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5月28日,张自忠的遗体运抵重庆,蒋介石率领全体文武官兵到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举行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

为了不影响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张自忠殉国的消息当时没有公布。一个多月后,七七事变三周年纪念日,《中央日报》对外公布了这个消息,同时国民政府颁布褒恤令及追晋张自忠为陆军上将令。社会各界纷纷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军政要员、社会名流纷纷赋诗题词,以志哀思。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延安方面直到8月6日才获悉张自忠殉国的消息。8月15日,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为张自忠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周恩来发文悼念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是以上将军衔和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也是世界50个同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张树桂是前清巡检。作为官宦人家的子弟,张自忠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按照设定的人生路线,他本该走上科举制度的老路,但是在14岁那年,张自忠的父亲却一病而亡,死在了任上。

父亲病故之后,家道中落,张自忠跟随母亲冯氏一起回到老家临清生活。16岁那年,张自忠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当地一位议员的女儿。第二年,张自忠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张自忠进入田忌北洋法政学堂学习,开始接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让他深刻意识到只有武力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投笔从戎。

1914 年秋天,张自忠到奉天投到车震部下当兵。三年后,到十六军混成旅冯玉祥军中,因表现出色,不久升任排长。从一个小小的排长做起,一直到1929年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张自忠用了12年时间。

张自忠的军旅生涯,从未有过一丝懈怠。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是身上没有一点富家子弟的娇气,吃苦耐劳,带兵严格,深得冯玉祥的赏识。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张自忠作为冯玉祥的帐下猛将,担任第六师师长投入战斗。作战中,张自忠勇猛果断,指挥若定,显示了大将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战败,张自忠随宋哲元率领残部退入山西,在1931年1月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担任军长。次年,二十九军移防察哈尔,扩编为 3 个师,张自忠则担任三十八师师长。

1933年1月,日军进攻山海关,长城抗战拉开序幕。日军先头部队试图攻下喜峰口,大敌当前,二十九军紧急进驻喜峰口,张自忠被委任为前线总指挥,这是他和日军的第一次交战。二十九军到达前线,与日军展开阵地战。

日军装备精良,二十九军吃了大亏,伤亡很大。张自忠组织大刀队,对敌人发起夜袭,在他的动员下,很快成立了2000人的敢死队。旅长赵登禹率领500人的大刀队夜袭日军,打死500多名日军,初战告捷。

然而到了白天,日军就开始反扑,二十九军伤亡极大。张自忠再次组织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死敌军200多人,烧毁敌军军车200多辆,缴获大炮20多门,他们把缴获的炮弹全部射向日军营地,迫使日军防线后撤15余公里。

二十九军英勇抗敌,在喜峰口与日军对峙长达3个月。张自忠的三十八师担任全军防守阵地的四分之三,虽然在对敌作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大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喜峰口抗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日军遭受侵华战争以来的首次败绩。喜峰口大捷,也让二十九军和张自忠的名字声名远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