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一年高考季落下帷幕。

今年的高考,考生人数有史以来最高。

据教育部公布消息,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2023年增加51万人。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近六年来,每年考生人数都超过1000万。今年,仅复读生人数就达到413万。从近两年的官方数据来看,全国高考录取率约在90%上下,这说明只要不是实在太差的考生,都有机会上大学。对比高校扩招前1998年,当时全国报名人数为320万,录取人数为108.36万,录取率仅为33.86%。故而,有人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飞跃,“全民读大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伟大的国点赞!

2

全民读大学,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要考个好的大学,还是像1998年前上个本科那么难,依然不容易。我们从今年本科的计划招录人数来看,也仅有450万人,就说1300多万的考生,也仅有三成多的孩子能够上本科,其他的孩子,只能上大专,和名落孙山。

还有吧,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录取率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考生的竞争局部大于整体,有的省区卷成狗,有的省区相对竞争压力要小很多。就拿2023年来说,本科录取率,上海为79%,北京为77%,海南为67%,天津为66%,这就是典型的高考天堂。但考生人数最多的河南,本科录取率仅47%,一本率甚至仅为17%,是典型的高考地狱。

3

1998年之前吧,考上大学,即便是中专,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但现在不一样了。近几年来,经济下滑,找份“体面”工作的机会就更少。现在是要考比较牛掰的大学,诸如所谓的985、211院校,才能挨上“好工作”的门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设置的条件就是211以上的文凭。同时,现在很多大城市考生的家长,很多都是通过90年代左右高考后留在大城市的社会精英,他们是通过高考红利实现阶层跨越的群体,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保住阶层不下滑,鸡娃成为这些精英阶层保持体面的手段,况且学霸们的孩子出学霸的几率更大一点,自然造成考生之间的竞争就会更激烈。

现在不要说大城市,就是三四五线小城市,重点中学的老师不是985就是211毕业,几乎都是硕士或博士,老师卷,自然学生就卷。但老师再怎么有教学方法,关键还是学生要努力,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天还不亮孩子们就开始跑操,然后明灯上早自习。晚上十一二点,还在秉烛鏖战。学生学习时间多了,睡觉的时间自然就少了,紧绷的神经,让孩子们都处于一个很疲惫的状态。高强度的压力下,很多孩子对学习深恶痛绝,以致于高考结束了,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奇怪的反应:撕书,狂欢!甭说现在的孩子,我们这批90年代中后期上大学的,想起高考就是个梦魇,有时晚上做梦,还时不时梦到高考,梦里总是反复出现试卷没做完,考试时间就到了......。这真是对人性的摧残,是啊,能够让一个人种下心锚的,得是多么的刻骨铭心的折磨啊!

从我自身来说,虽然高考如此摧残人性,对于寒门学子来说, 在目前的环境下,是最公平的制度,这个不容置疑。如果没有高考这场公平的考试,寒门学子甭说鲤鱼跃龙门,连下水的机会都没有。就是这种公平,给所有学子提供了同台PK的机会,所以,为了将来能有条好出路,再难也得忍耐。

说是公平,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比如在河南、山东,考生600分以上,在河南连郑州大学都上不了,在山东也就上个普通一本院校。但是在别的省份,就比如陕西,450分就可以上郑大,青海400分也可以上省外一本大学……,对于河南、山东的孩子们来说不公平,而且不公平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也没有办法。所以导致的情况就是河南、山东高考内卷不是一般,但很多家长对孩子未来充满期待,把高考当成唯一的出路。

没有更好的出路,高考就是最好的出路。倒推都能推出来,升学的压力够大,就业自然压力也就大。但在这个环境下,文凭依然是寻找好工作的第一敲门砖,所以,除了成绩很差对高考没有任何希望的学生,其他学生不会轻易的放弃高考。

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也不遑多让。在目前经济不景气,收入普遍变少的情况下,普通家庭要供养一个大学生还是很不容易。一般一个二线省会的公立大学,一个大学生大学四年,至少需要十几万,但当付出了这么多的钱,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可能是毕业就预示着失业,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比例。但,即便毕业即失业,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学生和家长为了这份希望,都在努力地奋斗,和拼搏!

4

学生如此痛苦,家长压力不见得小。十年寒窗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目前很多人对高考的深刻反思!

经济持续下行,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文凭是否还是阶层跨越的通行证?

截至2023年底,根据官方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到2亿。唉,所谓的灵活就业,就是工作时有时无,直白来说可以理解为失业。还有,我们国家统计局2023年6月份发布的“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高达21.3%,创下历史新高。官方随后暂停公布青年失业率,直到今年1月才恢复发布,但新统计方法不再包括在校学生。即使这样,变更统计方法后的“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仍达到14.9%。而北京大学的学者张丹丹曾发文指出,2023年3月,我国青年失业率为46.5%,100个青少年里,46个没有工作,这个数据,应该是真实的数据,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高不少。

一边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一边是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我们大学毕业生仅有约108万,但到2023年就达到1158万,增加了10倍以上。据统计,中国95后的年轻人中,大学生比例超过50%,并且本科生数量开始超过专科生,而1998年高校扩招之前,本科生才占到总录取人数的30%左右。这些高学历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仅北京和上海,研究生人口超过了100万,还甭说本科生了。

这说明,文凭的含金量不高了,学历贬值了。虽然学历持续贬值,还有青年就业压力山大,但并没有打消家长期盼孩子上大学的愿望。对于家长而言,大抵是,上大学是唯一的希望,没有别的途径。如果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大学,那么找到工作的概率会比其他人要高一些。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出路,打死也得上大学,这是很多家长最朴素的想法,如果连个大学都没有上,那这一辈子就在底层生活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诸如什么诗和远方,什么宏大理想,什么宏大叙事的伟业,什么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家长们大抵想都没有想过,家长们要的是孩子将来能够有个营生的技能

家长们很现实,这也是我们社会现状。如果初中或高中毕业,孩子们能够从事的工作就是到工厂打工,或者做农民工,餐厅服务员,其微薄收入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要养家庭,养孩子了。是农民工、餐厅服务员、厂里的工人,就注定了他们的阶层。家长们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跨越一步,往上走一走,那么怎么走?唯一的通道还是这个高考。所以,家长拼了命地把自己的希望,寄托给自己的孩子。故而,当下的高考,跟前些年不一样,还没有任何一个适龄人因为经济环境差就不参加高考的,因为不高考没工作活不下去,不高考就无法实现阶层的跨越!

如果说没有念过大学,那么就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念过的大学就是孔乙己脱不下来的长衫。这就是现实,很残酷,也很讽刺!

5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高考的“卷”,还是需要发展来解决。当每个家长都认为孩子不用参加高考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谁愿意让孩子“千军万马”去挤那个独木桥呢?十年寒窗,无外乎就是找到一个谋生的职业,稍微比别人过的体面一些。

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也不是家长的意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出了问题。当发展出了问题,一切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我们与其反思高考,倒不如深刻反思我们的发展。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文:匠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