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①、图②: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出土的陶器。图③: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出土的雕花象牙柄。图④: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出土的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武王墩墓出土的漆耳杯。以上图片均为国家文物局提供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诸多可喜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版今天刊发3篇文章,与读者分享考古工作、非遗保护和典籍研究领域的生动实践。

——编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三五”以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国家文物局明确“考古中国”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重点支持人类起源、早期社会、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与早期王朝国家、水下考古、文明比较研究等11个重点研究方向。

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共批准立项夏文化研究、蜀道考古研究、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等18个重大项目,批复实施520余项主动性考古项目,时间范围跨越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地域空间覆盖24个省(区、市),90余家考古机构、科研院所与高校的110余支队伍积极参与其中。在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等都是“考古中国”的重点项目。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支持保障,文博工作者围绕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入推进多学科、跨区域联合攻关,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百万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图景更加生动

中国早期人类起源与现代人演化与扩散的时空框架更加丰富完善。河北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基本建立了近20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时空框架;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欧亚内陆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提供了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石器组合突破了国际学术界关于“莫维斯线”的传统认知。新发现古人类化石填补人类起源关键缺环。

万年来的文化史内涵愈加丰富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一系列新发现,不断刷新认知。山东赵家徐姚遗址发现距今1.3万年前后的古人类临时性活动营地,出土国内迄今所知最早的陶塑和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河北四台遗址发现距今1万年前后的定居村落以及特征鲜明的陶器、细石器等,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栖居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转变。农业起源研究持续深化,“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更加清晰。河北兴隆遗址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是中国北方地区粟黍驯化和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项目启动实施,继“万年上山,世界稻源”重要发现20年之后,浙江施岙遗址发现河姆渡文化早期至良渚文化时期的大规模稻田,生动展示了生产力发展为史前社会复杂化发展与文明起源积蓄的强大动力。

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脉络更加清晰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等重大项目同步推进,生动揭示各区域文明起源与发展历史进程,深入推动中华文明起源模式和理论综合研究。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揭露出史前时代壮观的建筑群,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辽宁牛河梁遗址新发现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山东焦家遗址新发现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浙江良渚、湖北城河、湖北屈家岭等遗址发现一系列大型水利设施,彰显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改造以及当时较强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伴随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夏商文明与早期王朝国家研究有新突破

“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系统实施,夏商周三代都城考古深入推进。河南二里头遗址揭示出“井”字形主干道划分出的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的多网格式布局;殷墟王陵区新发现外围环壕、大规模祭祀遗迹,周边区域发现环壕聚落、大型铸铜作坊;陕西周原遗址确认了西周时期的城址,系统呈现了早期王朝都邑的宏伟气象和对后世城市营建的较大影响。早期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陕西寨沟遗址揭示商代大型方国聚落、墓地与发达的青铜文明,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再谱西南地区考古新篇章。甘肃四角坪遗址、陕西下站遗址揭示大型建筑与祭祀遗迹,安徽武王墩出土成组青铜礼器、大量漆木乐器、漆木俑等,生动展现了东周秦汉时期的祭祀和礼乐制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画卷壮丽铺展

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的相关工作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协同推进。国家文物局协调12家考古机构的21支队伍赴新疆、西藏开展联合考古攻关工作。新疆卓尔库特、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为寻找西域都护府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城子遗址被推断为汉代疏勒城,北庭故城遗址为唐代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被确认为唐代的“沙堆烽”故址,“春景渐芳,暄和未尽,不委如何”的一纸书简跨越千年款款道出戍边将士深沉的家国情怀。西藏当雄墓地、甘肃吐谷浑王族墓葬、吉林磨盘村山城、陕西清平堡遗址等,以更加丰富翔实的资料阐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城市考古、石窟寺考古、长城考古、大运河考古等重点领域考古研究持续推进,一系列重要成果系统展示了古人在治理国家、发展文化艺术、发明先进技术、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取得的灿烂成就。

未来,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运用更多考古成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