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我们继续发现好书。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会继续以月度为划分单位,为大家呈现我们关注到的好书。

这是今年1月的刀锋关注好书榜单。非虚构部分,历史和社科依旧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最清晰的是这份书单有了更加广阔的版图——从日本到德国,从英国到非洲,不同作者在不同时代的书写,或用私人的记录,或用精确的学术语言,让这些书籍成为了当下的注脚。

而虚构部分,在读者们熟悉的小说之外,我们也选入了布莱希特的诗集与李沧东的剧本,在跳跃的文本中,感受世界的多样可能。

希望在这份迟来的书单里,会有你毫不犹豫会拿起来阅读的那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虚构类

《尼罗河开始流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强 著

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2024-1

环顾今天动荡的世界和多个冲突热点地区下生灵持续的呻吟悲歌,如何以和解和朝向未来的态度面对历史,共同守卫和建设相互依存的栖居之地。

都说非洲是最古老的大陆,世界的目光似乎总停留在它的古老和蛮荒之上。这里总被当作文明的起点,却好像又被现代文明遗忘。

一位中国记者用1123天飞向30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去认识总统、信徒、士兵和路人,去探寻废墟、家园、城堡和灯塔,去看见星空、裂谷、沙漠和海洋。他投身锐利的当下,又随时进入磅礴的历史,不断走近苦难与挣扎,又不断发现希望与可爱,并且始终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我有关。

《看不见的陪伴:与微生物共生的奇妙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马克-安德烈·瑟罗斯 著,黄行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1

100℃的土壤里,植物为什么能存活?蚂蚁为什么会在巢穴里种真菌?鲸吃虾时怎么剥壳?不洗手或勤洗手,都容易让人生病?身材的胖瘦,与肠胃微生物群落有关?细菌可以改变人的心情?……

借助大量生动的实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在书中讨论了微生物共生,向我们展现了微生物如何在动植物体内生活,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时常关乎性命的任务,以及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我们会发现,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仅与疾病或物质腐烂有关,还秘密地参与构造了植物、动物和文明。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著,陈早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4-1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

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莎·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

“今天翻阅史书的人自然可以说,谁在1933年不明白希特勒意味着什么,谁就是傻瓜。但这样说是脱离历史语境的。希特勒的罪行难以想象——倘若这句话有意义,也首先是对他的同代人而言。希特勒和他的人能做什么,他们无法想象,最多只能猜测。难以想象,也许正是文明破灭的原因。”

东京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兆光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2024-1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在日本访学时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借助他者视角,重新观察今天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范式和问题意识。

书中记录了作者与许多日本当代历史学者的交往,以及自己对日本汉学著作的阅读和思考过程。比如网野善彦的日本中世史研究,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这些对中国学界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作者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对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感悟,也思考了全球史视角对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影响,对东方主义、民族主义等经典命题提出了反思和批判。

葛兆光“宅兹东京”,读日本史论著,想中国史问题。

城市运转的秘密:水、电、互联网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丹·诺特 著,邹熙 译

光启书局,2024-1

水、电与互联网既是当代世界的心脏,也是骨骼与血脉。它们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生命经验中,但或许我们对其日用而不知:水是如何一直充足地供应给每个人呢?为电灯、手机供能的电究竟是什么?互联网是飘在高天之上的“云”吗?

这些系统的庞大与隐秘性为其真实面貌蒙上了厚厚的帘幕,而本书以漫画的想象力与严谨的科学调研,纵览全局又深入细部,在生动的图像中揭示复杂系统运作的方方面面。

黄宗智对话周黎安:实践社会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宗智、周黎安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2024-1

从西方舶来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黄宗智教授大力提倡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寻求构建本土性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尝试。

如何处理中国问题研究与西方理论经验的关系,进而正视中国自身的传统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这是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书收录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作15篇,囊括了两位顶级学者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如黄宗智教授的“内卷化”“第三领域”“集权的简约治理”“实用道德主义”,周黎安教授的“晋升锦标赛”“行政发包制”“‘官场+市场’模式”,等等。

