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了解小昆虫白蛉

及其健康危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和大家聊聊一种可能对我们健康造成危害的小生物——白蛉。白蛉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昆虫,更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每年5月份开始便进入了白蛉活跃期,快来了解一下它有什么特点,会给我们造成怎样的健康危害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白蛉的发育和活动较为独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吸血中的白蛉

白蛉是一种体小多毛类似蚊子的昆虫,一般为蚊子的1/3大小,飞行能力较弱,只能作跳跃式飞行。雄性白蛉不吸血,以植物为食;雌性白蛉可以叮咬动物和人类,吸食血液。

白蛉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期。与蚊子产卵在水中不同,白蛉的卵在土壤里孵化,幼虫也生活在土壤里。凡温度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有机物质丰富的场所,如畜舍、厕所、窑洞、室外墙缝、砖石草堆下面等,白蛉幼虫均可孳生,以地面下约10-12cm处为多见。

每年5-9月是成虫白蛉的活跃季节,活动时间通常在黄昏至天亮前,平时隐藏在室内外阴暗潮湿、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畜舍、地窑、窑洞、桥洞等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白蛉的分布具有地域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蛉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其活动受到气候、环境、生态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北的农村地区。不同地区的白蛉种类、数量、栖息习性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传播黑热病的媒介主要是中华白蛉,其他还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等。

同一蛉种可因环境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栖息习性,如中华白蛉在平原地区为家栖型,栖息于人房、畜舍内;在丘陵地带为野栖型,多见于各种洞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白蛉可以传播黑热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还能传播多种疾病(黑热病、东方疖、皮肤利什曼病、白蛉热等),在我国主要传播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

当白蛉叮咬感染了黑热病病原(利什曼原虫)的人或动物后,会将带有利什曼原虫的血液吸入体内。如果白蛉再次叮咬人或宿主动物时,就会将利什曼原虫传播给新的宿主,导致人群或宿主动物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蛉传播黑热病的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黑热病对公众健康危害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热病潜伏期较长,通常为3-6个月,典型症状是长期(2周以上)不规则发热、体重下降、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乏力、鼻或牙龈出血等,血常规检测会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如未及时诊断并及时予以特效药治疗,易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历史流行区再次出现病例,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等地流行区发病减少。若您曾去过黑热病流行区,出现以上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病原或免疫学检测,避免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预防黑热病的关键在于

避免被白蛉叮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避免暴露,减少叮咬:在白蛉活跃期(5-9月份)的黄昏到黎明前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露宿,特别是避免在阴暗的洞穴、缝隙、草地、灌木丛和密集植被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避免暴露皮肤,同时使用驱蚊剂来减少白蛉叮咬。室内使用小孔蚊帐、纱门和纱窗,使用蚊香或驱蚊剂,减少白蛉叮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改善环境,减少白蛉孳生地:在黑热病流行区,在5-9月白蛉活跃季节到来前,对畜舍、禽舍、狗窝、空房屋、窑洞等白蛉孳生地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减少白蛉的滋生地。对于家栖和近家栖型白蛉,可以使用含溴氰菊酯等杀虫剂在室内外白蛉藏身处喷洒消灭白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在部分地区,还需注意预防犬只被叮咬感染: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病犬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在山丘型黑热病流行地区,应尽量少养或者不养犬,在白蛉活跃季节到来前给狗佩戴驱蛉项圈或者定期进行药浴,减少犬只被白蛉叮咬染病的几率。若犬只出现消瘦、脱毛、耳边和眼圈起麸皮样鳞屑并结有血痂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宠物医院就诊和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 宋健东、陈曦、孙军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