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庆路与枣园东路的交叉口,一组连绵起伏、浑然一体的褐色雕像映入眼帘。这组雕像名为“丝绸之路群雕”,长达50余米,高约7米,刻画的是跋涉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组驼队商旅。群雕中,几名长安人与波斯人牵着骆驼,将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运往西域。凝望雕像,仿佛穿越到大汉王朝,耳畔传来“丝路驼铃悠悠,西市叫卖声声”。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十三朝古都,具有开放包容的历史基因、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元的历史积淀。三秦大地的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把科学真实的历史文化讲给来华留学生、讲给世界,使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感悟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织“知行中国中外青年领袖营活动”

讲好多元化的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0年5月、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来华留学生回信,希望留学生们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中国,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讲述者,是中华文明传播的主力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认同、展现国家形象,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如何引导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成为知华友华爱华、传播中国声音的友好使者,是当前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目前国内接收留学生的高校对国情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结合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地方特色,引导留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国情。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故事”课程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重点章节介绍上海城市治理的“两张网”建设实例,缩短留学生与中国故事的空间距离,自发形成对所在学校、所在城市的情感认同;贵州大学通过在语言课、选修课、通识课中融入贵州民间文化、贵州民族舞蹈、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元素,将第一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让留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之美,拉近不同文化间的距离;西安交通大学对留学生开展了“西迁精神”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老一辈知识分子为中国西部发展建设的无私付出,体会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08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并招收学历留学生以来,留学生的国情教育主要以中国概况课程为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新生入学教育为辅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充分结合陕西特色,始终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以“千年古都:西安城市的历史变迁”“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等历史文化课程,向留学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自2021年起增设中国国情教育必修课,旨在帮助留学生从不同侧面和维度全面认识中国,加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方面的了解。古城西安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这座城市的大地上,矗立着许多名胜古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学校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将中国历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进一步构建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的有机桥梁,使来华留学生建立对中国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认同感和国际化视野,切实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培养知华夏、博古今的友谊使者。

构建知华友华国际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既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是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兴大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来华留学生是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最直接的讲述者、传播者,只有构建好融通中外、连缀古今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将中国精神、中国风貌、中国智慧融入留学生在华的日常学习生活,在点点滴滴中充分感知、引发共鸣,才能使留学生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激发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观能动性。

优化顶层设计提高站位。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知华友华留学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来华留学生群体的特点,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通过将中国历史国情教育有机融入留学生参与的语言课、通识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中,形成协同效应。通过统筹各方力量,形成统一共识,建立由来华留学工作职能部门牵头,教学培养单位和文旅部门密切协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积极获取政府支持,确立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政府三方联动平台,从而形成系统完备、各有侧重的培养体系。为确保国情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联合校内外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历史文化、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专家成立中国国情教育专家组,召开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重点研讨国情教育的意义、基本原则、存在的问题和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路径,通过厘清国情教育课程思路,系统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将具有西安底蕴、陕西特色的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成一张亮眼的名片,助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

将历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对中国的认同,也是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核心职能之一。“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时光画卷中,悠久的历史文化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推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于2022年6月底发布了关于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经过专家评审,对22个项目予以立项。通过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挖掘任课教师在国情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做法,依托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符合留学生特征和发展需求的国情教育,以实现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知华友华国际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情教育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国情、现实国情、比较国情等,除基础课程外,国情教育课程重点融入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陕西省情概况、陕西历史古迹、陕西历史成就、学校校情等特色内容,通过提供双语慕课线上线下、必修选修课程,建设内容多元的系列课程,丰富授课内容,打破时空界限,使留学生能够在不同地域随时进行学习,拓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方式和平台。通过增加由点到面、与留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历史文化内容,提升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让历史文化走进第二课堂。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国情、文化、专业方面的教育,需将我国国情与文化理念和专业知识充分融合,让学生置身于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和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的背景下,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做到知行合一。“第二课堂”是培养留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经十三朝的绝代风华,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来华留学生亲身体验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2023年7月,西电-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暑期研学团赴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和西安城墙等文化名胜参观学习。在临潼,团员们不仅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还在专业工匠的指导下,通过搓泥、填泥、倒模等步骤,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兵马俑;在大雁塔,团员们看到了唐朝佛教建筑的艺术杰作,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验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2023年11月,马来西亚深斋孔子学院研学团赴陕西考古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城墙和大唐不夜城开展研学活动。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大家惊叹于陕西考古的成就,仔细观察每一件精美的文物,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中,团员们跟随讲解人员的介绍,通过馆内珍贵的文物穿越回汉代“文景之治”下的太平盛世;站在西安古城墙上,研学团尽览古城风貌,洒下欢声笑语;夜幕降临,大唐不夜城的街道仿佛变成了一条金色的长河,团员们换上汉服,沉浸式感受盛唐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电-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暑期研学团参加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体验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特色路径探索