在本书中,黄宗智、周黎安两位教授各自围绕国家治理、国家能力等议题,在西方理论的“话语丛林”中穿梭往来,既与之对话,又面向实际,试图还中国一个本来的面目。

少年照护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采访小组 著,阿夫 译

中信出版集团·回声,2024-1

教室、球场、游乐园……同龄人寻常不过的学习、生活,是他们难以进入的“正轨”;厨房、医院、照护中心……家人无法治愈的残障、疾病,是他们年复一年的重担。

少年照护者,十几岁的肩膀,扛起了成年人的担子。被影响的不只此刻的学业和健康,甚至还有未来的职业之路、人生选择。但他们为什么不求助?学校、社会又为什么看不到他们的痛苦?

除了“不能给人添麻烦”的自尊和“家丑不可外扬”的耻感使然,“说了也没用”,是政府、社会、学校的哪些缺位造成的现实困境?还有一些孩子,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是少年照护者。如要让他们“自救”,首先要让他们“自我察觉”。

日本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的记者,用理性、严谨、翔实的调查、采访、报道,一步步揭开了少年照护者鲜为人知的境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性进展,为孩子们的处境带来了曙光。

未经删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戴安娜·阿西尔 著,曾嵘 译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1

戴安娜·阿西尔是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曾出版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早的三部小说,彼得·本奇利的代表作《大白鲨》,杰克·凯鲁亚克及诺曼·梅勒的作品,V.S. 奈保尔的十八部作品,简·里斯的全部作品,等等。

76岁退休后的戴安娜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了小说及多部回忆录,其中《暮色将尽》获得科斯塔传记奖,从此声名远扬。

这本书是一份“文学圈的打工人实录”,戴安娜·阿西尔以她特有的坦率,畅谈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读者会看到至今仍棘手的行业困境,也会看到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的打工故事。

“出版业都由许多收入微薄的女性和一些收入更高的男性经营着……在很大程度上,我所处的环境将我塑造成取悦男人的人。”

“销售压力、广告烦恼、无尽的重复琐事,能抵御这些的理由,就是喜欢这些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素秋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2024-1

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一年,任副局长,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斡旋。

让杨素秋惊讶的是,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更让杨素秋错愕的是,她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只有她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她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承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1

18世纪上半叶是英国和欧洲的古典主义时代,强调理性的重要性,盛行蒲柏拿手的格式机械的英雄双韵体诗歌。但随着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在图书市场取代了庇护人/提携人之后,现代小说崭露头角,出现了一大批小说家,女性也加入了作家队伍。

从现代小说先驱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和菲尔丁的全景社会小说开始,到斯特恩、斯摩莱特、伯尼和19世纪初奥斯汀的作品,现代小说成为一个羽翼丰满、势头强劲的新文类。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笛福,小说家们几乎没有人能避免对情感的表述,而且按照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展示了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特别是斯特恩的《感伤之旅》把“情感”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读者面前,并引向了直抒感伤情感的诗歌和哥特式小说,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打开了大门。

尽管西方文学中“情感”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我国少有人问津这个厚重又复杂的议题。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理性时代”的说法转移至“情感时代”,从人类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启蒙与情感的关系,并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了新的阐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构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克洛德·西蒙 著,于昕悦/唐淑文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4-1

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获得诺奖,多年来被贴上了“不忍卒读”“无趣作家”的标签。西蒙的中译本译者称呼他为“撰写‘天书’的人”“在中国最难读懂的外国作家之一”。而这本《历史》的译者,则在译后记《七年之“养”》中讲述了她“读不懂、翻不了、啃下去、熬过来、放不下” 的长达七年的心路历程。

这到底是怎样一部小说?

