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示范校哈姆丹学校和亚斯学校40名中小学生代表分别用中文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立志做中阿友好的使者。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为促进中阿友好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既对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培养了一批中阿交流小使者感到欣慰,也对开创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提出殷切希望。

语言是国际交流、人心相通的重要工具。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时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人类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理解,首先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开展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文教学必须先行推广。2019年7月,在习近平主席与时任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共同见证下,中阿双方在北京签署备忘录,正式启动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5年过去了,在中国与阿联酋的共同推动下,截至目前,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学中文”成为了阿联酋的新风尚。从更大范围来看,根据教育部2023年数据,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共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中华语言文化“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文学习将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会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会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以语言为媒,我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会再上新台阶。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根基底座,开创中阿关系新纪元,关键在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中国文化以深厚的底蕴、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窗口。从阿联酋“百校项目”示范校哈姆丹学校和亚斯学校40名中小学生代表向习近平主席的致信内容来看,他们表达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历史性成就,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在文化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最后一个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新时代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指明了方向。同时,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坚持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通过互学互鉴,增进相互理解,推动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和中外人文交流。

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开创中阿关系新纪元,重点要推动青少年的交流交往交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中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时他强调青少年代表着中阿友好关系的未来,并表示欢迎阿联酋青少年来中国看熊猫、登长城,长大后到中国读大学,也欢迎更多的阿联酋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同中国的青少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把友谊的种子根植在心里,为开创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青少年代表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未来。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演讲时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习近平主席向美国青少年发出的邀约,旨在为中美友好注入“青春力量”,为推动两国民间交往汇聚更多力量。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法国时指出:“我们欢迎法国担任今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宾国,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从某种程度上,重视青少年,就是重视国家和世界的未来。从未来的发展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靠一代又一代有远大志向、家国情怀的青少年来实现。世界的繁荣昌盛,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也必然要靠广大的青少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肩负着实现各自民族振兴、加快国家建设的时代使命。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彰显我们开辟中阿关系新纪元、开创美好世界新未来的共同愿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需要持续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语言为桥梁,以文化为载体,以青少年为重要新生力量,积极在教育、经济、旅游、文化等领域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人文交流活动,增进相互理解和民心相通,努力把中阿关系打造成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标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本文系该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论体系研究”[GY202300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3日第5版

作者:姜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