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毛泽东在南巡时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了叶剑英在长征时的功绩。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开玩笑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我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叶剑英

这虽然是句玩笑话,却足以说明叶剑英在长征中的贡献,要是没有叶剑英多次力挽狂澜,中国革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叶剑英任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率领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机关、干部团和直属部队共4个梯队从瑞金出发,向于都集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都跟随第一纵队行动。叶剑英既要保证中央领导的安全,还要主持总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时候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长征初期,毛泽东的身体一直不好,叶剑英就想方设法地关照他、保护他。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向川南土城、赤水方向开进。有一天,中央机关行军到一条山谷时,敌军一个连的兵力突然从北边半山坡上冲来,向中央机关人员猛烈开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都在敌射击圈内,情况非常危急。

在这个紧急时刻,叶剑英率领通信排迅速从后面赶了过来,他指挥人员迅速上南面的高山,集中火力向北边压下来的敌人还击。由于敌人摸不清我方的底细,和我方对峙了一会后就撤走了。事后毛泽东感叹说:“好险呀!要不是叶参谋长及时赶到,我们就要吃枪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剑英

1935年3月的一天,叶剑英再一次救了毛泽东的命。这天毛泽东、叶剑英等人正在红三军团开会,此时敌机突然袭来,对三军团进行狂轰滥炸。面对危险,叶剑英首先想到的就是毛泽东,他拉着毛泽东的手大喊:“主席跟我来!”然后他们迅速跑了出去,隐蔽在山脚下的茅草地里。

叶剑英和毛泽东刚跑出去,开会的那间屋子就被敌机炸毁了。要不是叶剑英行动果断、迅速,毛泽东当时就可能遭到不测了。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党中央决定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张国焘却阳奉阴违,表面上同意红军北上,实际上以各种理由不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

7月21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改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张国焘为了拉拢叶剑英,点名要他担任参谋长。叶剑英请示毛泽东同意后,来到红四方面军上任。8月3日,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分头北上,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等人领导,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都跟随右路军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

在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右路军从敌人手中缴获了几匹马和一些牛羊,起初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准备把打来的战利品直接交给四方面军供给部,一点都没有分给中央机关。叶剑英认为这样很不合适,于是找到红30军军长程世才,要求他为中央机关分了一部分战利品。

事后博古感激地对叶剑英说:“你们送来一头牛,让我们饱餐了一顿,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礼物!”毛泽东也称赞叶剑英:“组织纪律性强。”

8月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开会,重申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历史任务。会议最终决定:迅速穿过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向甘南的洮河流域前进。

但在研究右路军北上具体路线的会议上,前敌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并不愿意北上,于是故意找理由说:“从毛儿盖往北,就是茫茫草地,一无人,二无路,大军难以通行!”

叶剑英马上站起来反驳说:“草地是没有路,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在草地可以走出一条路来!”

会上多数人都同意叶剑英的意见,陈昌浩不好反对,于是又问:“行军路线不明,大军贸然进发,如遇敌人堵截,那时何以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昌浩

叶剑英回答说:“我们走草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人万万不会料到我们会选择这一着棋。为了更有把握,如果我们预先派遣精锐部队侦察开路,可以化险为夷。”

陈昌浩再次发问:“你能为全军开路吗?”

叶剑英坚决地回答道:“我愿做开路先锋!”

最后会议决定,右路军经草地到班佑,然后走拉卜楞路线。由叶剑英率领两个团,作为中央机关和右路军的先遣队,为全军过草地探路,程世才、李先念的红30军在后面跟随前进。

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多年枯烂的水草层层淤积,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到处是积水、泥泞。叶剑英抱病带领部队行军,和大家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沼泽地里。带的粮食吃完了,叶剑英和大家一样吃野菜,有时吃了有毒的野菜,还拉肚子。有时碰到雨天,没有房子,只好在露天宿营,叶剑英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雨水从头到脚向下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过草地

先遣队到达班佑后,向导忽然对叶剑英说:“参谋长,你看到了吗?右边有棵大松树!”

叶剑英发现果然有棵大松树,不禁大喜,等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到了以后,叶剑英向他们汇报说:“这里出现树木,说明靠近甘南了,我建议改变原来行军计划,不走拉卜楞了,在这里转弯走大路。因为照原计划去拉卜楞还有4天路程,均为草地,沿途敌人骑兵很多,不易对付,这里接近大路,占领包座,翻过山就是甘南了。我们应在这里转弯。”

毛泽东十分赞成这个意见:“好,我们就在这里转弯!”