一沓来自世界各地、打乱了年代的明信片,带领“我”设想镜头定格的前景、后续,拼凑出三代人的故事:“我”的童年、母亲的深闺岁月、法国海外殖民年代……

罗伯-格里耶说:“对西蒙的同一部小说,一百位读者有一百种读法。”阅读这本《历史》的过程可想而知是充满艰辛的,但也必然会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并发现一种新的叙事可能。

告诉我这个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摩洛哥]阿卜杜勒法塔赫·基利托 著,吴水燕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1

在摩洛哥作家中,基利托一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同时精通法语和阿拉伯语,在这个很早就划定语言界限、很少有人能跨越语言障碍的国家。他的政治观点并不特别出名,你不会在吸引国际媒体的那种争议中看到他的名字。但是,很难找到一个摩洛哥作家比他更受同行的尊重,更受读者的青睐。

基利托经常以堂吉诃德式的手法对《一千零一夜》中的意象和情节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他一直致力于将学术、散文式的思考与叙述故事结合起来。与博尔赫斯一样,基利托的大部分作品游走于深奥的学问和有趣的幻想之间;博尔赫斯的余晖落在基利托的书页上,他和基利托一样喜欢谜题、迷宫和谜语形式,一方面喜欢俚俗的东西,另一方面喜欢稀有、复杂巧妙的东西。

就像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经典的迷宫隐喻,在《告诉我这个梦》中,基利托也以整体、隐喻而诗性的结构精心布下了一座有关《一千零一夜》的“文学的迷宫”,牵引读者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现实和虚幻交织的世界。

秦淮河里的美人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志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2024-1

《秦淮河里的美人鱼》收录了小说家赵志明近年全新创作的十篇小说,分为三辑,写透了人生路上种种别离的悲恸与无奈。

十个当下故事,一段危险旅程,十种平凡生活,五花八门的难......一切坚固的事物烟消云散,赵志明以文字为锚点,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爱欲生死。

赵志明敏锐地捕捉到隐藏于日常生活之下心灵坍塌的瞬间:少年成长中暗流涌动的哀愁心事,浮华都市里没有归处的疲惫灵魂,生活夹缝间孤独的一声叹息,男欢女爱后真假难辨的两两 相望……赵志明以笔为网,和他的人物一起,踏上这段从少年到中年的危险旅程,在困顿中挣扎,在犹豫中选择,在孤独中相互抵达又离开,在时光的河流里不停地捕捞那条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见的“美人鱼”。

负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广濑正 著,罗亚星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4-1

1945年5月25日,东京大轰炸。14岁的滨田俊夫居住的一带遭到空袭,隔壁邻居伊泽老师被燃烧弹击中。在命不久矣之际,他留下拜托俊夫在18年后的今天回到这里的遗愿后,便撒手人寰了。伊泽老师的女儿启子也在空袭中不知所终。

18年后——1963年5月25日夜间,32岁的俊夫按照伊泽老师的嘱托回到约定的地点,此时这里已经变成了及川先生的宅邸。然而,离奇的是,一直生死未卜的启子穿着18年前的装束突然出现在俊夫面前,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台时间机器……

《负零》是日本科幻大师广濑正于1970年出版的长篇处女作,获得了当年日本文学主要奖项直木奖提名。作为直木奖评委、素来对科幻小说兴趣寥寥的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给予了此书极高的评价:“被作者的幻想功力,以及构建幻想的稳健程度所震惊。”如今《负零》已出版50余年,但仍以其非凡的想象力、精密的时间逻辑、巧妙的布局架构、富有幽默感的叙事广受日本读者喜爱,成为日本科幻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经典之作。

问道江南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痴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2024-1

叶长鹰,上海静安区人,十几岁开始习油画,中专读到一半没法读了,去江西农场干农活,养鹌鹑,其后参加招工进入钢厂,成为一名钢铁工人。但他始终无法忘记他的静安区,他油画中的巴黎印象,遥远的艺术殿堂。时代的苦闷捆缚住他,他发誓要从海底挣扎出去。但当他带着钱回到上海后,上海淹没了他。

与叶长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生,一个小小的,邻居家的孩子。他出生于临时工的家庭,家里穷得幼儿园都上不起,却爱临摹《圣教序》,自学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报生最喜欢到浮桥对面的老街书画铺里,蜷在角落里偷听老板讲故事,因为故事里,有书画的魂儿。

