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 ·永嘉岩头·苍坡古村】

文&图叶望庆

邂逅古村

苍坡,这个名字仿佛就带着一抹诗意,它静卧于楠溪江上游的岩头镇北边,背山面溪,仿佛是自然与历史共同雕琢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古村四周山峦环绕,绿水潺潺,犹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卷,宁静而深邃,让人心生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村原名苍墩,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乃李氏聚居之地,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此处,开始构筑村落。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重新规划,从而形成了现今以文房四宝为主要意象的村落格局,成为中国耕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近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古老的木结构大门,这牌楼式样的门叫车门,上方“苍坡溪门”四个大字由书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题。此门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其风格与日本“国宝级建筑”奈良东大寺的南大门颇为相似,而苍坡溪门更是早了 12 年,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过车门,进入村子,横跨东西莲池的是一座由条石搭成的左高右低的古石板桥,名为丁香桥,其造型朴素简洁。过去曾有规定,农人贩夫走下方,读书人绅士行上方;男人走上边,女人走下边;贵客则上行过桥。 我们先往右行,可见两株 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柏树, 尽管历经沧桑,却依然焕发出盎然生机。 据说这是宋朝苍坡寨主 李西斋亲手所种,还留下了一段护树佳话 。 古柏树,不仅为古村增添了一抹绿意,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苍坡的兴衰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前,是一座造型别致且流传着兄弟情义故事的望兄亭。 此亭初建于 1128 年。 站在亭中往村外东南方向眺望,对面便是苍坡的“同胞村”方巷村。 方巷村头也有一座亭子,叫做“送弟阁”,两亭隔着阡陌田野遥遥相望,数百年来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 相传在宋代,村中李氏兄弟二人,感情深厚,晨耕夜读,形影不离。 成家后,兄迁往方巷村。 兄弟俩虽分居两地,但仍往来频繁,临别相送时,总是依依不舍。 兄长便临溪建起送弟阁,弟弟也在苍坡建造望兄亭,彼此遥相呼应。 画家夏惠瑛用“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描绘了这段这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在停车场旁,一座纪念亭里的石碑上镌刻着由夏蕙瑛女士撰写、吴邦国副总理题写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局之奇

踏入古村,整个村落的奇特布局,令人惊叹不已。古人在村落建设时,将楠溪江流域传承的耕读文化融入其中,文房四宝“纸墨笔砚”,竟成为了村落的规划理念。这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与对文化的遵从,使两者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丁香桥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砚池”。左右两侧的莲池宛如两块巨大的砚台。这里小桥流水,水色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池塘如镜,倒映着天空与古树,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池水如浓墨般宁静深邃,散发着沉稳庄重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前走,是一条“笔街”。这条长 306 米、宽 2 米的直街,笔直宽敞,宛如一只巨大的毛笔,横卧在古村之中,书写着古村的历史与文化。向前延伸,恰好架在笔架山上,奇妙无比。 砚台池塘“笔街”一侧,还有几块大小匀称的长方形石条,恰似一方墨。长方形的村子,则如同一张纸,记录着古村的点点滴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街”两旁,古朴的石屋、木结构建筑错落有致,屋顶上厚厚的青瓦,如同宣纸一张张铺陈展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漫步在“笔街”上,仿佛能听到古人挥毫泼墨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文化的崇敬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街”与“砚池”的交叉口,是李氏大宗祠。这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不仅是李氏族人祭祀祖先、传承家训的场所,更是古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奇特的是,李氏宗祠的“氏”字多了一点,这并非笔误,而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村中还有几个非李姓的人家,李氏祖先希望通过这多出来的一点,将外姓兄弟抬高一点。他们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祠内设有戏台, 祠规是两句话: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 这实际上是所有楠溪江村落耕读传家的共同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厅 惠风轩