追寻历史根脉,以数字资源促进文化传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实现民心相通关键在于加强文化交流。除传统的线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外,更要不断丰富中国故事的讲述形式,跨越文化鸿沟,打破文化壁垒,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底蕴。

2023年5月,学校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驻日本使馆、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等,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直播系列活动。以秦文化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数字资源为核心内容,通过直播课的形式,融合中文教育的语言学习与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中国博物馆元素,将一件件饱含着昔日辉煌与沧桑的中国历史文物鲜活地展现在国际学生眼前。直播现场,文博专家带领大家在云端参观并详细介绍了秦俑一号、二号、三号坑出土的陶俑,直观展示了文物修复现场。姿态各异的秦俑、栩栩如生的战马和各类武器弓弩,让国际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恢宏壮观的秦俑矩阵,与2000多年前的工匠展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学习体验秦兵马俑、汉唐丝绸之路和中文语言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激发各国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学习热情。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成为促进各国青年交流互鉴的金色名片。

扎根三秦大地,以陕西民俗推进文化交流。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既要“讲事实”,更要“求方法”,既要“展宏观”,更要“示细节”,聚焦特色,讲好接地气的故事,才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增强文化认同。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陕西历经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隋、唐等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历史古迹到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美食文化,都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来华留学生探寻的兴趣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学校开设了通识选修课“陕西民俗学概论”,内容涵盖陕西人文地理、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历史名人、民歌戏曲等内容,在日常学习中让更多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为跨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夯实基础。

2023年5月,国际教育学院为来华留学生举办了“民俗、民歌、戏曲——陕西民间文化漫谈”专题讲座,分为“从古至今的陕西”“人间百态的陕西”“民歌戏曲的陕西”3个篇章,通过风趣幽默的演讲、示范性的演唱、珍贵图片和视频,把这片文化沃土的丰富多彩与厚重灵动,展现在留学生面前。此外,团队教师赴墨西哥国立人类学与历史学院,应邀作了主题为“陕西民俗文化”的主旨演讲,重点介绍中国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现状、陕西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的民间文化等,让灿烂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讲好历史故事,以新媒体带动文化交融。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更应创新讲述方式,打开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新思路,有效挖掘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逻辑,形成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同向同行的传播合力。西电来华留学生以“陕西历史文化”为主题,结合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创作了众多短视频及文章。除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之外,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借助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将学生们的短视频、图片和文章进行广泛传播,以小故事、小细节、小切口,有情感、有温度地介绍西电概况、陕西历史文化、留学生在中国的故事等,吸引了众多关注者。学生们以“中国历史”为主题创作的视频和文章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表现优异,如在2022年“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中,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莫尔旦的征文《汉服情缘》荣获一等奖;“Z世代 在发声”2023来华留学生国际短视频大赛中,由艾洁等5位留学生出演的《留声中国——文物里的故事》获得二等奖;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梅尔达的作品《中国盛唐长安的艺术》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秦汉唐故事国际中文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22年5月,学校在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来华留学招生宣传片《电亮未来》,除介绍西电之外,宣传片中展示了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流光溢彩人潮涌动的大唐不夜城,展示了汇集历史、文化和美食等独特文化符号的回民街,彰显了西安独特的城市风貌。

学校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华友华毕业生。西电的学习生涯让乌兹别克斯坦籍留学生大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广州开办并经营两家跨境贸易公司,向乌兹别克斯坦输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农业机械设备,把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产品进口到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门籍通信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郝美,在西电求学11年,现于西电通信工程学院做博士后,在西电重新扬帆起航。希明2013年至2018年在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读博,毕业后回国工作,目前在埃塞俄比亚阿索萨大学担任副校长。2020年,在希明的积极努力下,学校与阿索萨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将逐步在科学研究、师生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国际化深度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将充分发挥陕西历史文化特色,建设“立足西安-融通世界”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将扎根中国大地与融通中外相结合,展现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讲好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作者李汶蕙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陈会林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周正履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加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2023HZ0995]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6期)

作者:李汶蕙 陈会林 周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