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剧,及格分以下就能达到热播水准,及格分以上就能让观众原谅一切,成为爆款。”

但近期热映的《玫瑰的故事》,风评口碑显然呈两极分化:

有人说就爱“被神仙姐姐美貌暴击”,也有人锐评“剧中修罗场太扯带偏三观”。

这部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剧,为何让人又爱又喷?内核不仅仅聚焦在肆意的爱与被爱,还让对物质和精神双重依赖的女性,开始后知后觉:

爱情和生活没有唯一答案,但有最优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女孩爱琼瑶,女人更爱亦舒

有人称:“亦舒是香港的琼瑶。”

但细看作品,就知俩人风格迥异:

琼瑶唯美浪漫,亦舒泼辣理性;前者读者多是年轻女学生、家庭女性,后者的受众多是事业女强人和知识女性。

我看亦舒的小说比较少,对她也不是有很多了解。

但就写作这块儿来说,也是年少成名。

十多岁就有代表作,中学毕业后,就当了编辑。据说,那时有编辑找她约稿,还要找到学校去,叮嘱千万别惹恼她了,这人比较凶。

因为,亦舒笔下的女性与男性平分秋色、睿智坚韧,比如《曼陀罗》中肯于吃苦的记者婀娜;《流金岁月》中经历过婚恋失败成熟起来的职业女性蒋南孙。

女性写女性,便总是给书中角色加了一些弧光。

2.师太文学的两大“母题”

2.师太文学的两大“母题”

在亦舒的众多作品中,主题都离不开两大母题:穷人谋生的辛酸,以及白领谋爱不得的失落。

就如她的唯一爱情小说《玫瑰的故事》中,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阴影,为女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迁界:

爱就是爱,毫不羞涩

《玫瑰的故事》中,玫瑰有过四段婚恋,无一不是自己的选择。

情节要细看,还是有些狗血吧。

就是美如天仙,人见人爱。

但她想要的爱,确实纯粹得上升到了要精神契合,第一段婚姻,将就着过了十年,实在没法继续过了,果断选择离婚。

毕竟,人在有能力选择的时候,总不会想要被束缚,感情尤为如此。

本来她选择和方协文结婚,就掺杂了些赌气的成分在。

因为被庄国栋伤得不轻,就急于在一段稳定的婚姻中找补,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种选择,只能说难懂。

3.“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3.“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娇生惯养的子君,在历经失败的婚姻后,在闺蜜的帮助下,从一个失婚的中年妇女,活成了一名雷厉风行的都市女性。

而后,遇到了比涓生更珍惜他的男人,拥有了更好的余生。

小说《我的前半生》被翻拍后,同样引发过热议,让不少人更清醒地正视婚姻、家庭中的严肃议题:

难解的女性生存难题,该如何破?

其实,就是落实到柴米油盐中来。

因为,亦舒早年就看了鲁迅全集,笔下的主人公,也是从短篇小说《伤逝》中,获得了些启发。

而鲁迅又在《伤逝》中写道:“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总要先有谋生的能力,而后谋爱。

也算是道出了亦舒作品母题中“谋爱不得而失落”的缘由之一。

即便是因人而异,但在婚恋中保持独立了,还是自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