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7月,58岁的张居正病重将亡。得知消息后,朱翊钧大吃一惊,随即赶赴张居正的住所,探望行将就木的“恩师”。在说到张居正的身后事时,朱翊钧紧握着张居正的手,连连叹道:

“先生倾心辅佐朕十余年,有大功于社稷,朕无以回报,必然悉心照顾你的家小。”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为他举办了极为隆重的葬礼,并辍朝一日,追赠“上柱国”。即使让一个外人来看,都会认为他们二人师徒情深。

然而两年后,朱翊钧却突然下旨抄了张居正的家。

当刑部官员慢悠悠地抵达张府时,张家已经饿死了17口,张居正的长子不堪受辱,自杀身亡,他的妻子自戳双眼,含恨而死。

而张居正的母亲,也遭到了惨无人道的羞辱。

可抄家的结果,却让朱翊钧大失所望。张居正的府邸仅有黄金两千两,白银一万余两,比起明朝的小官巨贪,显得微不足道。

只是,朱翊钧并未放过入土多年的张居正。他罢黜了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一切官职、荣耀,否定他的功绩,甚至还要开棺戮尸。

那么,张居正是谁?朱翊钧与张居正的关系如何,他又为何要如此对待张居正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机深沉的张居正

张居正,湖广江陵人。

1548年,23岁的张居正一举中第,从此进入官场,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然而,张居正秉性耿直,又对官场“潜规则”视若无睹。因此,在之后的十余年间,张居正得罪了不少人,始终在原地踏步。

直到嘉靖末年,张居正才获得了进入内阁的机会。

当时,大明文臣争斗异常激烈,在内阁首辅的位置,尤为明显。严嵩扳倒夏言,徐阶暗斗严氏父子,好不热闹。

和徐阶一样,张居正也时常和严嵩作对。然而他的出发点却与徐阶不同,他并不像徐阶那样与严嵩有着深仇大恨。

他反对严嵩,单纯是权力问题,他认为严嵩父子把控了朝堂的所有人事安排,会毁掉大明王朝。正如张廷玉所说:

“严嵩没有任何才能,只会一心媚上,恃宠擅权,窃国盗利。”

但只要严嵩肯重用自己,张居正有时也是不遗余力的。张居正高中进士时,曾不止一次地赞扬严嵩,说道:

“严嵩高居首辅之位,还能谨言慎行,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反严”的出发点不同,最终导致张居正、徐阶的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65年下半年,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罢官免职,沦落到街头乞讨。徐阶苦心经营十年的情报网,大放异彩。

然而,张居正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因此他的好友高拱又走到了徐阶的对立面。摆在张居正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是跟随高拱,扳倒徐阶;第二就是死心塌地辅佐徐阶,放弃成为内阁首辅的梦想。但最终,张居正选择了放弃徐阶。

对于徐阶,张居正可谓是又爱又恨。徐阶的才华、气度令张居正心向往之,可徐阶的固执,又让他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徐阶是个有本事的人,但却没有能掌控大明这条巨轮走向的能力。

而对于高拱,张居正则虚情假意的多。高拱是个自负的人,又喜好独断专行,在他手下做事,张居正显然并不能畅所欲言,甚至还会沾惹无妄之灾。

张居正之所以选择高拱,是因为高拱的性情不好,不够圆滑,容易得罪人。相比于徐阶,高拱反而更容易成为他上位首辅的垫脚石。

隆庆帝病逝时,高拱就曾趴在他的床榻号啕痛哭,当众说道:“十岁的小儿,怎么能治理得了天下啊。”

可见,高拱的“真性情”有多得罪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的“固执”

1572年,在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的联手操作下,高拱黯然下台。自此,张居正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之位。

当时,朱翊钧年仅十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与高拱不同的是,张居正却对此极为满意,他曾自豪地说道:

“我虽无宰相之名,却有摄政之实啊。”

事实上,张居正的话虽有吹嘘的成分,却一点不假。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对他信赖有加,大事小情,都必须经过张居正的同意,方可施行。

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是他的政治盟友,大明朝沿袭上百年的官宦制衡,偃旗息鼓,张居正的任何政令,都可自由出入皇宫,不受宦官阻拦。

抗倭名将戚继光是他的亲信,正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方能一举荡平倭寇,平定东南沿海。

而军中的明日之星李成梁又将张居正引为知己,心甘情愿为他赴汤蹈火。

在张居正看来,严嵩、徐阶、高拱的朝堂斗争,都是为了个人私利,无益于国家发展。因此,在搞定内外诸事后,张居正大胆引入了他的政治措施,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张居正在内政上实行考成法,大力整顿吏治,裁撤冗官,严惩贪污、腐败,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

而后,他又改革经济,丈量全国土地,推广“一条鞭”法,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又大幅度的增加了国库收入。

可以说,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后的大明,是明孝宗之后,国家实力最强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