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经典的文艺作品,你会想到什么呢?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出戏呢?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它一定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能够启人智慧更能够予人力量,不仅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也能够展现时代风貌,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如何创作出标定强国复兴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如何铸就文艺高峰,如何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经典力作?本期《艺术家茶座》,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教授和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老师,一起来聊一聊“高质量文艺创作”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作品

跟时代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屈健提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改革开放以后,美术创作领域出现很多能够反应凸显时代精神的作品,比如罗中立的《父亲》、非典时期的《抗击非典》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非常震撼人心。

陈建忠认为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解读,也是一个人对这个时代的解读。经典作品跟时代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科技的发展

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挑战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屈健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艺术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AI的储备量是要高于艺术家的知识储备量的平均值,人工智能要淘汰掉平均值以下的人,少数拔尖的,更具个性的艺术家可以短暂地与人工智能进行对抗,但也很有紧迫感,因为科技的进化速度是非常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建忠认为科技发展力促进了艺术的极大的生产,过分的依赖科技会削弱艺术家的创造力。

差异性

是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基因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陈建忠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独特性和差异性始终是艺术的生命力的重要基因。人工智能再怎么发展也无法取代每个人艺术的差异性。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必须要能够有创新创作创造的能力。”屈健提出,对待同样的题材,你独特的表现方式,一定要具有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是你的作品能够区别于别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想是里、技法是表,

表里合一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屈健表示,高质量创作实际上是思想和技法的完美结合,离了谁都不行。

陈建忠也赞同这一观点,如果思想是里,那么技法是表,表里合一、文质兼美,最后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传达给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

创作格局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屈健认为,大量的艺术创作中还是会分出层级的,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艺术要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站稳脚跟,能够抓取观众的吸引和关注,那一定就在自身的素质上、制作的水平上等这些方面都要用心,才能形成跟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创作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给养,

关注这个热气蒸腾的时代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艺术家茶座》| 让文艺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陈建忠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中国故事具有绵长的生命力,凝结着我们中国人的审美。第二、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以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为积淀和给养,然后关注热气蒸腾的时代。

“在这些经典作品里面,我们能看到时代变迁下的中国,能看到了许许多多既艰难的活着,又心存希望的人们,既脚踏实地的走,又抬头仰望星空。这是我们对于讲述中国故事的追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茶座》是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网出品的文化艺术访谈节目。节目通过专家艺术家学者访谈形式,聚焦文化艺术领域和社会热点话题,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充分展现党的文艺创新理论直抵人心的力量。

出品人 | 周由强 郝向宏

总策划 | 胡一峰 冉茂金 彭 宽

总监制 | 张 鑫

策 划 | 郭 蕾 赵嘉琛

制 片 | 郭 蕾

摄 像 | 刘禹森 李鑫超

后 期 | 刘禹森 马 征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编辑 | 马征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