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出席各大场合,都需要记录下这一幕幕珍贵的瞬间,因此专职摄影师是必不可少的。侯波,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用镜头记录下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尤其是毛主席工作的点点滴滴,据统计,新华社图片库现存侯波拍摄照片4773张,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主席的照片中,有400多张是侯波拍摄的,在这些鲜活的照片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4年,侯波出生于一个山西夏县的一个普通家庭,13岁时,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次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在保卫处工作。1942年2月,侯波与摄影家徐肖冰结为伉俪,抗战胜利后,他们夫妻二人被抽调前往东北,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侯波被任命为摄影科科长,从此开始了对摄影的钻研,徐肖冰不仅是她的生活伴侣,还是工作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4月,侯波突然接到通知,要她立即去北平,执行新任务,作为一个老同志,侯波没有多想,便收拾行装,踏上前往北平的火车,报到后,她才知道,此时正值建国前夕,领袖们出席的活动非常多,许多画面需要留作史料。侯波由衷感到开心,因为这份工作,不仅可以经常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还能亲手用照相机记录下伟人的永恒瞬间。

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后,在香山居住了三个月。一天,毛主席接见了苏联代表团,侯波、徐肖冰和新华社的记者陈正青前往拍摄了许多照片,会后,侯波等人开始收拾机器准备离开,这时毛主席走上前来,说道:“你们辛苦了,每次都行色匆匆,我想和你们说几句话都难。今天不忙着走,我们认识一下。”

此前,侯波就听闻毛主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今日见面,果然如此,她的心里感觉暖洋洋的,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许多。毛主席此前与徐肖冰已经相识,简单聊几句后,便转向侯波,徐肖冰连忙介绍:她叫侯波,也是从延安来的,我们还是两口子。

毛主席听后很高兴,连忙问侯波是哪里人,当得知她是山西人时,接连说出好几个山西的历史典故,侯波对毛主席的学识、记性由衷佩服。毛主席是一个精通历史的人,平时说话也喜欢引经据典,他身边的秘书就曾说起,美国记者斯诺做采访时,对毛主席所说的典故上瘾、入迷,他们相谈甚欢,但令一旁的翻译叫苦连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问:“你当年去延安做什么?”侯波说:“组织上送我去学习。”毛主席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你要好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几个字,从此牢牢记在侯波的心上。

为了不占用毛主席太多时间,侯波等人不久便起身准备告辞了,这时毛主席提议:“咱们大家照张合影吧!”大家一听,喜出望外,这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呢。陈正青首先建议侯波夫妇先与毛主席合影,他们夫妻二人分别站在毛主席的左右两侧,但毛主席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中间。”说着,毛主席把侯波拉到了中间。

就这样,侯波夫妇与毛主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政协筹备会召开之后,侯波一直在中南海忙碌。一天,有人把她领到了一个办公室,在这里,她见到了叶子龙和杨尚昆。叶子龙问:“侯波同志,这段时间出入中南海给领导同志拍照,对中南海熟悉了吗?”侯波隐约知道叶子龙话中另有含义,于是开始揣摩起他的意图:“还可以,有同志们关照,我的任务不就是拍照吗?”

杨尚昆闻言,说道:“拍照片可不是一件小事,这不仅是中央首长活动的一份档案,还事关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问题。”一句话说完,稍加停顿,继续说道:“这次找你谈话,是组织上决定把你调到中南海来,专门负责给领导人拍照,当然主要以毛主席为主。”杨尚昆还提出了组织上的规划,准备成立一个摄影科,由侯波当科长。听到这里,侯波明白了此番谈话的目的,当即满口答应。

自此,侯波来到了中南海,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为中央领导人摄影的工作。

在侯波拍摄的众多照片中,她最钟爱的,就是《开国大典》,严格来讲,无论从构图还是光效,这张都不是最出众的,但这张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开国大典是意义非凡的。我们可以通过照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但作为摄影工作者的侯波,拍摄这一张照片,是充满了艰辛甚至是危险的。

