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件令人费解的事——

雍正继位之后的第一次御前大会,雍正为何宁愿重用死对头老八允祀,也不重用两次主动向他示好的老三允祉?

是因为老三表态的太早,这才被雍正看轻?还是因为老三过于热爱文学,以至于在雍正的眼中,他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都不是!

这篇文章要聊的,就是隐藏在这件事情背后的真实隐情。

“半拥立之功”

雍正继位当晚,可谓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也是在那一晚,老三允祉第一次主动向雍正示好投诚。

那天,预感到大限将至的康熙,命九门提督隆科多将所有在京的皇子护送到畅春园。此举既是为了亲口宣布继承人选,也是为了提防老八允祀图谋不轨。

而在此之前,康熙已经成功震慑隆科多,以确保其能如实宣读遗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即便康熙做了万全的准备,但过程中依旧出现了插曲——

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的康熙,当众宣布完传位给四阿哥,就咽气了。见此,早已做好兵行险着的老八当即玩起了颠倒黑白,拒不承认大位传给了老四胤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八率先开团,老九、老十自然紧跟其后,于是场面一陷入混乱。

期间,张廷玉出言劝阻,并按计划让隆科多去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取遗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康熙留了遗诏,顿感不妙的老八立刻将矛头指向了张廷玉,指责其居心叵测,越权谋政。

而收到老八信号的老九,再次配合起老八,一边质疑遗诏的存在,一边伺机离开,准备去丰台大营调兵,趁隆科多回来之前,用武力扭转局面。

眼看着老九要离开,被张廷玉安排到偏殿避祸的雍正赶忙出言喝止,命令图里琛与德楞泰守住门口。

见此,混不吝的老十不干了,叫嚣道:

“谁敢呐,谁敢来拿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气氛剑拔弩张,场面即将失控之际,夺回丰台大营兵权的老十三允祥及时出现,稳定住了局面,与此同时,隆科多也带着遗诏赶了回来。

老十三的出现,让老四胤禛那颗悬着的心落地了。

在隆科多宣读完遗诏之后,老四顺势发表了一番“获奖感言”:

“阿玛,阿玛,您在位六十一年,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如今把这副重担交给了儿臣,叫儿臣如何担待得起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流程,下一步就是朝拜新君了。

作为康熙留给雍正的肱股之臣,张廷玉第一个改口,称老四胤禛为皇上,将跪在地上听遗诏的老四扶了起来,然后说道:

“大位已定,朝拜新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罢,张廷玉带领上书房的三位大臣率先向雍正行礼。

统管百官的上书房表态了,接下来该表态的就是在场的阿哥们了。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按理说,阿哥们中该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是老十三,毕竟老十三是老四战队的最强辅助,可老十三却出人意料的没有任何反应,以至于现场的气氛一瞬间凝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拜新君,意味着承认了雍正这个官方指定继承人的位置,此时一旦无人站出来响应,雍正不仅会难堪,还很容易陷入被动。

就在这时,当晚一直冷眼旁观事态发展的老三允祉站了出来,向雍正称臣跪拜:

“臣胤祉参见皇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老三的表态,除了八爷党外的其他阿哥,这才紧跟其后的向雍正跪拜。

那么问题来了:老十三为何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

老十三如此,自然不是不支持雍正,也不是沉浸在康熙驾崩的悲伤中走了神,忘了表态,而是因为他不适合第一个站出来。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让八爷党俯首称臣。而老十三是众所周知的四爷党,他的表态对能否让八爷党低头一事,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就算老十三站出来表态了,也不可能带动老八等人。

同时,如果最先站出来的是老十三,反倒容易从侧面凸显雍正不能服众,不受认可,只能靠自己人摇旗呐喊的囧境。

这才是老十三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的原因。

而相对于老十三,老三的表态对雍正的意义显然更大,且更有利。

一来,老三不是雍正的自己人,老三这个第三方站出来表态,等于间接在帮雍正造势。

造什么势?