苍坡古村,一座历经千年风雨仍保持着南宋时期规划原状与建筑风貌的村落。漫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宋代的古建、寨墙、路道、民居、亭榭、祠庙及那两棵八百多岁的古柏,处处可见当年的风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沿着“笔街”漫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前有狮子旗杆的古建筑——“官厅”,也被称为“村公所”。它始建于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原本是由太学生李明光带头捐资所建,旨在调解苍坡、方巷、港头三地李氏宗族的纠纷,其性质与衙门里的公堂相似,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官厅”。官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宋代建筑的独特韵味。这座建筑不仅是古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村民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经过修缮的官厅,如今已辟为农村改革展示馆。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永嘉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1956年5月,以时任中共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县委常委李云和、县委农工部干部戴洁天为主导,在燎原农业社进行包产到户试验。比我们所熟知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早了22年,永嘉也因此被誉为“包产到户第一县”。这段历史被永久地记录在了官厅的展厅中,让每一位来访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永嘉人民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官厅出来,我们被一座刻有“溪山揽胜”字样的青砖建筑所吸引。这座建筑古朴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再往前走,便是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笔直幽深小巷——“登银巷”,也称“斗银巷”。据传,在清朝年间,这条小巷的两旁住着两位财主,名为李银光和李朝阳。两家因水沟的修建问题产生争执,最终通过比家中银子的多少来决定水沟的位置。这一有趣的故事不仅为小巷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生活中的智慧与幽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前是一些小店与民宿,我们随即回走前往“惠风轩”欣赏画展。 这里原先是李氏第三房的香堂,经过改造后,成为现代中国第4代画家夏蕙瑛的作品展示空间,一个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 夏蕙瑛老师的精美画作,领略 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 “笔街”漫步,我们见到的不仅仅是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更是感受到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 学 祠

义学祠,静立于苍坡李氏大宗祠之北,宛如一位智者,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这座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对先人德行的弘扬,更是对后人成材的激励,使耕读传家的传统得以延续,成为苍坡村的文化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百年前,“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随父母迁居苍墩,在这片土地上接受了启蒙教育,师从李伯钧,并与李源结为好友。李伯钧勤勉好学,以种德训诫学人,他与永嘉学人刘愈、宋傅、郑伯熊、郑伯英、薛季宣、陈傅良等交往密切,为叶适提供了良好的师友网络。叶适的成长,得益于这片土地的滋养,更离不开李伯钧等人的悉心教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叶适和学友蔡幼学(郑伯英女婿)收李源之子义方、义问、义崇为门徒,悉心指导,提升了苍坡李氏家族的教育文化水平。自此,苍坡村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义问子梦震、义崇婿戴侗皆中进士,戴侗嫁女内侄李从逊,学者联姻,家学传承,持续繁荣。前人种德,后人思学。为纪念宋代吉州教授李源和“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在苍坡修学之事,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村民李昌日率领族人创建了义学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座祠堂已成为“永嘉学派”的展示馆。学祠临池而建,院落外是精美的砖雕照壁,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典雅。五间平房,砖木结构,黑瓦青砖,古朴儒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入房内,中间是叶适的雕像,四周墙壁上展示着永嘉学派及叶适的情况介绍和图画, 呈现了儿时叶适在私塾学堂求学的历史场景,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耕读并重、文风昌盛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嘉学派,在南宋思想界独树一帜。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风靡全国,末流空谈义理、不务实际。而永嘉学派却推崇“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注重事功”,强调实地考察与实践,以求真知,为挽救国家危机巩固南宋统治贡献了独特的智慧。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苍坡,不仅是文人修身养性的家园,更是孕育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一方沃土,一脉书香,仍在乡民的衣袖间萦绕。义学祠作为永嘉学派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将继续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 月 堂

