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持续创作影视精品

帧帧光影 映照流金岁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老字号)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郑智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3日 第 12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①: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图②: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照。
  图③:长影旧址博物馆展厅。
  图④:长影世纪城一隅。
  图⑤:长影旧址博物馆序厅。
  图⑥:长影旧址博物馆内展示的老照片。
  图⑦:长影洗印车间展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影旧址博物馆主楼。
  以上图片均为长影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核心阅读

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3600多部,向全国输送各类电影人才2000多名……成立于1945年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近年来,长春电影制片厂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时代,持续创作影视精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展现新时代风采。

一叶扁舟上,刘三姐唱起婉转动听的山歌(电影《刘三姐》);北方山村中,年轻人不畏艰难险阻劈山引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这些经典的电影画面,均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以下简称“长影”)摄制,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记忆。

长影成立于1945年。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79年来,长影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3600多部,向全国输送优秀电影艺术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2000多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近年来,长影持续创作影视精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展现新时代风采。

“在书房里写不出好作品,一定要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在新中国电影事业初创期,长影承担历史使命,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长篇故事片《桥》等作品,并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还创作了《上甘岭》《白毛女》《刘三姐》《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甲午风云》等经典影片,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时代是长影经典影片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源头活水。

“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电影《刘三姐》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风光音乐片,上映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佳作,片中的山歌和桂林风光深深留在观众心中。

除了好口碑,还有好市场。1979年,长影作品《保密局的枪声》上映,在全国引发观影热潮。“这部影片最终卖出了1000多个拷贝,共有6亿人次观影,获得了1.8亿元的票房。”长影旧址博物馆馆长叶子龙说。

主旋律影片一直是长影的拿手好戏。近年来,长影相继推出了《老阿姨》《索道医生》《守边人》等一批影视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奖项。

2021年,长影出品的电影《青春作伴好还乡》上映,讲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一群年轻人学成归来,带领乡亲们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

“在书房里写不出好作品,一定要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青春作伴好还乡》编剧马犇介绍,为了让电影更加贴近生活,主创们多次深入乡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去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吉林省大安市采风,当地部分乡镇的群众通过草编增收致富,他们把草编产品出口海外,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我们将这一段真实故事改编进电影里。”

“1959年,长影拍摄的经典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引发巨大反响。时代在变,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血脉相通、精神相连。我们向经典影片致敬,希望反映出新时期年轻人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与信念,这也是对长影历史文化的传承。”马犇说。

“专注电影事业,一心只想把电影拍好”

长影旧址博物馆院内游客来来往往。走在曾经工作过的大院里,长影老一辈演员陈学洁回忆起60多年前拍电影的经历。“当时,导演、剧组都很照顾我们,言传身教,悉心指导,每个细节都十分重视。”陈学洁说,那时候,为了拍好电影,她每次都会花很多时间精力揣摩角色特点。

拍摄电影《两家人》时,为了演好勤劳的南方农村妇女,挑水成为陈学洁面临的挑战。“我从小住在东北城市里,很少用扁担挑水。挑水看着简单,但没有经验的人真挑上两桶水,脚步就慢了,身子就斜了。”陈学洁说,为了找到感觉,她特意去观察当地女性挑水时的姿态。

“电影反映的是农村生活,不深入、不真实是不行的。”为了练好挑水这一动作,陈学洁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找两个木桶装上水挑着走。“起初找不到平衡点,要么向前倾,要么向后仰,厂里的老前辈指点我一次次练习,终于像那么回事了。”

“专注电影事业,一心只想把电影拍好”,既是老一辈电影人的风骨,也是新一代长影人的坚守。

长影旧址博物馆不远处,一栋白色小楼静静矗立。这里,便是很多电影编剧曾经向往的小白楼。《英雄儿女》、《人到中年》以及电影《上甘岭》中的歌曲《我的祖国》……一部部剧本、一首首音乐在小白楼里产生,又被搬到长影的摄影棚、录音棚里,最终走上大银幕,成为时代记忆。

如今,小白楼的故事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创作者。

“从小便听说小白楼的故事,它引导激励着我从事编剧行业。”长影剧本中心副主任林晓琳介绍,近年来,为了从源头抓好电影创作,长影一方面努力加强自有编剧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策划制定了“签约编剧”及“特约导演”工作机制,吸纳具备大量行业经验和创作实践的优秀电影人才,建立常态化联系,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切实充实创作队伍,扩充优秀剧本储备量,丰富长影作品的题材。

“让游客可以真切感受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脉络”

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展厅内,一场经典影片《上甘岭》的“快闪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演出谢幕时,博物馆的演员们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共同唱起《我的祖国》。

今年,长影旧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博物馆”游览体验,由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在展厅内演绎电影《上甘岭》和《保密局的枪声》的经典桥段,让电影人物与游客互动。

1998年,长影启动文化体制改革。现在,长影集团有长影世纪城、长影电影音乐厅、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电影院等文化场馆。

坐落于长影老厂区的长影旧址博物馆,是长影集团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于2014年修缮完成的。202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2023年,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长影旧址博物馆洗印车间免费向公众开放。开馆以来,长影旧址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长影旧址博物馆内珍藏了不少经典电影的剧本,还有拍摄电影的道具、服装等物件,让游客可以真切感受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脉络。”叶子龙介绍,近年来,为了优化游客游览体验,还推出了“沉浸式博物馆”活动,提供“光影照相馆”旅拍服务,让参观更多样、更充实。

持续推出佳作、丰富游客体验、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如今的长影,依旧青春蓬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长影将始终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影视作品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影视作品。”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