为了安全,那天登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的记者很少,侯波是唯一一个女摄影师。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人都站在离护栏不远的天安门城楼的前走廊,这正是侯波想要的画面,当即将身体尽可能往外伸,沉浸在共和国成立喜悦中的她,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想着多拍一些照片,记录下一幕幕伟大的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兵仪式开始后,毛主席走到了城楼的右侧,侯波正想拍一张毛主席的侧面照,于是努力向外探着身体,可是换了好几个姿势,都找不到合适的角度。这时,有人抓住了侯波的衣角,说道:“我拉着你,你大胆取景。”全神贯注的侯波浑没在意此人是谁,直到照片拍摄完毕,才发现抓自己衣角的人是周总理。周总理带着笑容关切地说:“小心点,别摔着。”

开国大典进入高潮,毛主席不断挥手向群众示意,侯波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镜头,于是再一次将身体探出护栏之外,陈云注意到了侯波的危险动作,主动伸过手,抓住她的衣角,鼓励道:“我来帮你,你快拍!”拍完后,侯波连声道谢,深刻感受到革命队伍里同志之间充满了关爱,她永生不会忘记这样的人情味。

1957年11月17日,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纪念日,许多国家代表人云集苏联,一时之间,莫斯科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中国也派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去庆祝,毛主席亲任代表团团长,宋庆龄为副团长,侯波随代表团出访,主要负责给毛主席拍摄照片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各个国家代表团的接连来到,人越来越多,住宿问题便变得棘手起来,最后苏联方面决定,各国元首或者代表团团长住在克里姆林宫,其他人住在外面的宾馆。令侯波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享受到了最高的待遇,随毛主席和宋庆龄住进了克里姆林宫,这是宋庆龄亲自出面交涉的,以方便侯波的日常工作。

在庆典之上,侯波被挡在了门外,说什么都不让进去,侯波不会说俄语,和工作人员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们听不懂,只能干瞪眼,如果再这么下去,一些重要的照片就拍不到了,侯波急不可待,都快要哭出来了,但苏联的工作人员始终无动于衷。

这时,侯波看到了对面的彭德怀和邓小平,连忙向他们招手,他们立即明白了侯波的意思,便叫大使馆的人出面交涉,侯波这才进入会场。与会期间,侯波深刻感受到,不管自己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安保人员的注意,就像是盯着盗贼一样,搞得她浑身不舒服,大概是胸前的照相机太过耀眼,但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派,为何会对外来的工作人员如此不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毛主席看到侯波的情绪不高,问道:“这次来苏联,印象怎么样?”侯波嘟着嘴说:“大国架子十足!会务安排一塌糊涂!我们这些客人成了被怀疑的对象,太欺负人了!”毛主席笑了,他说:“没想到我们的侯波同志还有这么大的脾气,来到人家国家就听人家的安排,客随主便嘛,等他们到我们国家的时候,他们也要听我们的指挥。”

四十周年庆典结束后,毛主席、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又出席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的签字仪式,那天,参加仪式的共有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多,记者也多,会场被堵得水泄不通,侯波身材矮小,被挡在后面,别说毛主席签字的画面,就连签字的会议桌都看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波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着急异常,四处打量,突然看到一个法国共产党的代表向自己招手,侯波立刻认了出来,他曾到中国参加过党代会,二人之间有过一面之缘,他把椅子拉了拉,表示侯波可以从桌子下面钻过去,正准备行动,却被一个苏联的记者捷足先登了,但是苏联记者太胖,钻到桌子下面久久没有露出头来。

侯波认为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于是借着法国朋友的帮忙,跳到桌子上,按下快门,对着毛主席拍照。侯波这一跳发出了巨大的声响,顿时引起了在场众人的目光,就连坐在主席台上的赫鲁晓夫都被吓了一跳,但是当看到侯波是摄影师时,没有多说什么,反而笑了笑,对她的敬业精神表示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召开会议、接见外宾等正式场合,侯波也拍了许多毛主席生活中的照片。从1952年开始,毛主席外出视察的次数明显增多,在群众和警卫员的紧紧“包围”之下,侯波的拍摄工作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但为了选择最佳的角度,她发生过不少狼狈的事件。

