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春招中,AI面试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不少求职者对AI面试的冰冷、机械感到不适,并对AI的判断表示质疑,招聘企业和平台也注意到AI的弱点、短板。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和数据的积累,AI面试官将越来越“智慧”,AI面试的公平性也将进一步提升。(6月12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AI面试已经被不少公司引入招聘面试环节,成为简历初筛后了解求职者的新方式。据了解,AI面试已应用于快消、银行、咨询等行业,外企、国内大型制造企业、通信公司、银行等均有使用,在行政、柜员、客服、工厂操作工等职业要求标准化较高的岗位招聘中,AI面试官出现得更为频繁。

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采用AI面试,是因为AI面试能够为招聘方节省招聘时间。而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进步,AI面试在一些职业要求标准化较高的岗位招聘方面,也变得越来越“精准”,AI面试可以结合视频分析技术、语音分析技术、语义理解技术、人脸特征识别技术、测量技术等,对候选人的岗位素质进行全面分析评估。

但AI招聘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AI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在很多场景下,面试需要情感交流、情感互动,AI面试缺乏互动感,只能更多作为传统面试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人。招聘方招聘,就不能过度依赖AI面试。另一方面,AI算法还可能产生就业歧视,比如互联网招聘平台可以通过已知数据准确推测求职者的婚育状况,AI算法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能会放大社会固有的部分性别偏见。就像大数据“杀熟”一样,AI招聘算法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

AI可能存在的就业歧视,就是一面镜子,折射了一些用人单位错误的用人观念,暴露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罔顾应聘者权益的行为。当然,AI招聘带来的性别就业歧视更加隐蔽,而且劳动法规制性别歧视的主体是招聘者,AI招聘就算存在就业歧视,难以让招聘者担责,互联网招聘平台应该承担责任,但要履行也有很大困难,这也增加了防范AI招聘就业歧视的难度。

要保护好应聘者的平等就业权,就要防范AI可能带来的就业歧视问题。不能让“AI考官”成了互联网招聘平台、雇主进行就业歧视的“借刀杀人”的工具,对此要能强化技术手段,加强对AI招聘的监管,防范算法滥用。还有专家指出,让劳动者参与算法治理,强化工会的专业化赋能及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制度化协作等等。关键还是要管好“AI考官”背后的人,让应聘者、互联网招聘平台能够履行好自身责任,真正尊重劳动者权益,防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别让AI招聘成了就业歧视的“新武器”“隐秘武器”。AI面试官还不是“AI伯乐”,用人单位不能将识人、用人的重任,完全交给冷冰冰的智能技术。招聘单位要能完善招聘制度,要能善用AI面试官,这样才能求贤得贤,也才是对求职者的善待与尊重。要让AI招聘能够有效链接求职者与招聘方,促进“双向奔赴”,要能科学合理地使用“AI考官”,让“AI考官”能够帮好忙而不至于帮倒忙。

文/戴先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