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围着患者转” 在辽宁感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智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让机器围着患者转” 在辽宁感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智造力”
东软医疗零转运“一站式”诊疗场景模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王晨)在15分钟内,患者即可零转运完成CT扫描、图像分析、介入手术,这是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最新研发的超高端宽体512层Angio-CT设备,该设备可实现患者“一站式”诊疗,缩短危重症患者在检查和手术两个环节之间的路程时间。

“以往患者被运来运去找机器,现在机器围着患者转,为患者抢出最佳治疗时间。”6月12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东软医疗高级副总裁韩东龙向记者介绍。

在此之前,Angio-CT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应用已较为广泛,但国际医疗市场采用的均为64层及以下较为初级的CT设备,只局限于术前基本引导定位、术后基本软件复查等基础功能,与东软医疗512层超高端宽体Angio-CT在诊疗性能、技术指标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这并不是东软医疗第一次走在中国医疗装备制造的前列。1997年,我国第一台临床应用全身CT-C2000就在东软医疗下线,中国成为继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东软研发下线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CT机(CT-C2000)。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摄

此后,双层螺旋CT、16层螺旋CT、64层螺旋CT、128层高端螺旋CT、256层宽体能谱超高端CT、512层“珠峰级”全景多模态CT相继上市。东软医疗还创造了中国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数字化X射线成像设备、第一台三维彩超、第一台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智能血管机……20多年来,东软医疗实现了从落后到反超的跨越式发展。

韩东龙表示,目前东软医疗的产品线已实现全线高端突破,而“全线高端”的下一步便是“全栈智能”,“高端医疗装备不论是设备本身还是图像的后处理,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影像数据增速超过30%,但同期的影像医生增速仅为4%。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着影像医生不足、高年资医生匮乏、易出现漏诊等问题。

“为此,我们打造了NeuMiva智能影像平台,通过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多款智能辅助诊断工具,可辅助医生快速完成病灶的筛查、定位、标注等阅片流程,大幅提升影像诊断的质量和效率。”韩东龙说。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肺癌筛查中最关键的肺小结节筛查,以往医生看一张片子最起码要用20分钟,且免不了漏诊,通过AI工具进行分析,诊断时间被压缩到了1分钟内。

同时,该智能影像平台也被广泛应用于远程诊断服务中,东软医疗品牌部部长佟锐介绍,平台云集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让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更偏远的基层地区。

每天上午9点,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孙胜军最忙碌的时候。这个时间他已经在NeuMiva智能影像平台上收到了多个远程诊断求助。他坦言,基层医院对于专家影像诊断的需求,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通过东软医疗的远程诊断平台,我们可以为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还可以对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他说。

四面环山的辽宁北票小塔子乡,是一个人口不足1万的小乡镇,医疗条件和资源相对薄弱,执业医师仅有几个人。据北票市小塔子骨结核医院院长王秀华介绍,当地百姓碰到看不了的病,都得去大城市求医,但很多老人由于孩子不在身边,去外地看病很困难。随着医院接入NeuMiva智能影像平台,情况开始出现转机。借助平台的远程影像诊断功能,留守老人足不出乡就能享受到城里医生的诊断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东软医疗研发的国内首台全身应用型车载CT模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摄

如今,东软医疗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已走出国门,截至2023年,东软医疗累计为110余个国家的1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超过47000余台设备。在东软医疗的产业园内,有一间专门监测这些设备的办公区,据佟锐介绍,将近50%的设备故障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远程方式解决。

日前,由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光子计数CT成功获得了首幅人体图像。韩东龙告诉记者,光子计数CT在探测器原理上与目前的CT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说是未来下一代CT机的发展方向。光子计数CT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和多能谱成像特点,可以捕捉到更为精细的组织结构和微小病变,极大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成分信息和病变性质判断依据。同时还能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潜在危害。这项新突破,无疑为中国高端医疗“智造”的发展和中国医疗装备的“领跑”又增添了一份底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