水月堂,亦名吉洲园,静立于苍坡村东池北端的水中央。这座纪念堂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24 年),现存之姿乃清代咸丰三年(1853 年)精心重修后的模样,古朴典雅的建筑,别具一格的设计,向世人诉说宋代建筑风格的不朽魅力。 四周皆被碧水环绕,一条石板小桥轻盈地跨越水面,引领着人们踏入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殿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墙堪称神来之笔,那镂空花墙的点睛设计,由三组精美绝伦的花样巧然构成。 透过花墙,亭台池树、远山近水跃入眼帘,恰似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园林建筑中的“漏景”之美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 北墙亦是令人啧啧称奇,两扇窗户上的图案造型独具一格,由“井”字与“八卦”图形错落相间而成,其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月堂的屋脊灵动非常,四面有檐,重檐悬山的精巧设计让其显得格外生动。 这不但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更使得整个建筑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 其建筑的门窗采用镂空花饰窗,正脊为砖条抹灰雕花,辅以小青瓦,还有那精致的勾头滴水,每一处细节皆透露出宋代建筑的细腻与典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迈入水月堂的中堂,抬首便见上方高悬着“吉州园”的匾额,字迹清秀飘逸,似乎还带着历史的墨香。 苍坡李氏八世祖李霞溪与兄长李锦溪的动人故事,为这座建筑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北宋宣和年间,李锦溪壮烈殉国,李霞溪心碎欲绝,辞官归隐,建此堂居于其中。因常在夜晚凝望水中月,勾起思念亡兄情,故取名水月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月堂,不单单是李霞溪对兄长李锦溪的深情缅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悌”的深刻体现。这里曾经被做为永嘉象棋馆,池边石头上刻着“楚河”、“汉界”,见证了无数棋局的起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 今这里被改成咖啡馆,古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书卷气与咖啡香的交融,使原有建筑焕发了新的光彩和活力。 水月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传奇,一份情感,一种文化。 它传递着兄弟情深、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 济 庙

仁济庙,静卧于苍坡村的东池与西池之间,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未供奉菩萨、佛祖或天官,而是祭祀晋代的周处。周处(240-299),西晋义兴阳羡人,少时横行乡里,父老将他与蛟虎合称为“三害”,后斩蛟射虎,改恶从善。村人奉他为庙主,以教育子孙。亦有说法称,仁济庙是为祭祀平阳人周凯治理水患有功而建。西晋永康年间,浙南地区洪水肆虐,苍坡古村李氏十世祖伯钧公为感念先贤治水之功,遂建此庙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庙宇,乃宗教与宗族文化的交汇点,不仅是村民们祈求神灵庇佑的圣地,更是村落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体现。仁济庙建筑风格独特,依《周礼》“前朝后市”之构思设计,采用四合院式,门屋与正殿均为五开间,彰显古代建筑之严谨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三面临水,仿若湖中之半岛,中间庭院设有“水天井”,体现了“水克火”之风水理念。一块写有大大“福”字的照壁,两侧刻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的对联。西面有一小石板桥通向庙中。庙内环境清幽,宛如私家园林,檐角微翘,屋檐面呈弧形,显得雅致而不失庄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仁济庙被辟为楠溪江民俗馆。如今,它成为永嘉昆曲展览馆,主要展示永嘉昆剧的历史、剧目、保护成果以及不同年代的昆剧剧本、戏服行当、昆曲乐器及戏台场景等。永嘉昆剧,作为中国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艺术魅力独特。它承中国昆曲之源流,继南戏之余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昆”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济庙的背后,是民国二十八年重修的太阴宫,这座建筑在2013年经过改造,成为赵瑞椿美术作品展馆。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江南才子”赵瑞椿的杰作——《永嘉旧事》。这是一部长达18米的史诗般历史民俗画卷,它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北宋以来楠溪江沿岸的风土民情,描绘了古村落的秀美山水和晴耕雨读的生活场景。画中374位人物、139头(只)畜禽以及113只飞鸟,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古村落,被誉为永嘉版的“清明上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两个展馆,及古村利用遗存建筑改建的中国农村改革馆、永嘉学派纪念馆、蕙风轩美术馆、林曦明画馆、象棋馆等八个展馆,都非常有特色。在此,可细读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等传统文化,体验山水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古村落之美。同时,还能深入了解永嘉学派在温州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