1958年,毛主席畅游湘江,侯波想拍几个毛主席游泳的动作,于是一边后退一边找角度,只听“扑通”一声,侯波掉进了粪池子里,南方的河边一般都有粪池子,侯波哪里知道这么多,只顾专心拍照了。等到大家把侯波救上来时,毛主席已经上岸了,侯波顾不得清理身上的污秽,继续投入到拍照的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次,河南棉花大丰收,毛主席在田野视察,当地的棉农们将毛主席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侯波看到不远处的一座棉花山,寻思踩在上面便可以多拍几组镜头,谁承想棉花山很虚很软,人一站上去就往下陷,侯波扯开嗓子大喊:“救命啊!”当几个棉农将侯波救出来的时候,她的身上、相机上挂满了棉花,甭提有多狼狈了。

毛主席是一个情绪型的人,常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在毛主席身边久了,侯波便注意到,拍照片也需要考虑他的情绪,毛主权情绪好的时候,怎么拍都行,但是如果失眠或者遇到烦心的事情,拍照就是自讨苦吃。当然,拍照是侯波的工作,但是不能影响到毛主席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春,毛主席到山东视察,之后乘机南下,侯波整理好已拍过的胶卷,猛然抬头,从隔幕缝中看到毛主席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文件,手里的一支烟已燃了很长一段时间,显然很久没有抽了,这不正是绝佳的素材吗?侯波立即调整好光圈、焦距,走到距离毛主席两米的地方,屏息凝视,按下快门,不仅顺利完成拍摄工作,还没有打扰到毛主席。这张照片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61年4月,侯波接到通知,去新华社任摄影记者,这便意味着,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12年之后,她要离开了,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真到分别的这一天,侯波的心里极不是滋味。临走前,侯波向毛主席辞行,毛主席在书房接见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波说:“主席,我在您身边工作了十几年,您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不称职,没有干好。”说着,眼泪潸潸而下。毛主席见她哭了,用略带伤感的语调安慰道:

你在我身边工作了十多年,不容易啊!你做了很多工作,我知道你工作得很紧张、很辛苦的。李银桥、小封他们都对我说过,你给我拍的照片,有些登在报纸上的,群众很喜欢看,这就是成绩嘛。这次有不少在我身边工作了多年的同志调到别的地方去工作,我是想了很久才下了这个决心的。因为你们在我身边工作,熟悉了,这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你们同群众、同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就是坏处。当然,你在我们这些人身边工作十多年,人是有感情的,可是你不要难过,以后你要经常来看我。出去以后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波就这样离开了中南海。1962年,侯波生了一场病,毛主席知道后,让自己的卫士前来探望,还将自己曾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带给她。

在动乱的十年里,侯波未能幸免,遭到迫害。向毛主席作别时,毛主席曾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但是侯波并未与毛主席联系,因为她坚信,她的事情一定能搞清楚、查明白,这充分展现出一名革命者的风采。

侯波和徐肖冰做得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情,就是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来巨幅相纸,在新华社同事的帮助下,把自己拍摄的毛主席等一辈革命家的照片放大制作出来,并于1986年在北京美术馆举行展览。这其中的许多照片,当年侯波拍摄之后,便上交了,因此连她本人都没有机会看到,更不用说普通大众了,因此展览一经举行,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少人慕名专程赶来,一饱眼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杨尚昆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连声叫好,久久驻足,比原计划的时间多停留了半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后来展览移师上海,上海市委的同志连夜赶来看布展,握着侯波和徐肖冰的手,深情说道:“我是看你们的照片长大的!”但是市里的领导并不知道,二老出席的活动都是自费的,他们居住的地方,依然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的宿舍。此后,这个展览办到哪里,哪里就会引起轰动。

侯波晚年回忆起在中南海工作的时光,她常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只知道有人在给他们拍照,却从不在乎什么角度、什么背景,只要是他本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摄影师,在给领袖们拍摄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品格、神态和风格,选取怎样的角度才能将他们拍得自然而又高大,虽然更多时候来不及选择最佳位置就需要按下快门,但选择背景的程序是深刻脑海,不能忽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侯波的一生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她认为国家给予了自己很多,却从不提自己的贡献,她用相机记录下许多伟大的瞬间,光辉永存,成为经典,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