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周恩来气质儒雅,风度翩翩,一看就不是爱发脾气的人。事实上,据很多周总理身边的人表示,他确实极有涵养、绝少失态,颇有君子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的警卫秘书何谦,提到周总理在生气的时候,经常说这么几句话:“滑稽”、“胡闹台”,和“这是不允许的”。

这三句话,不仅字数递增,表达出的情感色彩,也一个比一个强烈。“胡闹台”来自他的家乡江苏淮安,是胡闹、胡来的意思;而后面两句,都很容易理解。一般来说,当周恩来脱口而出“这是不允许的”这句话时,说明他已经非常愤怒了。

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即使是在极度生气的时候,周恩来也往往能够克制自己,没有爆粗口骂脏话。这背后展现出的,是他极高的修养品德。

就像周恩来的堂侄周尔鎏所说,自己的七叔可以和各种不同的人友好相处。

但其实,即使是周总理这样品行高尚的人,也难免有生气动怒的时候。而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些历史故事时,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领导人,还有其体现出的宝贵精神与人性光辉……

1954年4月26日,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等事项的国际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开幕。这是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第一次参加重大国际会议。

在周恩来总理的率领下,中国代表团昂首出征,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自己的面貌形象。特别是周恩来本人,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外交才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经过近3个月的讨论商议,7月21日,日内瓦会议正式闭幕。这天下午,大会将通过一项宣言。

就在周恩来等中方代表团人员在会场参会的同时,一位名叫李慎之的工作人员,正在日内瓦当地的一栋别墅里,进行一项特殊的工作。

这位李慎之可谓年轻有为。早在1949年他26岁的时候,便成为了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才华出众的他,此时刚成为周恩来的外交秘书没多久。

这次随同周总理来日内瓦参加会议,李慎之主要负责会议新闻。每到开会的时候,他就随同中国代表团入场,听取会议进行的情况。

可到了闭幕这天下午,由于大会将通过宣言,周恩来便告诉他不用去会场了。李慎之只需要在那栋别墅里,等待宣言初稿通过的消息。宣言每通过一段,他就交给电台,来向北京发过去一段;如果大会对初稿作出修改,他就及时跟着改。等宣言全文都发完,李慎之的任务就大功告成了。

按理说,这是一项比较简单轻松的工作。特别是对李慎之这样的人才来说,完全不在话下。

就这样,这天下午,李慎之守在电话旁边,等着宣言通过的消息。每来一次电话,他就改正一段,然后用剪刀将初稿的相应部分剪下,送到电台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慎之

而没接到电话的时候,他就享受着日内瓦的阳光和空气,欣赏别墅花园里优美的景色。

终于,李慎之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等周恩来率领中方代表团回来后,他就回到了自己住地。当晚10点一过,李慎之便上床睡觉了。

没想到的是,这天晚上12点左右时,他床边的电话突然响了,将睡梦中的李慎之吵醒。他不明所以地接起电话,对面传来的是周总理机要秘书陈浩的声音:“你快过来吧!你怎么搞的,从没见过总理发这么大的火!”

李慎之一听这话,立即吃了一惊。他连忙起身,直奔那栋别墅而去。一路上李慎之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大错……

当他赶到别墅时,陈浩才告知原委:“北京来电话了,说我们发过去的最后宣言,比别的国家的通讯社少了好几段。总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他正等着你呢!现在《人民日报》已经印了24万份了,由于发现了问题,已经停机不印了。”

李慎之当即仔细进行回忆,这才发现,可能是自己将宣言初稿剪成一段一段的时候,有的部分不小心被风吹走了——因为他的办公桌,正好在窗户旁边……

懊恼不已的李慎之,怀着无比惶恐的心情,向周恩来的卧室走去。看到总理一脸余怒未消的样子,他只喊了一声“总理”,便等待对方进行严厉批评。

可出乎这位年轻人的意料,此时的周恩来,只对他说道:“你来了。我气也生过了,火也发过了,不想再说什么了。你现在去机要室,看看我给中央发的电报,然后赶快去补救。北京还等着呢。”

