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当日家园有五亩,至今文字重三苏。
红栏旧井犹堪汲,丹荔重栽第几株?——汪曾祺

依旧是五亩之园,庭院里的老井还能汲上水来,那棵古老的荔枝树,已经不知道是重新栽种的第几株。

上世纪八十年代,汪曾祺参观苏轼故居,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有感于物是人非,作诗抒发缅怀之情。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兄弟丁忧期满,离开家时乡亲为其栽下一株荔枝,等他回来时品尝。

宦海沉浮,羁旅漂泊,离家后苏轼兄弟再也没能回到故乡,荔枝熟了一年又一年,却等不回漂泊的游子。

庭院寂寂,白云悠悠,属于这座庭院的主人,却再也回不来了,尽管当年,苏轼是那么渴望回归故园……

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他曾与弟弟相约早归,可故乡遥遥,回归的日子无期。

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奉诏回京任翰林学士,友人贾讷前往眉州为官,遂作《送贾讷倅眉》赠别。

苏轼此诗是送别,也是有求于友人,望他捎去对乡亲的问候和对亲人坟园的看护,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宋 苏轼《送贾讷倅眉 其二》

简译

老翁山下,清澈的溪流如玉带一般环绕,老翁山中,有我亲手栽种的三万株松树。

父老乡亲得到了我的消息,就如同见了我一样,一定会敞开大门,欢迎您的到来。

时隔多年,山中松树应该已经如龙蛇那般苍劲了,松涛似在潇潇风雨中默默悲伤。

希望你的到来能让那里的松树得到百姓的保护,苍颜白发的老人在那里等着你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首联回忆过去的事情,也就是交代父母和妻子的安息地。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病逝于京师,六月,悲痛欲绝的苏轼兄弟扶父亲及王弗灵柩归蜀。

次年四月,将父母及妻子都安葬在老翁山,即现在的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并且在山中遍植青松。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颔联是想象,父老乡亲得知自己的消息后定会欢呼雀跃。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从熙宁二年到元祐元年,苏轼离乡已近二十载,没有一日不思念。

宦海浮沉,起伏不定,多年来辗转各地,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差一点丢掉性命,尝尽了人情冷暖。

好友带着自己的消息去眉州,乡亲们见到他会如见到自己一般高兴,定会打开大门热情地欢迎他。

人虽未至,但心却已经飞回了日思夜想的故乡,父老乡亲们亲切的笑脸如在眼前一般,呼之欲出。

故乡的山水,是如此清新美好,故乡的父老,是那么淳朴善良,这一切的一切都令苏轼无比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颈联承上联,猜测亲人长眠处即老翁山松树的生长情况。

龙蛇”形容松树的苍劲,松树在风中摇动,犹如龙蛇游动的形状,风过林梢,其声如萧萧风雨。

苏轼此句是想象中的松涛,“青松多悲风,萧萧清且哀”,那守护亲人的松林,风过如哀泣一般。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尾联用典故,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读来令人泪水潸然。

甘堂”出自甘棠遗爱,召伯是西周大臣,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又受遗命辅佐康王,勤于政事。

召公下乡巡查,在棠梨树下办公,秉公执法,得民众爱戴,他去世后,百姓爱屋及乌不舍砍此树。

后世多以甘棠遗爱颂扬地方官,苏轼引用此典,即是希望青松如甘棠般得到保护,也是勉励贾讷。

廿棠树因为召伯而受到保护,不被剪伐,贾讷此去施惠于民,老翁山上的青松也会得以郁郁苍苍。

“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苍髯白甲”出自苏洵《老翁井铭》。

老翁山下有老翁井,因贾讷允诺苏轼看顾其亲人的长眠之地,故他才有“苍髯白甲待归来”之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当年入蜀叹空回,未见峨眉肯再来”,痛失至爱和父母亲人,当年离蜀归京,苏轼何其悲痛。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而那一别后,家乡就成了一个美好的念想,终其一生,未能回归。

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走遍千山万水,虽然有归家之感,却都不及他山清水秀的巴蜀。

功成身退,夜雨对床”,昔日京城夜雨共读,苏轼曾与弟弟相约功成名就后,早退归隐故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宦海飘零,苏轼离家越来越远,想念亲人,唯有梦中……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这首《送贾纳倅眉》,写满了苏轼对故土亲人的眷恋,情深意长,动人心弦。

参考文献:

《宋史 苏轼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