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王震在战争年代是一名革命猛将,在和平时期又是一名建设闯将。改革开放初期,王震以老一辈革命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大力支持广东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带团访问英国。王震访英之前,以为英国的劳动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英国之行却彻底颠覆了他的这一印象。

王震首先听说:英国70%的普通老百姓都拥有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还可以出国旅游。他感到非常惊讶,于是明确提出: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家庭。

在中国驻英国大使柯华的陪同下,王震来到了一个失业工人的家,但他却有点儿眩晕,原来对方住着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房,里面有餐厅、客厅、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还有银器,房后还有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这位工人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还可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王震暗暗感叹: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自己这个中国的副总理还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

柯华大使告诉王震:“我曾问过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周收入约100英镑;一个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为150英镑。”

那时英镑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5.91,就是说,一位清洁工的周工资相当于591元人民币,月工资大约就是2300多元;电梯工的周工资相当于886元人民币,月工资将近4000元。王震是5级高干,月工资还不到400元,周工资就不到100元,这么算的话,英国一位清洁工的周工资是王震的6倍,电梯工的周工资是他的8倍!

如果拿两国的工人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有人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换句话说,当时英国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比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收入高出42倍!

访问结束后,有人问王震对英国有什么感想,王震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个年代,王震敢于这样谈自己的真实感受,非常地不容易。而王震在回国后,成为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左二)

11月26日,王震返京,参加了已接近尾声的中央工作会议,他在西北组发言时说:

我1957年、1974年先后到过日本,今年访问英国,路过瑞士等国,看到他们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很高的,比发明蒸汽机的工业革命时期不知要高多少倍。我们可以在平等互惠、互通有无的政策下,搞补偿贸易、合资企业,也可以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对我国的大江大河进行疏浚,建设梯级开发水电站,开采有色金属、贵重稀有金属等矿产,以加快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王震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同志称赞他“这个炮放得好”。

当时王震主要分管国防工业,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抡起了“三板斧”:第一板斧就是瞄准军工体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即规定各部每年上交国家一定的利润,各部对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过部分留给部门和企业用于更新改造和发展民用产品,从而打破了过去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体制,大大加强了经济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第二板斧就是首创军品出口对外开放。过去我国从来不做国际军火生意,但在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王震率先打破了这一禁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8月,三机部副部长段子俊率团去联邦德国考察前,王震专门叮嘱他说:“你们这次去西德考察的人,与德国谈合作,思想要打开一点,要争口气,突破禁区,多出主张,与其它行业引进作些比较。思想要解放,搞现代化一点也不能对付,土洋结合只能在农村。”

正是在王震的支持下,我国开创了军事工业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的先河,国防科技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第三板斧就是率先向沿海“经济特区”进军。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王震非常关心经济特区建设,他认为如果能够在特区开辟一块地方,既可以加快发展国防工业,又可以利用国防工业的技术优势支持特区建设,将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王震决定说干就干,他和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带领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七机部、八机部共5个部20余位正副部长组成的阵容豪华的考察团南下深圳进行考察。

当时的深圳还是—个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市委招待所条件很简陋,食堂是用铁皮刚刚搭建起来的,里面仅能够摆二三张饭桌,王震却不计较这些,他在到达深圳的当天下午,就在招待所会议室听取了深圳市委书记张勋甫的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勋甫

张勋甫在汇报时说:“深圳市是新成立的市,城市规划很重要,但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力量。”

王震当即表态:“这方面我们可以支持你们,回去后就抽调设计人员。”

第二天中午,王震又来到蛇口工业区视察,他看过工业区的平面设计图后,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他还指着工地背面的山说:“这些都可以给你们招商局,要把这些山都开发出来。”

王震说到做到,他在离开深圳的一个月内,就为深圳抽调了100多名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不仅如此,王震分管的国防工业战线的几个部,后来成为中央各部、全国各省中第一批到深圳特区开辟荒地、投资办企业的部(省)级单位,他们为深圳特区带来了资金、技术,带来了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

尽管深圳等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党内对于建设经济特区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一些老干部到特区走了一趟后,回来痛哭流涕,有人说:“特区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还有人说:“特区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

正是这些不同的意见,使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顾虑重重,有些工作事事观望,推动缓慢。王震得知以后,决定于1982年2月再次来到深圳,亲自支持深圳的改革开放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在深圳某小学视察

此次王震在实地视察了特区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旗帜鲜明地表了态:“搞特区,搞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不能否定!”他还对深圳的领导同志说:“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你们可以大胆地试验。不要前怕狼后怕虎,那样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大大地增强了深圳市领导的信心。

1984年1月,邓小平在王震的陪同下,乘专列从北京南下,到经济特区视察。此次视察给邓小平和王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1979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以来,4年的时间过去了,特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圳的成绩尤为突出,到与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基本建设投资比建国后30年的总和增加了20倍!

1月25日,邓小平和王震来到深圳某渔民村参观,村党支部书记吴伯森向他们介绍说村里每人每月收入达到400多元,邓小平听后高兴地说:“比我的工资还高啊!全国广大农村都达到这样的水平,大概还要奋斗若干年,因为我们的人口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次考察,坚定了邓小平继续扩大开放的决心。这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开放的决定,开放包括天津、上海、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此以后,全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王震后来在回忆此次考察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陪小平同志视察了三个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有了感性的认识。中央的指导思想很明确,这就是:不是收而是放,而是开放得还很不够!
这几个经济特区引进了新技术,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引进了新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创造了高效率、高效益,造就出一批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对我们的国家是非常有益的。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右一)陪同邓小平视察深圳

此时的王震还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专门在党校给数百名领导干部介绍了此次陪同视察的情况,他说:“有人对开放后的长头发、高跟鞋、涂口红看不惯,并认为是开放政策带来的淫秽、赌博、凶杀,说还不如关上国门。闭关自守是不行的,我看这是‘好得很’和‘糟得很’之争。请你们专家找几本办洋务的书读一读,也给我看一看。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

改革开放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自然离不开王震当年的大力支持,而他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实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