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全军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衔评定,旨在表彰和肯定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这一次的授衔过程中,关于徐海东和萧克两位名将的军衔评定,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在彭德怀与罗荣桓最初提交的授衔名单中,徐海东与萧克两位将领均被列入了大将的行列,且拟评定的大将总人数高达15人。

然而,当这份名单递至毛主席的案头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保留了萧克的大将名额,但却划掉了徐海东的名字。这一决定若付诸实施,将会使徐海东和萧克的军衔互换,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毛主席的这一决定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基于深思熟虑的结果。徐海东,这位身经百战、负伤累累的将领,其战功和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曾高度赞扬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并且两人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然而,在全军授衔这一重大事宜上,毛主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战功和感情,更多的是整个军队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布局。

徐海东虽然战功赫赫,但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参与程度却相对有限。由于多次负伤,他缺席了抗战的大部分时段以及整个解放战争。

而在评定军衔时,红军、抗战及解放战争三段经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尽管徐海东功劳再大,作为一名只打了半程的将军,授予其过高的军衔恐怕并不妥当。

此外,毛主席也考虑到徐海东的身体状况,希望他能够静心养病,军衔事宜过后再定。

然而,这一决定却引起了少奇同志的强烈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奇同志认为,徐海东虽然病了,但他所代表的是一个“山头”——红25军。红25军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在长征过程中先一步到达陕北,并且队伍人数不降反增,为中央红军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

在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的兵力经过巨大损耗,甚至还不及徐海东的部队。因此,红25军的大将名额不能空缺,徐海东是最合适的人选。

少奇同志还从党性方面对徐海东和萧克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徐海东的党性要比萧克强。

在长征过程中,萧克曾对张国焘表示过同情,这在当时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而徐海东则始终坚定地站在党的立场上,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从党性方面来看,徐海东也远比萧克更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

少奇同志的这一表态得到了许多干部的赞同和支持。他们普遍认为,徐海东虽然缺席了部分战争,但他的战功和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而且,红25军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其大将名额不能空缺。此外,从党性方面来看,徐海东也比萧克更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经过中央的多次讨论和权衡利弊,大将授予方案确定为十人,徐海东不仅入选其中,还高居第二位。而萧克则被评为开国上将。这一结果既体现了对徐海东战功和贡献的肯定,也兼顾了全军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