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2月23日,一位“小圣人”诞生了。

北洋政府召集出最精锐的军队来保护他,甚至还放了一共有13响的礼炮来欢迎他的到来。

这位“小圣人”究竟是谁呢?竟然有如此大的排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德成的出生的曲折历程

1920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令贻作为孔子嫡传第76代传人,身负着延续祖脉的重任。

他虽然已经有了妻室,但是妻子孙氏很早就去世了,而他的侧室丰氏也没有子嗣。

眼看着这母系一脉将绝,孔令贻忧心忡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孔令贻越发地惆怅时,一个机缘却让他喜出望外。他的妻妾们都带有丫环侍候,其中有一个人叫宝翠,长得十分美丽。

宝翠不仅品貌俱佳,更懂得如何讨好主子,孔令贻很快便对她产生了爱恋之情。

一时冲动之下,孔令贻与宝翠私通,就这样一来二往,宝翠怀了孕。

怀孕的消息传来,孔令贻心中百感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一方面感到庆幸,家族终于有了传人;但是另一方面又忧心忡忡地祈祷,生怕孩子出现什么意外。

毕竟宝翠终究出身卑微,即便有了孩子,就因为她的地位低微也难以继承家业。

果然,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宝翠难产了。整整一天一夜,她都在遭受分娩之苦,到最后已经没有了什么力气。

孔令贻请来了府中的老太太坐镇助产,又派人去请了最好的医生,希望能保全,母子平安。

就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一个噩耗传来。

孔令贻患上背疽的绝症,已经到了病情危急,没有多长时间活路的地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心不下自己孩子的他向北洋政府求助,希望他们能为他即将出世的骨肉保驾护航。

而北洋政府听到孔令贻病危,孔家香火或许将会断绝的消息后,立刻采取了行动。

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亲自部署重兵把守孔府周围,这里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除此之外,徐世昌还请来了儒家三大家族颜、曾、孟的嫡传后人,共同为宝翠的分娩过程把关。

一时间,大批官兵把守了四周,曲阜全城戒备森严。

孔府里三层外三层地被重重包围,唯恐出现什么意外。宝翠的产房环境也被严密监控,生怕有人暗中捣鬼、伤害婴儿

在层层防范和精心保护下,宝翠终于诞下一子,取名为孔德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庆祝这件喜事,徐世昌命人鸣放了13响礼炮,几乎惊动了整个山东。

至此,孔子嫡传的第77代香火才得以延续下去。

但也就是这个时候,宝翠因为产后大出血离开了人世,孔德成就这样成为了遗腹子。

不过话说回来,孔德成的父亲孔令贻就真的有那么的本事让北洋政府来为自己的孩子保驾护航吗?他为什么对宝翠的生产会这么谨慎,生怕孩子出现什么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令贻的家世渊源和经历

孔令贻出生于1872年,是孔家第76代传人,他的曾祖孔祥珂当年任职吏部,是翰林院的编修。

因为出身书香世家,孔令贻从小就接受了最扎实的儒家教育,也跟着当时最优秀的先生进行学习。

他从小就被教导要发扬光大孔门的遗风,将来要成为一代衍圣公。

而孔令贻的母亲彭氏,出身显赫,是当朝大员的孙女。

在彭氏的精心栽培下,孔令贻不仅品学兼优,还家世显赫。他的才华远远地超出其他的同龄人。

因此,他16岁的时候就娶了军机大臣孙毓汶的女儿为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尽管孔令贻的妻子出身显赫,但在结婚后却患上了很严重的病,在三十出头的时候便去世了。

孔令贻为了传宗接代,娶了侧室丰氏为妾,但丰氏也未能生育。

直到晚年,孔令贻才迎娶了一位出身商贾世家的陶氏为继室。

陶氏嫁入孔家时,孔令贻已经年过半百,孔家的香火也渐渐黯淡。

陶氏为讨好丈夫,得知丈夫对自己的丫环宝翠有意,便她献给了孔令贻。

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令贻虽然出身名门,但他并没有像其他世家子弟那样追名逐利。

相反,他一心一意想要振兴孔孟之道。

他不仅刻苦钻研,而且还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希望能重振儒家思想的地位。

甚至在清朝覆灭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孔令贻也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他。

因为在孔令贻看来,只有帝制存在,儒家思想才能成为正统意识形态。

可惜袁世凯失败,儒家思想再次受到冲击。

直到孔令贻病重时,他仍在为家学和香火的延续而操劳,可谓是一代忠臣。

虎父无犬子,孔令贻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会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德成的成长与新思想的接纳

尽管孔德成出生时极为坎坷,但他受到了极为严格的教育和培养。

他的成长环境仍旧保持着传统世家的作风。

孔德成五岁便开始读书了,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温习功课。

他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必须掌握诗词歌赞、书法等多种技艺。

作为孔子嫡传,孔德成自小就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每年的祭孔大典更是他不得不精心准备的重大仪式。而府中的管家、教师都对他要求极为严格,只要他稍有疏漏就会受到责罚,这也令孔德成十分地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孔德成受到了保守主义的熏陶,但他却并没有完全拒绝新思想的影响。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孔德成不仅掌握了古典文化知识,同时也渐渐接受了西学。

他精通英语,对西方文明颇有研究。

也正是受到新思潮的冲击,孔德成对孔子的一些思想持有不同看法。

他由衷赞同孔子提倡的仁爱理念,但又不赞同孔子过于保守,认为孔学需要改革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他主动放弃了世袭的衍圣公的称号,由于长期受新思想的熏陶,孔德成开始质疑世袭和爵位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这种落后的制度与时代已经不再符合,必须要主动地加以改革。

因此,年仅15岁的孔德成便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请求,要求撤销"衍圣公"的世袭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孔德成这一做法在外人看来很是大胆,但政府出于对孔家传统的尊重,并未完全同意孔德成的请求。

他们只是将“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但仍有世袭性质。

不过,正是这样的举动,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之后孔家不再有“衍圣公”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德成的后期生活

1949年,国民政府节节告败,孔德成随之逃往了台湾。他在台湾,依旧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作风。

尽管他曾一度担任过政府要职,但他更多时间是在从事学术研究。

孔德成在台大执教了数十载,为当地的学生讲授了儒家经典,阐释其中的精髓。

除了传道授业,他还著有多部专著,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德成,一生孺慕儒学,自然注定要为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除了教书立说外,他还经常在公众场合为大家宣讲儒家思想,带动了一股学习儒家文化的热潮。

孔德成在抗战时期更是挺身而出,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抗日宣言》,号召全世界的儒者共同抗击日本的野心。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孔德成等人的努力,才终于使

儒家文化在动荡的年代不至于中断。

但可惜的是,尽管孔德成孜孜不倦地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他也留下了最大的遗憾,那便是无法回到故乡曲阜。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思念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温故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好在孔德成的后人孔垂长很好地继承了他的衣钵。孔垂长时常回到曲阜,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他以实际行动缅怀孔子这位至圣先师。

正是因为有了后人的继承,儒家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定会永不落幕,永远存留。

孔德成为传承儒家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衍圣”二字的真谛。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怀着虔诚的心,哪怕出身卑微,依然可以成就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曾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影响深远。

孔德成躬行孔子的教诲,竭尽全力,一生坎坷,却始终如一。

他展现出的宝贵精神品格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汲取的。

孔德成出生时曾引起轰动,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他一生的行径,也必将在新的时代赢得更多的赞赏和追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