学就要腾地方。
但因为当年迁来的时候没建校区,第一军医大学就一直没建校区。现在让师生们迁走,一时之间还真的无处可去。
而且广州政府只给了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一个学校。总后勤部就和广州政府商议,能不能临时给第一军医大学找个校址,安顿好师生。
毕竟学校数千名教职工和学生,总不能直接不管了吧。但总后勤部的这个要求,却被广州政府给拒绝了。
当时的广州正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每块儿地皮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建校区占地一定不会小,广州政府还真不想拿。
对于政府来说,这么大一块地皮白白给了总后勤,政府那边得少多少收入。况且现在广州各地都有规划,要拿出这么大的地还真不容易。
广州政府的借口,总后勤肯定是不信的。他们要求政府拿出解决办法,广州政府一直说正在协调。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总后勤副部长张贤约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去广州,看看广州政府到底是什么情况。
张贤约到了广州,马不停蹄地就和政府开始交涉。可从广州政府给出的规划图看,广州确实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建学校。
谈了大半天没有结果,张贤约心情非常不好。晚上他去了广州军区的招待所,见到了许世友。
许世友一见张贤约愁眉苦脸的样子,就赶紧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张贤约和许世友的友谊,起源于红军时期。
在一次应对敌人的围攻中,许世友对敌人数量判断错误,使自己陷入了包围之中。
就当许世友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是张贤约带着一百多个交通员,为许世友杀出一条生路。
因为冲在队伍最前面,张贤约身受重伤,差点就救不回来了。这件事之后,许世友和张贤约的关系就特别好。
得知张贤约来了广州,许世友在招待所等了他一下午。面对张贤约的苦楚,许世友安慰他一切都会好的。
第二天,许世友非要带张贤约出去转转。张贤约没心情,却拗不过许世友的牛脾气,被许世友带上了车。
许世友把张贤约带到麒麟岗的军区教导队,张贤约不理解,许世友为什么带自己来这里。
许世友问张贤约,你看这里作为第一军医大学的校址行不行。张贤约听到这话先是愣了愣,随即激动地手足无措。
原来,许世友前一天听说了张贤约的困境,晚上回去之后就在军区开了会,要把军区教导队的地方给第一军医大学建校用。
张贤约没想到,最后对自己伸出援手的,还是他的过命兄弟许世友。广州地皮多贵,看广州市政府的态度就知道了。
在这种情况下,许世友的援手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因为一份革命情谊,许世友在几十年之后也不忘伸出援手。
许世友和张贤约的革命之情,经过时间的冲刷依旧闪闪发光,成为军史上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