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访谈中,张颂文表示:怎么走出角色呢?我认为职业演员不该探讨这个话题,应该清醒的知道,扮演的角色是虚拟的,只是在演他的那一刻相对真实。

他继续:当导演喊“停”的一瞬间,职业演员应该瞬间就能抽离出来。这里面存在一个经验的问题。

他坦言,自己刚出来拍戏的时候,演了电视剧《第二面》,张颂文从角色里面走出来是有难度的,有半年的时间,张颂文身上一直有角色的习惯、态度和观念。

他挺痛苦的,归结为自己经验不足造成的内耗。

后来,拍得多了,他对抗“太过于投入”这个问题,有了方法,他会在喊咔的那一刻告诉自己:这是工作而已,一份工作,自己只是临时披上了角色的灵魂和他的外皮,在演绎他的生活。

他喜欢用的方法,停下表演,他会立马跟旁边的人聊天,回到自己生活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宫》里,拍完小枫自刎那场戏,陈星旭哭了40多分钟。

拍摄结束,他反反复复发烧生病,持续了一个多月,因为入戏太深,反应在身体上了。

杀青的时候,他摸着李承鄞的衣服和头饰在恍惚:它摘掉、从我身上脱掉了,那我是谁?6个月,陈星旭都是李承鄞。

结束了,他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那时候,他才21岁,还是大三的学生,处在张颂文说的“没有经验走出角色”的困境。

后来,陈星旭演了多部戏,他应该早就具备了快速出戏的能力。

《步步惊心》拍完那会儿,刘诗诗对朋友说:不要叫我若曦,我会受不了,求求你们不要这样叫。

她真正走进角色里,出不来了。

过了好久,伤疤好了,但再次提起,还是有痛的感觉。

感性的人,演戏容易让人共情,如果调节不好情绪,也伤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张颂文已经是非常成熟专业的老戏骨了,这样很好,不会因为演戏而伤身体。

有人说,出不了戏,就是不专业。

并不是,恰恰因为他们都是好演员,投入了真感情,让观众有代入感,他们深刻理解角色,成为了角色本人。

哭完是有后劲的,不是说你数完“123”立刻能停止的。

好演员都经历过“出戏难”的过程,试想,一会儿哭、一会儿崩溃、一会儿高兴,多是激烈的情绪,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才能搞定?

演得多了,相对有经验了,学会了转移情绪的方法,他们能把拽出来的情感,以最快的速度再塞回去。

不会快速收回去得滴水不漏,最起码,伤不到自己了。

做一个真正的好演员,也是挺难的一个职业。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