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孙梦嘉 肖雅

实习生 徐慧

6月9日,第二十四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APhO)在马来西亚顺利落幕。经过激烈的赛事角逐,中国队8人全部获得金牌,其中来自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李锴瑞同学奋勇拼搏,以亚洲第三的好成绩勇夺金牌

李锴瑞同学载誉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锴瑞同学载誉归来

“把时间还给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策略

“能代表中国出征马来西亚,于我而言是一个意外之喜。”在赛前的国家队成员选拔比赛中,李锴瑞认为自己发挥得并不好,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在1月份收到李志强教练的选拔通过通知之后,李锴瑞就迅速调整状态,开启了长达五个月的竞赛准备。这五个月里,学英语、做真题、搞实验共同构成了他生活的主基调。

为了尽快适应竞赛环境,减少比赛时由语言带来的障碍,李锴瑞在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刘娟的带领下学习TED演讲视频,学习大量的课外知识,自己私下也去购买单词书和语法书去巩固强化。在投入物理训练后,李锴瑞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真题练习与实验训练,他向记者分享实验趣事:“李教练经常自己开发一些新实验让我们训练。有时候会买些新器材让我们操作,有时候会让我们拿起手边的硬纸盒自己组装。”

李锴瑞同学载誉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锴瑞同学载誉归来

李锴瑞分享了许多学习方法,独立推导书中的公式以加深印象,循环多次做题、竞赛前多次重复定理推导、制定硬性计划与弹性计划并严格执行……其中,李锴瑞节省时间的方式尤为特别。“我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星期内,每天都比昨天晚两分钟去吃饭,直到找出最省时并且保证有饭吃的时间点。”为了节省排队的十分到十五分钟,李锴瑞特意在12时22分去吃饭。为了少在吃什么上花心思,他会在开学就把食堂的窗口尝遍,并且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吃也最喜欢的食物来,然后就是日复一日地吃它,从开学到毕业。他最喜欢食堂的三鲜面,由于每次都在特定的饭点来,并且老是吃这一样,面店的阿姨与他逐渐也形成了默契,只要是没过12:30,面店阿姨都会为他留食。李锴瑞告诉记者:“其实我很感谢这位打面阿姨,感谢她经常能给我留一份面,感谢她给我偷偷加鸡蛋和肉丝。我和她之间固定的关系,让我一直很舒坦。”在前往北京参加集训的前一天,李锴瑞告别阿姨:“我要去北京比赛了,这可能是在学校的最后一碗面了。”

李锴瑞也一直是最晚离校的学生之一,他习惯在学校将习题和预习完成,有时候甚至会一直待到晚上11点才往校门口走。对此,他也非常感谢一直为他留门的门卫叔叔,让他无论多晚都能顺利回家。

“把方法教给学生”,他用竞赛检验自己

“在此次竞赛过程中,理论部分其实不难,主要是靠实验拉开差距。这个实验被我们学生称为‘近几年最危险的实验’。”李锴瑞介绍时告诉记者,实验中涉及一个一万转每分钟的圆盘,考场里部分选手出现了圆盘乱飞刮伤人的现象。在他的操作过程里,虽然电机也存在一点问题导致螺丝拧不紧,但好在及时发现并调整了心态,在每一次测数据前都更加细致地检查转盘,最终也以13.7分的成绩取得了全场前几名的佳绩。他告诉记者,这与无数个冰冷的夜晚密切相关,与一次次失败紧密联系,更与一个又一个勇敢的尝试密不可分。

李锴瑞从初中起就对物理感兴趣,上高一后就开始自学“广义相对论”。他告诉记者,自己想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尝试一下后面的学科。一开始,其实尝试的是大三的课程“分析力学”,但发现难度稍大,才另选目标。在学习过程里,李锴瑞认为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难掌握,因此花了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在家里看网课学习。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李锴瑞会做许多李教练给的训练题。如果信息题涉及广义相对论,他一般可以忽略信息,直接做题,正确率非常高。谈到做李教练给的习题,李锴瑞讲述了自己的心得:“做事情蛮干、暴力解题是不可取的。”他曾在解析一道理论题目时,由于未掌握技巧,一天天地去计算新的数据,将计算器九个储存槽占满、清空再占满,一直到完成30天的数据统计,但最后的结果仍然不正确,李锴瑞这才寻求了老师的帮助,最后用技巧在半个小时内将正确答案算出。

李锴瑞同学进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锴瑞同学进行分享

华师一附中的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深入人心 。李志强教练说:“刚开始,大家水平有限,就会采取笨办法,但是我认为这种尝试其实也可以算作一种训练,是值得表扬的钻研精神。”也是在这件事情之后,李锴瑞在做题上更加注重技巧的使用,更加注重速度的提高。

目前,李锴瑞已保送至清华大学,加入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他表示,非常感谢老师、父母以及学校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自己将在暑假自学大学课程,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提前做好准备。

(图片由通讯员肖雅拍摄)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