听了这话,李慎之赶紧去看了那封电报。全文里,周总理只字未提他的事情,而是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应负失察之责,请中央给予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李慎之看到这一幕后,内心感慨万千。明明是自己的疏忽,造成了这一严重后果,可周总理却将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此时,他的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那晚,李慎之又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将宣言的中文同英法原文,仔细重新校订了一遍。在改正了相关错误后,再次发去北京。此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

接着,李慎之又一个人在屋里写检讨。第二天早晨,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检讨交给了周总理。

周恩来一句话也没有说,让李慎之将检讨交给李克农。李克农一看,笑着对李慎之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有这个不严密的毛病,要好好向总理学习。”

不久后,李慎之随同中国代表团,回到了国内。此时,他才从别人口中得知:7月22日那天的《人民日报》,直到当天中午才出版。

李慎之立即觉得,自己这次失误,已经够得上玩忽职守罪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要勇于面对,绝不逃避,心里做好了被起诉、入狱三个月或者半年的准备……

毕竟,连周总理都主动认领了处分。作为当事人,自己还有什么怨言呢?

第二天的时候,周恩来又找到了李慎之。可出乎李慎之的意料,总理是叫他随同自己去国外访问的。

而后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次意外的小插曲,就这么过去了。

1956年末,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对亚欧大陆11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

12月23日上午,周恩来一行来到了巴基斯坦的海得拉巴。在那里,当地人士安排他们参观了一家制作刀片的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巴基斯坦和新中国的关系,自然无需多言。在这家合资工厂里,厂方极为热情地邀请周恩来等人,去观看一名模范工人的工作情况。

很快,一个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的工人,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身材瘦小,皮肤干枯,有些发育不良的样子。

很明显,这是一名童工。

他的工作内容,是把一些小包装的刀片,包成一个中包。只见这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的刀片,他的两只手臂、十个手指,就机器一样机械而熟练地运作起来。随着身体的摇摆晃动,手指的灵活操作,很快,一包刀片就已经包好了。它平平整整,被放在传送带上运走了。

此时,这家工厂的厂长,正笑眯眯地请周恩来注意这名工人的动作,并等待着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夸赞。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之前还满脸笑容的周恩来,面色突然阴沉下来。他用高亢的声音,对厂长说道:“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人,他还是个孩子啊!你们怎么能把人当机器来使唤,这是不把人当人嘛!……”

说着说着,总理越来越激动,脸都红了起来。

这位厂长明显没有预料到这种场面。一时之间,他不知所措,只好连连说着:“是,是,是……”

与此同时,旁边有人按照事先安排,用盘子托起一大包刀片,上面还扎了一朵大红花,作为礼物送给周恩来。

厂长虽然困窘,但事已至此,还是将这一大包刀片,送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接过这份礼物后,径直走向那位工人,双手捧着送给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而这时,那个孩子还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干活,全然没有发觉刚才周围都发生了什么……

周恩来认真地对他说:“这是送给你的,祝你一切都好!”

这句话被翻译给那位孩子后,他一时反应不过来,只得接过那一大包刀片,两眼发直地看着周总理,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接下来,周恩来又问了他一些问题,像他的生活怎么样、家里还有什么人……这个孩子依然呆呆的,半天回不过神来……

1969年3月,东欧社会主义小兄弟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派出了一位新任驻华大使。当时在外交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姬鹏飞,为其接风洗尘。

这场宴会上,还有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参赞阿果利等人参加。中国方面,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人,也出席作陪。

宴会开始后,宾主双方推杯换盏,气氛十分热烈。作为东道主的姬鹏飞、乔冠华等人,频频向阿方人员举杯敬酒。

阿尔巴尼亚方面,那位新任大使表现得非常谨慎,没有喝多少酒;倒是参赞阿果利,和中方人员喝得十分开心。

可跟酒精考验的中方人员相比,阿果利的道行还是太浅。几个回合下来,他就抵挡不住,有了明显的醉意。

宴会结束后,喝得酩酊大醉的阿果利,一头钻进了自己的小轿车里。他发动汽车,向居住的外交公寓开去。

可没想到的是,当行驶到东长安街建国门外大街时,一场交通事故发生了。阿果利的汽车,将一名中国工人撞倒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门外