自然是众望所归之势,这是老十三无法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来,老大、老二已经被圈禁了,如今活跃在外面的老三,算是名义上康熙的长子。而雍正继位得到了老三的承认与支持,其效果自然远胜其他皇子,更能证明雍正继位的正当合理性。

三来,老三的表态间接化解了雍正的困境。

还是那句话,如何让八爷党低头是雍正继位当晚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老八一直拒绝称臣,雍正又该如何收场?除了用强硬的手段逼迫其低头,基本别无他法,他总不可能求着老八低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一旦雍正用强,弊端就出来了,轻则背上“打击报复”“兄弟相残”的骂名,重则引发朝野动荡,甚至会被有心之人大做文章,质疑他继承人的合法性。

不要忘了,外面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老十四呢。

而老三的表态,为雍正创造了和平解决八爷党问题的机会——

要知道,隆科多之所以敢抬出列祖列宗来逼八爷党低头,就是因为当时除了八爷党之外,其他皇子阿哥都已经表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三允祉在雍正继位一事上的功劳,虽不及勤王护驾的老十三,但说他有“半拥立之功”绝对不为过。

御前再表态

雍正正式称帝之后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上,识时务的老三再一次当众向雍正表态示好,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雍正宣布了一项出人意料的人事调整决定——升任老八为总理王大臣。

那天,坐在龙椅上的雍正,没有表现出一丝胜利者的姿态,谦逊的做了一番开场白:

“今日,我们只论兄弟,不论君臣。圣祖仁皇帝把大位传给我,你们当中有人没有想到,这不奇怪,因为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这段话有两个目的:

其一,为自己正名——皇位可不是我夺来的,是康熙老爹非要给我的;

其二,放低姿态,尽可能的降低竞争对手一方的抵触与反感。

可显然,混不吝的老十并不打算给雍正面子,雍正的话刚说半截,老十就在下面放了一个响屁。

对于老十的小把戏,雍正佯装没有听到,继续说道:

“很多人都认为当皇帝是件乐事,可据我看,这是天下第一号苦事呀。你们中有谁愿意做这个皇帝,今日当众说出来,我让位给他。朕的这些肝膈肺腑之言,就是说上也有人不信,但朕的心天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罢,雍正的目光扫向了站在下首的兄弟们。

暂且不说雍正这话的水分有多大,话到此处,明显是需要有人接茬,有人配合的。

而且,雍正这话的目标很明确,是说给他的兄弟们听的,这就意味着,一旦诸位王爷无人站出来回应,就算深通圣意的张廷玉想救场,也没法救,雍正也就彻底尬在那里了。

就在这时,在雍正继承当晚表现突出的老三允祉,再一次站出来表态:

“皇上布达腹心,坦诚相见,臣弟已感激无地。皇上但有传令,臣弟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老三的配合,雍正这才顺势将话题继续下去。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老三不表态,不还有老十三吗?

老十三自然可以表态,但还是那句话,其表态的效果与意义远不如其他人——

这是御前会议,不仅有皇子阿哥,文武百官也在,而老十三作为老四的心腹,如果他率先表态,只会更加显然雍正不得人心,只能靠老十三这个自己人振臂高呼。

同时,老十三在兄弟间的排名靠后,加之此时雍正还未给他加封,其说话的份量自然不如老三这个“长子”加亲王。

也就是说,老三的配合再一次化解了雍正可能面临的窘境,维护了雍正的脸面与权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雍正继续“兄弟齐心”的话题时,从一开始就不以为然的老十,又用连环屁打断了雍正的节奏。被雍正点名后,老十一脸无辜的说道:

“皇上苦口婆心的,若是听不进去那还是个人吗?臣弟实在是憋不住了,叫劲儿不自在,求皇上恩准,臣弟要出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十这招虽然不怎么高明,但确实有些难缠——

雍正计较,那就是雍正小心眼;雍正若是不计较,权威和面子都会有所受损。

而看着案上的“戒急用忍”的四个字,雍正强行压下了怒火,准了老十要出恭的请求,随即又补充了一句:

“还有要方便的吗?”

