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近日,在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开放周活动上,成都市草堂小学以课程为引领,以课堂为抓手,两天时间内通过专家讲座、课程体验、课例展示等分享在“诗意博物”课程方面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共同探讨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路径、新方法。

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转变,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是如今众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思和探索的问题。成都市草堂小学结合学校文化特点和办学特色,创新推动“诗意博物”课程的探索,以“博物馆里的学校,学校里的博物馆”为战略目标,将学科实践课程融入博物馆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产生意义。

特设双师课堂

馆校合力探索博物融合课堂

在课程体验和课例展示环节,来自成都市草堂小学教育集团的多位老师现场展示了语文、数学、美术、英语等学科与博物融合的课堂,将学习根植于“真实任务情境”中,培养学生在实践和创新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意博物课程现场。成都草堂小学供图

“伟大诗人杜甫在那里写下了众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同学们知道哪些?”成都市草堂小学李倩老师带来了《草堂寻踪——杜甫群诗研读》,“杜甫在杜甫草堂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包括《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众多名篇。”“当时杜甫在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第二年大风把茅屋吹破,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通过三组六首诗歌的充分自读、交流、分享,认识到杜甫的情感思想牵挂,让孩子们向杜甫走近一步,也朝着自己更丰盈的精神世界走近一步。

除了李倩老师外,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的罗晔老师、草堂小学子美校区的韩月老师也带来了关于杜甫诗歌的课堂展示,三节课主题鲜明,各具特色,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中华源远流长的诗教文化,展示了独具中国审美特质的教学方法,更展现了学校与杜甫草堂博物馆馆校协力,共建共享,推动“诗意博物”课程的成效。

诗意博物课程如何实现和数学课跨学科融合的呢?在草堂小学的孙玉薇老师执教的《作品入藏记》中就能找到答案。这堂课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设双师课堂,由草堂校区孙玉薇老师携手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万佳文老师联袂授课。“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博物馆,博物馆里有如此多的宝贝,大家知不知道是如何管理的?”课堂上,两位老师指导学生了解文物“入藏”的一般流程,并亲手绘制流程图,自主编制编码规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向辛勤耕耘的博物馆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经验和思想,优化藏品管理流程,体验跨学科学习的魅力,这种校馆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学习时空、赋能了学习场域、丰富了教育资源,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展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与实践价值。”该堂课得到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

诗意博物课程有三种形式

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成长

活动现场,成都市草堂小学党总支书记、集团总校长金波作了主题为《以“诗意博物”课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分享。“诗意博物课程是一个综合的生态课程,立足于国家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诗意童年个性发展,立足于学校办学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多元课堂、跨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金波介绍,诗意博物课程以三种形式开展,分别是“学科+博物课程”“年级博物课程”和“研学博物课程”。 学校各学科老师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与博物馆资源的链接点,设计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多元化的学科拓展课程。立足学科素养的“学科+博物”系列课程。如“文”传博物、“数”学博物,“艺”享博物、“探”乐博物等。学校还以年级项目为推动,以“博物课程周”为载体,以校园博物馆、学校周边博物馆、社区空间为学习场域,开展各个年级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此外,还由学校课程中心系统开发寒暑假、春秋季博物研学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积极发言。成都草堂小学供图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文丽认为,草堂小学以推动“诗意博物”课程探索为途径,在教育创新和特色发展上取得的成绩。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她表示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校长和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开发实施,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和师生共同成长。(杨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