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舒勇(右一)与到美术馆参观的小学生交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舒勇: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常委。

打开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他几乎每天更新一幅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作品——有时候是围绕近期热点,比如,以中法建交60周年为契机创作《法式文化中的东方想象》系列和《拿破仑与中国情缘》系列,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具有法国文化特点的元素相融合;有时是几种元素的混搭,比如,中国龙穿行在宇宙或者现代社会,鲜花环绕的少女戴上科技感十足的帽子,或者简单的一匹马、一根羽毛、一片云幻化出各种奇妙形态。

舒勇的创作领域涉猎很广,油画、国画、雕塑、公共艺术、电影、摄影,等等,几乎每个领域都会有作品问世,并刻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舒勇认为,艺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积极力量,艺术创作不仅仅是“记录”历史,还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历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舒勇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人的思想

2023年5月7日晚,舒勇发布了第一张人工智能绘画作品。画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座宏伟的建筑大楼前,身边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和平鸽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下。舒勇在配文中写道:“今天是‘每日一画’新阶段的第一张。运用人工智能来开启新阶段的创作,不仅仅是与以前的创作方法拉开一个距离,更是以人工智能与时代共进退的一种探索和实验。”

“这种创作习惯最早源于疫情期间的‘每日一画’。”舒勇回忆,“当时,我每天创作一幅画致敬战疫英雄。疫情结束后,我把目光转向了日常社会生活,并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绘画创作,这也是借助技术革命,促进艺术作品创新的一种方式。”

虽然是一名艺术家,但舒勇长期以来对科技充满兴趣,并能巧妙地运用技术手段辅助创作。早在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舒勇参展的作品《古歌砖》就利用了网络软件的便利。他在网上抓取了1500个代表中国社会和民众生活的热词,用谷歌软件翻译 成英文,然后将中英文写在宣纸上,融进长城砖大小的琥珀砖里,垒成一堵墙。人们在读取砖上的热词时会发现,中英文之间翻译的差异容易形成误解和误会,就像一堵挡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隔阂之墙”。舒勇希望以这种特别的艺术形态让中国与世界进行对话,同时唤起人们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效表达的思考和重视。

舒勇认为,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以超越人的本能为目标和前提,是人类对超能力的一种追求,而人工智能恰恰就是一种“超能力”,这种“超能力”帮助实现社会的变化和长远进步。

5月17日下午,一场以“纳米科技前沿与产业化——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委员科学讲堂”正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主讲人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

什么是纳米科技?纳米技术如何提高生产生活质量?纳米科技成果怎样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台上,赵宇亮的讲解深入浅出,台下,舒勇听得格外认真。

“赵委员的表述很生动,他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我们都能听得懂,大家从中感受到了纳米科技未来前景广阔。我想,每一次技术革命必然带来艺术的变革。那么,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和创新发展,也将掀起纳米艺术的新潮。”这次科普也让舒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未来一定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合作互动的时代,艺术创作不会被AI所取代,反而可以利用AI完成进化升级。

不久前,舒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创作了《金色新征程》系列油画。作品中,既有“国宝”大熊猫身穿金色宇航服翱翔太空,也有宇航员背插红旗,骑着金色骏马漫步月球。鲜亮的色彩,独特的视觉效果,让观者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传统绘画创作时,创作者需要在脑海里想象、用草图去画,但草图和想象画面有时候相差很远。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很清晰、精准地把想要的东西变成效果图,再用油画或者水墨画等方式再演绎。舒勇说:“这有点类似于照相写实主义,照相机发明后,艺术家通过照片进行绘画创作,力求再现真实的视觉。人工智能绘画过程中,挑战的是创作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对艺术史、艺术形态、艺术手法的掌握。所以需要不断去学习,接触新知识。”

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再加上多年的储备和积累,人们得以看到近年来舒勇的创作速度之快,题材之丰富,创意之新颖。

舒勇认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动能,能够让创作更迅速地进入更高维的状态中去,实现艺术创作质的飞跃和观念上的创新,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让艺术服务于为社会、服务于国家的重要作用。

打造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2024年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大厅举行。舒勇是走上通道的委员之一。

面对现场众多的媒体,舒勇在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他常常到全球各地举办展览,每次到一个新地方都会下意识寻找熟悉的东西帮助自己认路,只要看到五星红旗、中国招牌和中国灯笼就不会觉得迷茫,亲切的、熟悉的文化符号给予他信心和力量。

