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台湾省,有一位名叫张建邦的人,他从上学开始就有一个疑惑,自己明明出生在台湾,可每当老师在统计学生信息时,说“外省的人请举手”后,他却必须得把手举起来。

因为张建邦在学校资料卡籍贯一栏中填写的是:“河北唐山”,张建邦小时候并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含义,他只知道这是父亲要求他必须这么填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张建邦一天天地长大,他终于清楚了这里面的含义,也知道了父亲是一名台湾老兵,张建邦后来回忆说,从他小时候开始,父亲就一直给他灌输一个观念:

“你不是台湾人,我们的老家是河北唐山。”

可每当张建邦问父亲,老家是否有亲人,为什么不回去看看时,父亲都会低下头沉默不语,甚至会流下眼泪。

慢慢地,张建邦明白了,“河北唐山”这四个字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也知道这四个字是父亲的心结,他一直对老家十分好奇,但又不敢跟父亲提起,他害怕父亲伤心……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90岁了,这时候父亲的记忆开始慢慢消退,身体也越来越差,但父亲唯一忘不了的就是河北唐山老家,张建邦决定要带老父亲寻亲,张建邦说:

“寻根是我父亲最大的心愿,河北唐山是他的根,也是我和我儿子的根,我想让我的后辈都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因此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就算背我也要把老父亲背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距离老父亲来台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0年,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特别是由于老父亲失智,甚至连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都忘了,其他的更是一点都想不起来。

张建邦手中唯一的线索,就是老父亲当年的军籍登记表,而那上面也只有一个模糊的“保甲制”地址,可“保甲制”早已消亡,单凭这个“保甲制”地址很难找到家乡的准确位置。

张建邦的父亲名叫张万龙,1930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孩子。

都说小儿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可张万龙并没有享受过父母太多的关爱,因为在1943年时,年仅13岁的张万龙就入伍参军了。

随后,张万龙就一路向南,并逐渐与家乡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1949年,19岁的张万龙被迫随军从上海登船前往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台湾后,张万龙举目无亲,生活得非常艰难,而且因为腿部受伤,张万龙不得不退伍,张万龙退伍后就前往台湾交通处任职,主要负责修桥铺路等基建工程。

由于十分思念家乡,所以在来到台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万龙都没有选择结婚,而是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可这在当时却那么的遥不可及。

就这样,张万龙在台湾独自生活24年后,才在1973年与台湾当地的一名二婚女子结婚,当时张万龙已经43岁了。

妻子在1975年给张万龙生下了儿子张建邦,45岁才初为人父的张万龙非常激动,可他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亲人,想回到家乡看看。

然而,当时张万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因为张万龙除了要养育儿子张建邦外,还要抚养妻子带过来的几个孩子。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后,当很多台湾老兵开始想办法回大陆寻亲时,张万龙为了家庭还是止住了这个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也一天天地长大,张万龙终于有机会寻亲了,可这时候张万龙的妻子却突然患上重病,不得不长期卧床。

自此,张万龙又开始照顾卧床的妻子,根本抽不开身,就这样他伺候了妻子十多年,等妻子离开人世后,张万龙十分迫切地想回大陆寻亲。

可这时候,张万龙已经老了,他有点折腾不动了,而且他离家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再加上当时只有13岁,所以知道他的人不多,虽然他托了很多人帮忙打听,却始终没有找到家乡。

已经年老的张万龙,经常独自坐在家门口思考,他在想祖国大陆的亲人们到底在不在了,后辈们还记得他吗?

可随着张万龙的年龄越来越大,他慢慢患上了老年痴呆,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不过张万龙却始终没有忘记家乡,他嘴中最常念叨的就是“唐山”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