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崔璀

35 岁之后绝对不会再买的单品。

20多岁其实是我们探索自己的一个阶段,但是到了35+以后就会慢慢发现,衣橱里的种类会渐渐趋于一致,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风格(需求喜好)更加的清晰和精准。

最近我家里在装修加上换季,在整理衣橱的时候就总结了一下,有这么4种类型的单品是我可以直接断舍离或者以后不会再购买的,那么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款爆款

我年轻的时候也特别喜欢追新款热卖款,在当下刚出来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的新鲜刺激,但是当你穿了一两季之后,你就不会再去穿它了。

每一个季节都跟随潮流的结果,就是让衣橱里的衣服随着时间失去价值,之后只能放在你的衣柜里面积累灰尘。

不是越多人买就证明越好看,就算是你很喜欢的博主推荐的也要好好考虑一下,这是我真正需要的物品吗?如果一个人的购物车都是盲目复制另一个人的,还怎么会有自己的生活呢?

不要太轻易的把自己交给潮流或者名牌。

衣服不应该把人给掩盖住,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东西。

比起一时兴起的潮流,我更爱经得起岁月沉淀的轮廓和线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抛/特殊场合/特定功能

有时因为一些特殊场合我们会很想去买一些衣服,比如为了出席一次演讲专门花大价钱去买一件战袍,为了参加年会专门买一件很贵很华丽的礼服,为了登山去买了一件可以压缩的冲锋衣。

当下会觉得这些场合需要一些好的衣服来衬托自己。但大多时候这些衣服我们一辈子就穿一次。

有一个概念叫做PWC 方程式,也就是「每次穿着成本」。非常符合我30岁以后的买衣服理念。

用我一个朋友的话就是,你要去这种重要场合就去zara买,它不是只有特殊场合才能穿,就算是 1000 块的衣服,你只要穿够 200 天,一天就只要 5 块钱,这个 per cost 就非常低。

买那些只穿一次或者穿了几次就烂的东西,还不如去买那些高价高质你会反复穿着的。

比如说我过去一年常穿的这双小白鞋,3000 块,但是它……所以我过去几乎是整整一年都在穿它,per cost 折合每天 10 块钱都不到,绝对是穿回本的。

也许任何人都可以打扮的光鲜亮丽,但个人品味绝对流露于日常穿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感过强

一方面,有些衣服设计感很强但实用性很差,比如一些带有非常大的logo,或者是颜色非常杂乱,带有卡通图案的,上班的时候很不方便。

还有一些设计会妨碍我们比如说吃饭,快步走路等等。

另一方面,有些衣服是强调设计本身而不是实穿的,一眼看到确实会很吸睛,但很难跟我们的日常单品搭配,而且穿上之后并不属实。

不管你怎么穿,它多多少少都会显得有些突兀,不能把一个人最好气质的一面给展示出来的。

我们买衣服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去穿的,而不是摆着去看的。一味的在单品上追求设计感,反而会让单品打架,让穿搭没有重点。

Less is more. 学会做减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适合自己风格

每个人的身材气场都是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和人设就在的,应该考虑自己的气质,体态,身材性格等等因素之后再去买。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xxx风格/品牌的衣服,但是和我的个人风格并不适合,这类衣服就算买再多,穿出来也是违和的。

每一种风格都想去尝试,只会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风格。

永远不要尝试去复刻别人的风格,我们要做的是找到真实的自我,把衣服穿出自己的风格。我喜欢的一些风格偶像,比如Kate Moss、Phoebe Philo、张曼玉等等,这些真正有风格的人,她们是不会被所谓的潮流所掌控的,她们只会舒适地做好自己,坚持自己。

所有的风格都是时间沉淀的产物,是人对自我清晰的认知和个性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聊聊我在穿搭上的一些理念。

我们都会有极度上头、过度打扮和花钱的阶段,但到头来一定会明白,合适比引人注目更为重要,时尚一定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

意大利时装设计师阿尔沙·夏帕瑞丽,也是香奈儿女士曾经的劲敌说过,

「只买真正的好东西,不要害怕经常穿戴这些好东西,也不要害怕这些好东西过期,如果你有好衣服好品味,那你永远都是时髦的,根本不必在意来来去去的潮流。」

无论我们买什么,它都会投射出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为自己的生活去穿衣消费,用自己的穿衣风格和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

你穿的衣服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它会告诉大家你是谁。消费也好,自我风格也罢,应该是去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变成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我们

都能活得好且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