消息传到阿尔巴尼亚国内后,他们立即决定将阿果利调回去。同一时间,这次交通事故的情况,也被写进了外交部的值班简报里。

可由于执笔的编辑,对阿果利酒后驾车等关键信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导致周恩来对此事一直不甚了解。

3月23日下午,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会见了阿方新任驻华大使。在谈到阿果利车祸一事时,他就事论事地说道:“交通事故,总是难免的。”

然而,在现场担任翻译的范承祚,此时的内心却极不平静。对于此事的前因后果,他可谓知根知底。而且范承祚深知,此事不仅事关人命,还涉及到中阿两国的关系。因此,作为当事人和目击者,自己有责任向周总理,汇报当时的真实情况。

在听到范承祚所说的真相后,周恩来愤怒了。他立即叫来姬鹏飞、乔冠华等当事人,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让他们进行深刻检查。

周总理大声责问道:“你们事后为什么不立即向我报告?为什么隔了两个礼拜,才来告诉我?”

就连周恩来一向非常欣赏和信任的韩叙,也没有躲过批评:“如果是我处在你礼宾司负责人的位置,就会专门找一辆车,送阿果利参赞回外交公寓。怎么能让人家醉酒后自己开车回去呢?”

接着,周总理还对诸位低头不语的外交部领导说道:“你们外交部人员,看到阿果利饮酒过量,不但不劝阻,反而还一直劝酒。他是在中国,是我们的客人。现在出了事,责任主要在我们。作为外交官,尤其是你们几位领导同志,喝酒一定要有节制,喝多了就容易误事……”

直到这时,周恩来的语气,才终于缓和下来。他又一次向现场众人重申:各种外交场合里,外交官饮酒不得超过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几天之后,周恩来接见了阿果利等人,来商谈这次交通事故如何处理。周总理多次向阿尔巴尼亚新任驻华大使表示,这件事的责任在中方外交部有关负责同志。那位因车祸不幸死亡的工人,其善后事宜由中方进行处理。同时,请阿方外交部不要处分即将奉召回国的阿果利。

然而,阿尔巴尼亚方面,最终还是没有收回成命。

这年5月1日的时候,当周恩来得知,阿果利已经和夫人在当天离开北京前往了上海,便立即派乔冠华和范承祚飞到上海,陪同阿果利夫妇在上海和杭州进行一星期的游览。

当阿果利夫妇得知此事后,对周恩来总理非常感激。

1972年7月的一天,上海芭蕾舞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举行了一场演出。

很快,《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相关消息。在介绍参加演出仪式的相关人员时,报道罗列了几十个人名,都是日本友好人士。在最后,才写了这样一句:日本文化厅的官员也来了。

此时的中日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因此,这次文化厅官员前去,实际上表现出了日本政府的一种态度:刚成立的田中角荣内阁,有意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当周恩来看到这篇报道后,立即生气地说道:“为什么《人民日报》这样发?把潘非找来!”

潘非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主管国际方面。

周总理严肃地问他:“潘非,你懂不懂得我们在做什么事情啊?这些‘左派’的同志、老朋友,你不写也没有关系。现在就是他文化厅来,这是政府的一种表态,田中角荣对我们的一种呼应,这个为什么这样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和田中角荣

潘非赶紧解释:“总理,我们《人民日报》在日本没有记者,这是根据新华社发的消息写的……”

周恩来又将新华社社长叫了过来。他生气地说:“你新华社干什么吃的!懂不懂得要紧跟党中央的思想啊,怎么能这样发消息呢?”

说这话的时候,周恩来的语气和情绪都非常激动。他这是恨铁不成钢,感到对方跟不上自己的思路,担心影响大局啊。

后来,在周恩来的努力下,中日两国于同年建交。这背后,不知饱含了总理多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