老叶和报生就在那座小小的钢城里,成为忘年交,却注定走上两条不同的路。

书名《问道江南西》,所谓“问道”,问的是小说里这些人物和历史背景,问道的方式是那样繁多,每一种方式都代表着一种“我要这样活”的劲头和念力。道是命运,是所求,“以为道在繁华,而其实道在田间一盏灯下”。

《坚如磐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宇 著

花城出版社,2024-1

2023年10月,由陈宇编剧、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坚如磐石》上映,获得国庆档票房冠军。电影原著长篇小说《坚如磐石》由陈宇原创,于2024年1月与读者见面。

在小说中,青年警察苏见明和李惠琳在一起公车事件的调查中,发现了多年前的另外一起命案。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局长郑刚是苏见明的养父,他与案件的重大嫌疑人、富商黎志田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明暗交错、危机四伏的侦查中,苏见明逐渐发掘出黎志田和郑刚的黑暗过往,也发现了自己身世的秘密……故事通过缜密编织的都市案件、层层递进的情节翻转,揭开尘封二十余年的罪案真相,像手术刀般剖析人性的复杂维度。

在中国当代悬疑小说的脉络里,《坚如磐石》创新地将“孤儿情结”和“生命意义”的主题嫁接在快节奏的警匪类型框架上。同时是警员和孤儿的主人公为故事镀上双面色彩——查明都市迷案的正邪对抗,同时也是寻找自我的艰难旅程。

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著,黄雪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4-1

布莱希特是汉娜·阿伦特眼中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先锋剧作家的盛誉未掩他平民诗人的锋芒,反而赋予其诗歌以戏剧性。

如果说“里尔克的诗艺是献给艺术的”,那么“布莱希特的诗艺则是献给社会革命的”。在其流动、激荡、活跃的一生,诗歌几乎就是他的“日常巡察和呼吸”。他瞩目战争、政治、社会事件,更忧心这一切背后人本身的苦难。

他的诗句看似浅白、素淡,却以反讽、讥谑、戏仿的利刃刺入夜的黑暗和寒冷。而在多篇首次译介的早期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他在自然里的纯然快乐,得以认识另一个布莱希特。在诗歌的坏时代,重读布莱希特一生各个阶段的好诗歌,在剥离了“漂亮画面和香喷喷词语”的明澈文字里唤起自我的道德勇气和智识清醒。

诗:原创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李沧东 著,田禾子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4-1

李沧东,当代备受瞩目的韩国创作者之一。他以作家身份起步,用深刻而写实的语句,描绘普通人的伤痛人生和对人类之爱的信任;而后进入电影界,将镜头依旧对准社会底层乃至边缘人群,展现糅合痛与美的诗性风格。

本书是为纪念《诗》上映10周年而出版的著作,收录有李沧东导演亲自执笔的原创剧本,未公开过的剧照、作者灵感手记与亲绘分镜,多篇导演深度专访和文化名家的评论等丰富的内容。读者可从中回顾《诗》这一人文佳作的诞生过程,充分理解该片的内涵与美感,及至今仍未褪色的对于当下的意义。

《小巷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米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4-1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住着庄家、林家、吴家三个家庭,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时代变迁让三家的家长和孩子们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辈们先后随时代变迁,或调动,或留职停薪,各寻出路。晚辈们随时代变迁而奋力拼搏。

大时代风起云涌,小巷灯火可亲。总有一些相互陪伴与治愈,会让你无惧时光,步履不停。

《少年不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金劲旭 著,金冉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磨铁·大鱼读品,2024-1

9个短故事,堪称东亚都市神经症人格大全。包揽现代文学奖、东仁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三大文学奖的韩国鬼才作家,“不断进化的小说机器”金劲旭短篇小说代表作首度引进。

从小被否定、内心压抑的商场售货员、一生唯唯诺诺却走上复仇之路的老好人、极度自我却反复在生活中受锤的理想主义者、抓捕异议者晚年却走上维权之路的恶警——

他们构筑起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奇景。

· END ·

整理丨硬核读书会

校对 | 遇见

今 日 话 题

今年你读了哪些好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