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爱你。”王珞丹刚说完,母女二人便紧紧拥抱在一起。

最后一期节目,谢红武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谈到女儿王珞丹虽然是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她的爱是一直在藏着的”,因为这次旅行却逐渐敞开了心扉。王珞丹也感慨,“我真的没有想到我能说出这样的话。后来发现试完第一次,第二次真香。”不仅她们,所有家庭也都在临别之际道出了自己的收获,在一场告别晚宴中把整季节目温馨的氛围推向高潮。

从情感探索到见证成长,《是女儿是妈妈》正式迎来收官。四组各具典型性的母女相处模式,将具有代表性的母女关系真实呈现在荧幕上,通过一场场“幸福探索实验”,把“觉醒”“理解”与“重塑”展现得淋漓尽致。

节目开播至今,《是女儿是妈妈》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四组家庭的相处带动了观众对母女关系、亲子教育等现实议题的思考的同时,“好哭”也成为节目的一致观感,不少观众感慨,“居然在内娱能看到如此让人感同身受的综艺”。这档节目就像一面镜子,让妈妈、女儿以及想要成为妈妈的女儿,都能站在不同的“探索实验”里,从多个维度重新审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知“觉醒”

看到母女关系更和谐健康的建构方式

《是女儿是妈妈》把镜头聚焦到4组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及相处模式各异的母女家庭,共同开启一场同游旅居生活,通过9次“幸福探索实验”,展现丰富多元的真实家庭相处模式,也让母女关系的症结所在渐次浮现在观众眼前。

不同母女间有不同的相处方式,每对母女关系中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处理好母女关系的关键。第一个关于母女关系比拼的“认知实验”后,陶昕然妈妈陶跃娣反思自己曾经严厉的教育方法,“我想通过这一次学习回家以后,学会表达,至少把爱说出来,现在还不晚吧?”听到妈妈的话,陶昕然赶紧点头笑着说,“天天跟我说,我爱你昕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母女关系延伸,《是女儿是妈妈》中的“幸福探索实验”给观众的启迪其实是多层面的认知扩容,比如“回到小时候”是给母女双方一个倾诉和告白的机会,认识到女儿成长过程当中的痛点,进而得到和解的机会;“听话实验”则更具象地厘清“爱”和“控制”的边界,重回“脐带”相连的一天,领悟母爱不是形影不离或言听计从,而是花开两朵,共同灿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节目的“幸福探索团”成员、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所说,“通过设计恰当的实验,发生具体的事件,母女间的冲突点、矛盾、问题得到呈现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把问题解决。”在她看来,即便是最亲密的母女关系,也需要经营、建设,需要用终生学习。四个家庭在一起互相碰撞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以对方为镜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观众看到母女关系更为和谐更健康的建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幸福探索实验”的设计,扩充了节目关于亲密关系探索的方式。《是女儿是妈妈》并不去尝试打造一个“万般皆准”的样版,而是以坦诚、真挚以及直中要害的表达方式,除了让节目中的母女找到症结,也给不同母女予以指导。许多妈妈能从欧阳妮妮、欧阳娜娜的妈妈傅娟身上看到自己对女儿所欠缺的鼓励与赞扬,不少女儿也在王珞丹身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同款嘴硬”,有观众表示,“每一代的人思维方式、教育理念都不同,但因为有爱的纽带所以可以理解。这个节目也让我看到了母女相处的更多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验中“理解”

有效沟通才能让感情持续升温

“七岁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你还记得吗?”“回到小时候”实验中,陶昕然在接通电话后没有选择内心最在意、最痛的时刻,而是在抽泣中回忆儿时妈妈的事业心和好强的性格,“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妈妈,我们可以认输的。”电话的另一端,陶跃娣听到女儿的话既感慨又欣慰,一边反思自己对陶昕然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向她道歉;一边称赞女儿优秀,“有你,妈妈晚年的幸福值飙升”。

有效沟通可以提升双方的理解和共情,因为母女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是女儿是妈妈》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嘉宾都能更好地发现自我,同时也增进对家人之间的了解。即使如傅娟这样,对女儿们的关心无微不至,能准确记清女儿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的母亲,听到9岁的欧阳娜娜说出自己被同学欺负的事情既意外更心疼,一边忍着哽咽一边开导童年的女儿,不要委屈自己;而在得知欧阳妮妮童年最在意的是自己人生中的低潮时,更是泣不成声。

整季节目中,《是女儿是妈妈》的所有实验都旨在通过有效的沟通加深对双方的了解。“爱的选择”实验用开诚布公的对话,让母女从不同的身份立场尽情表达对婚恋的独到见解;“妈妈的少女时代”实验则为妈妈和女儿们提供另外一个角度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及“母女交换”实验,在对比中发现母女关系中的潜在需求……直面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差异,《是女儿是妈妈》让观众认识到沟通、陪伴与提供情绪价值的重要性,真心交流中,相互的体谅自然流露,同时也更好地了解对方最真实的心理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沟通并不总是温和的,就算激烈的争吵也可以是一次共同成长。因为母女间的争吵不是为了分出胜负,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相处之道。杜素娟也认为,争吵不是完全负面的事情,“通过有效的争吵能够看到对方的角度、立场和依据,因为争吵,也让母女关系重新调整的可能性出现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将母爱与“无私”“伟大”绑定,认为抛下自我,毫无私心地奉献,才算真正的纯粹。《是女儿是妈妈》让我们看到一种探讨母女关系的全新叙事和反思视角,直面问题、不回避争议,在沟通中让母女感情不断升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终点也是起点

在“重塑”中找到更具幸福感的家庭模式

表面上是在进行实验探索,实际上的《是女儿是妈妈》是对母女关系的倡导——在交流相处的过程中,让母女关系拥有更开阔的天空。这也是节目的初心——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努力,对母女关系的底层逻辑进行观察、分析和摸索,让母女关系、价值标准都能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从实验出发的《是女儿是妈妈》,对“幸福”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让“改变”在悄然间发生。比如赵小棠的妈妈岳彩晶在旅行接近尾声时,逐渐认识到要给赵小棠选择的空间,也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而在最后的“分离实验”中,从没认真思考过离别的岳彩晶在不得不放手的时候,看着她独自前行的背影痛哭,并在“分别信”里写道“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地活下去,活出自我”。

另一方面,节目的视角并不局限于当下,更关照“未来”。比如陶昕然经历过父母严格教育的痛点体验后,她没有盲目地照着父母的样子做父母,而是把痛点变成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自由和发展空间的契机。由此,“代际进化”也就出现了。

这也是《是女儿是妈妈》的9次实验在社会层面更具“前瞻性”的价值追求,节目展现的不止是对母女关系的“修复”与“经营”,更追溯至母女关系产生之初要如何“创建”和“传递”,让更多准妈妈去思考“要成为怎样的妈妈”,进而将节目价值拓展到更现实的层面——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要学会珍惜当下;在一切还没开始的时候,去掌握幸福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四组家庭,还是作为旁观者的观众,都在一点点跳出固有框架,对“母女关系”进行反思,进而探寻着更具幸福感的家庭模式。正如杜素娟所说,“母女关系一直在路上,且始终处在可以重构的阶段当中。”

而从“觉醒”到“理解”再到“重塑”,《是女儿是妈妈》的讲述是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的,不但成为我们学会经营母女关系的一个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女性学习成长的起点,看到共情的力量、学会表达与沟通。节目不断开拓全新的关系视角,用真实浪漫、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着观众从中寻找美好生活的方向,也对更多类型的创作不断带来启发。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