此话一出,不仅化解了因老十胡闹导致的颜面受损,还彰显了上位者的气度与仁心,而这也是张廷玉听完雍正的话,一脸佩服的看向雍正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雍正直奔当天的会议主题——

他缓步走到老八的面前,一脸诚恳的对老八说道:

“在咱们兄弟中间,你是有才的,朕的意思是,让你出任总理王大臣,与上书房几个大臣一起处理军国大事。怎么样,望你不要推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的这个决定,着实让老八震惊。

“成者为王,败者贼”,老八怎么也没想到,雍正不仅没有打压他这个“贼”,反倒如此礼待有加,甚至将总理王大臣的职位都给了他。

面对雍正的“橄榄枝”,老八犹豫片刻之后,应下了差事,还十分给面子的发表了一段就职感言:

“为了列宗列宗的江山社稷,臣弟义不容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八之所以会接下这个差事,有些“卧薪尝胆”的意味。

在他看来,有了总理王大臣的头衔,总比赋闲在家更方便他笼络人心,巩固八爷党的势力,同时身在上书房,能获得关于朝局和政令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根据情况伺机而动,打击雍正。

那么问题来了:雍正为何要重用野心勃勃的老八?难道就不怕老八“做大做强”,更难掌控吗?

不是雍正想用老八,而是对他来说,现阶段用老八利大于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有利于稳定朝局。

对于刚刚登基的雍正来说,求稳才是王道。

如果他一上来就打压八爷党,势必会遭到八爷党的反扑,对朝局稳定不利。反之,他重用老八,不仅可以避免朝局的动荡,为自己培植势力争取必要的时间,还可以通过老八来间接控制八爷党,让他们配合工作的开展。

说白了,就是把一部分工作交给老八,而为了不让雍正有追责发难的借口,老八以及八爷党势必会乖乖完成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更便于监视。

老八不可能轻易死心的这一点,雍正心知肚明。

既如此,与其让老八躲在暗处放冷箭,倒不如把老八放在眼皮子底下,这样更便于监视老八与八爷党的动向,同时,雍正还可以根据老八在某事件上的态度与反应,来判断分析其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博圣名。

朝野上下都知道老八与雍正是死对头,如今雍正登顶,不仅没有落井下石,打击八爷党,反而重用了老八,这样有利于雍正树立仁君的形象,彰显仁君气度。

况且,雍正都放低姿态,以德服人了,老八要是再起什么幺蛾子,那名声受损的就是老八了。

这才是雍正重用死对头老八的真实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妥协与平衡的艺术

那么问题来了,重用老八并不影响雍正重用老三,而且老三两次表态示好,足以说明老三并不拒绝为雍正效力,为何雍正却不愿意启用老三呢?

不是雍正看不起热爱文学的老三,也不是老三已经表态,不需要拉拢了,而是对雍正来说,重用老三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让他更被动。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用了老三,雍正再无掌控清流的可能了。

注意当时的朝局,雍正刚刚登基,还没来得及培养自己的势力,身边只有上书房三位大臣以及老十三,朝野上下,八爷党一家独大,勉强能与八爷党抗衡的,就只剩清流一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清流对老三有天然的亲近感,毕竟老三是所有皇子中最爱读书吊文的那一个。清流中的很多人,都是老三的门人,包括后来的清流领袖李绂。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雍正重用老三,让其参与政事,清流势必会瞬间向老三靠拢,老三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清流派的领袖。

正常来说,雍正可以利用老三以及清流来掣肘八爷党。

可问题是,雍正了解老三的性格,过于圆滑,处处明智保身,不愿意惹麻烦。这一点,从科考舞弊案,老三不愿多管闲事就能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就算雍正重用了老三,老三也不会为了雍正跟八爷党争,更多的是保持中立,或是置身事外。而老三的态度,也就基本等于清流一派的态度,因为清流这个群体,对领袖的盲从很高。

这样一来,雍正就更加孤立无援,势单力薄了。

相反,雍正没有重用老三,就有了掌控利用清流的机会。他之所以重用孙嘉诚、李绂,都是为了间接掌控清流,让清流在关键时刻与八爷党争。

而从“铸造新币”、杀诺敏、杀张廷璐等事件来看,清流确实站在了雍正这边,破坏了八爷党的算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后续雍正要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的新政,清流大概率会成为攻击制衡八爷党的主力军。

这才是雍正不用老三的真实原因,因为一旦用了老三,他的处境只会更被动,更惨。

除此之外,雍正其实也没有更适合的位置安排老三。

要知道,雍正已经把总理王大臣的位置给了老八。这就意味着,雍正已经不可能给老三更高的位置了,而一旦给老三的职位不如老八,老三的面子往哪搁?更容易引老三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不重用老三,却给予了老三“御前免跪”的特权,显然是明智之举。既回馈了老三的两次示好投诚,又体现了他对老三的重视与尊重。

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所谓帝王之术,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妥协与平衡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