用文化符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舒勇长期身体力行的一件事情。仔细查阅不难发现,从早期致力于传统文化推广,到如今开启人工智能绘画,舒勇的作品中经常能发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如中国龙、熊猫、长城、红旗等。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创作《丝路金桥》这件雕塑作品。

《丝路金桥》以著名的中国赵州桥为原型,长28米、高6米、宽4米,由近两万块透明的金砖拼装而成,金砖内嵌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花或城市的市花,象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寓意。

舒勇介绍,《丝路金桥》的创作构思始于2013年,彼时“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在了解到这一伟大倡议的背景后,他想到要设计一座以桥为元素的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桥是连接的载体,是心灵沟通的象征,是连接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想到这些,我的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赵州桥的形象,别无其他。赵州桥作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个符号,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基因中。”舒勇说。

《丝路金桥》在世界巡展时获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中国桥”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感于赵州桥这个文化符号所带来的影响力,舒勇在“委员通道”上透露了一个计划:未来将在全球100座城市打造100座“丝路金桥”,以此推进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明创造的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舒勇认为,文化符号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即使是传统的文化符号,我们也要挖掘它的当代价值,把它新时代的意义呈现出来,然后跟国际接轨,这样才能让大家更好接受和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

不过,这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门科学,一门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舒勇提交了《关于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为历史契机,向世界推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的提案》,建议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历史性契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语境,分类别、分批次、分阶段性认定一批与新时代、“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的文化符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舒勇再次聚焦文化符号,提交了《关于从战略高度谋划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形象标识体系,助力文化符号对外传播“架桥”“破墙”的提案》,建议将打造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作为重要文化战略,作为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有力抓手,推出一批能凸显中华文明精髓的国家文化形象标识。

舒勇希望,通过自己不断传播、推广和行动,让中国文化符号被世界更多的人熟悉、认可,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

本职与履职相互赋能

2023年,舒勇成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当年的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上,王沪宁主席对全体委员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过去一年多的履职中,舒勇将“三个作用”牢记于心,发挥专业所长,将本职与履职相互赋能,自觉承担起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

2023年10月20日,全国政协围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舒勇在会上作了发言,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际建议:处理好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的关系,完善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运营、管理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政策协调、强化政策执行、做好监督检查,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让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

舒勇的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关注。“会后,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领导专程到我的美术馆调研考察,认真与我交流,给了我很多中肯建议。”

舒勇口中的“美术馆”,是以他自己名字命名,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的“北京舒勇美术馆”。特意将美术馆选取在大兴郊区的城乡接合部地区,目的就是让艺术扎根基层,为郊区人民送上一份“文化福利”,让郊区人民也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

美术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五层,每一层都有不同主题,展示着舒勇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类题材作品。在三层入口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标语格外醒目。舒勇说他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时有一个强烈感受:艺术家如果不和人民沟通,不在创作中彰显人民性,作品就毫无价值可言。艺术就要接地气,创作才更有生命力。

现在,舒勇美术馆成为大兴黄村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几乎每天都有研学、参观交流的团队到访,成为“城乡文化会客厅”和“文化微地标”。

作为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常委的舒勇,还在美术馆成立了大兴区第一个政协委员工作室——舒勇政协委员工作室,将政协履职融入本职工作中。

舒勇希望:“通过美术馆的实践,探索出一个全新的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模式,以文化赋能,常态化在城乡人民群众中开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教育及各类线上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并在推动基层开展协商民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源于亲身实践的思考和经历,也被舒勇带到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在《关于推进打造“政协+”价值观引领,激发民营公共文化空间正能量的提案》中建议,围绕政协委员的专业优势,以政协委员为引领,鼓励政协委员参与到民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业中,与地方共同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协商平台。

专题协商会、界别协商、民主监督、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康复助残活动……回顾一年多的履职感受,舒勇形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体验”。他感慨:“政协平台很宽广。在这里,我们通过协商议政、视察调研,第一时间了解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掌握最前沿的讯息。委员们发挥界别优势,积极建言,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落实、落地,这是政协委员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们也获得了很多积极的正向能量,反哺到自身,明确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我想,单纯的文艺工作者,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感知和体验的。”

记 者:刘彤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