随后右路军向巴西、阿西、包座、俄界前进,叶剑英也顺利地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

不久以后,叶剑英协助徐向前和陈昌浩指挥了著名的包座战役,歼敌1个师约5000余人,俘8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战的胜利造成了敌在甘南的兵力十分空虚,打开了通向甘南的大门,为红军北上创造了条件,如果已在阿坝地区的左路军能按原计划迅速北上,必能开辟一个新的大好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此时张国焘篡权的野心仍然不死,处处与中央离心离德,他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后,不仅不执行中央北上的指示,反而致电中央,要求主力红军全部南下川康。9月8日,中央给张国焘回电: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需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

此时张国焘仍拒绝听从中央的耐心说服,他竟然向陈昌浩发去密电,命令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南下,假如中央领导同志不听劝告,就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用武力危害中央,分裂党和红军。

这份电文作为绝密,本应由陈昌浩亲自译出,但当右路军收到电文时,陈昌浩正在一个会上发言,最后电报由一名译员译出,并先交给了叶剑英。

叶剑英看完这份电报后大惊,他连忙借口上厕所离开会场,直接去找毛泽东。毛泽东看完电报后也十分紧张,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随后叶剑英赶紧跑了回来,此时陈昌浩仍在会上讲话,他若无其事地把电报交给了陈昌浩的秘书,没有出任何娄子。

这天晚上,毛泽东召集张闻天、博古等人紧急开会,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回心转意、率领部队北上已不可能,为了执行党的北上抗日决议,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中央决定率一、三军团迅速先行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长征路线图

张闻天和博古临走前,专门找到叶剑英说:“老叶,你要走啊,这里危险!”

叶剑英虽然知道有危险,但考虑到军委直属队还在这里,如果他一走,整个直属队就带不出来了,他决定等直属队走后才走。但怎么才能带直属队走呢?叶剑英想到了张国焘要南下的电报,决定利用这份电报做文章。

叶剑英首先找徐向前说:“总指挥,总政委来电要南下,我们应该积极准备。首先是粮食准备。”在得到徐向前的同意后,叶剑英写了个通知发给直属队各个伙食单位,通知上说,今天晚上两点钟出发,自己找地方去打粮。随后叶剑英找到直属队的负责人杨尚昆、李克农等人,通知他们:中央已经走了,今晚两点我们也走。

这天晚上,叶剑英一夜无眠,大约一点四十五分就起来了,随后他迅速组织直属队北上,并赶上了大部队。

叶剑英见到博古后,博古对他说:“老叶,好在你走了,好危险啊!你走了大约十多二十分钟的时候,追上来4个持驳壳枪的人,到处找你。我问‘找他干什么?’,他们说‘把他打死后再说。’”

张国焘得知叶剑英帮助中央脱离险境后,不禁恼羞成怒,下令对他“免职查办”。叶剑英知道这个消息后一笑了之,他根本就不屑与张国焘这样的野心家去争什么。

1935年9月12日,红一、三军团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任副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此后叶剑英协助毛泽东、彭德怀指挥作战,占领了甘南的哈达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达铺旧址

红军占领哈达铺后,部队往哪里去?按照中央此前的决定,红军应该经过甘东北,以游击战争的方法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的帮助,在接近苏联边境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但这个计划具体如何实施,一时众说纷纭。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叶剑英偶然从部队缴获的一张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这则消息报道了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红军的新闻。叶剑英根据这则消息判断:陕北红军刘志丹的部队不少,根据地也不少,而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叶剑英马上找到了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对他说:“拓夫,你看看这篇报道,刘志丹在陕北搞革命,他们的根据地还不小,力量也可观,你是陕北人,一定晓得陕北的情况,快讲给我听听。现在我们三个方面军在原来的根据地都待不住了,长征了。刘志丹还能在原地坚持,说明陕北的群众是好的,没有群众基础不可能做到。红军的力量也不小,我们到他那里去吧!你看怎样?”

贾拓夫也十分赞同叶剑英的意见,当天下午,叶剑英又把这份报纸拿给彭德怀看,彭德怀看后大喜,顾不上和叶剑英商量,就把报纸送给毛泽东了。不久以后,彭德怀回来对叶剑英说:“你提供的报纸很重要,老毛和中央其他同志已经初步决定,我们到陕北去靠刘志丹。”

就这样,陕甘支队挥师陕北。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红一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起镇会师

正是因为叶剑英在长征中的多次贡献,使得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终于脱离了险境。后来毛泽东曾多次提到叶剑英在长征中的功绩,称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