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大西南三线建设基地黄沙漫天尘土飞扬。此时已年近70岁的彭德怀不顾恶劣气候环境,坚持每日身体力行前往建筑工地视察,关心建筑工人的起居状况。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正适于安心居家养老,且在工业建设领域堪称“新手小白”的彭老将军只身前往大西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作为第三副主任,他的三位上司分别是谁?彭德怀对于我国大西南三线建设又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人类历史上的“末日工程”

大西南三线工程,起初是国家有意将处于一线地区的一些国防工业科研转移到三线地区,着力于发展三线的工业建设。

三线地区就是国家的战略腹地,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等多山地区。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资金单薄,人才紧缺,各国虎视眈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上这些三线地区交通非常不发达,恶劣的环境条件加上不可预估的自然灾害,可想而知,要在这里搞出一个大工程是非常吃力的事情。

领导们前来视察,都必须和工人们一样戴着草帽、借助木棍,徒步翻山越岭。但在此时期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又是刻不容缓,尤其是攀枝花地区的总体布局。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薄一波同志曾说:

“我们国家很少有像攀枝花这样矿产资源与水能源都丰富的宝地,这里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理想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比如成昆铁路的建设,在西南高原施工非常困难。正如毛主席当年所写的那首《忆秦娥·娄山关》,三线地区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腹地,亟待开发、刻不容缓。

除了各种工厂以外,还有各种建立在一线和二线地区的科研机构,主要是为战争提供技术支持,这些科研机构也必须搬迁到三线。

这就意味着许多培养人才的高校也需要搬迁。起初,在北京的航天研究院的学生不愿意这么做。

一方面因为大西南的环境与北京有天壤之别,另一方面,一旦搬迁过去了,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回到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局势下,一个靠谱且优秀的指挥人才显得格外重要。对此工程分外重视的毛泽东同志与党中央在分析了各种局势之后,想到了一个人。

请彭德怀“出山”

1965年,彭德怀已年近70,居住于北京西北郊的吴家花园。自1959年以来,彭德怀就在家赋闲多年,每日最大的爱好便是在自家大院子里做点农活,锄锄杂草。

6年里,看似享受着“桃源乐”、生活安然自在的彭德怀,每每念及往日的战场,内心从未平静。

他没有忘记对国家的责任,一心想继续为国家出力。然而,忧心家国的他从没想到再次被请“出山”,竟是接手一项他知之甚少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9月的某个下午,中央委派彭真同志告诉彭德怀,中央和毛主席决定让他到大西南去支援三线建设,担任第三副主任。

彭德怀陷入两难——一方面他很想出来为国家做贡献,但另一方面,他身为一名军人,对于工业建设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大西南三线建设是国家重点重视的工程,他如今处境尴尬,恐怕难以胜任,于是婉拒了彭真。

彭真万分无奈,只好回去复命。彭德怀在家迟迟未等来中央的回复,已决定要给毛主席写一封信略表歉意,并表明自己较擅长农活,想去祖国边疆发展农业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的是,这封信递给毛主席两天后,彭德怀就接到了主席要见他的通知。

时隔6年再次见面,二人感慨万千,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毛主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你的苦衷我理解,但是现在大西南三线建设是为了之后的战争做准备,这个工程的建设不能没有你呀。
你去哪里最合适,我也最放心。这是党中央对你的信任,如果谁有异议,就让他来找我,你放心大胆地去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经不住大家极力地劝说,彭德怀接受了中央的任命,答应尽快到西南去上任。

此次中央赋予彭德怀的职位,是西南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那么,在彭老将军之上的三位上司,又分别是谁呢?

三位上司

第一位,是担任三线常务副主任的程子华。1965年9月26日下午,程子华接到彭真同志的电话。

二人见面商议后,程子华的心情既激动又有些为难,彭真同志将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交代给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过天安门时,程子华对秘书说:

“回去后你先打电话跟彭老总秘书联系一下,明天上午10点我将前往吴家花园看望彭德怀元帅。”

第二天上午,彭德怀身穿旧军衣,脚上还穿着在部队时穿的解放胶鞋,手拿锄草用具,笑脸盈盈地迎接程子华。

二人多年未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程子华开门见山地说:

“彭真同志向我传达了党中央有意让您前往帮助西南三线建设的有关事宜,此次前来,是向你汇报一下三线建设的进展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彭老将军担任自己的下属,程子华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好在彭老很快接受了党中央的安排,没有架子,讨论起来态度谦虚有礼又平易近人。

第二位则是大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李井泉。他在早期便留在四川主政,曾任四川省委书记,与刘邓大军一起解放大西南。

1966年,贺龙元帅抵达攀枝花,李井泉同志和夫人肖里前往接机。提及彭老将军也即将前往攀枝花时,肖里对单兰山秘书千叮咛万嘱咐,说:“一定要照顾好彭老总。”

最后一位则是阎秀峰,担任大西南三线建设第二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彭德怀眼里,三位上司都是在工程建设领域非常出色的人才,而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

作为“新手小白”的他,要如何利用自己擅长的领域知识帮助三位领导,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呢?彭德怀来到大西南之后,又做了哪些事呢?

下三线,促建设

11月30日,彭德怀抵达成都。负责接待的三线建委副秘书杨沛说:

“彭老一路辛苦了,先休息几天吧,过几天再开始视察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说:“我已经休息许多年了。我们明天就开始工作。”

此后,彭德怀积极配合三位上司的工作,经常外出调查,亲自前往重庆参加三线建设的会议,又辗转内江、自贡等地了解各地的矿产生产情况。

在参观攀枝花铁矿工程时,彭德怀深有感触。他回忆起年少时在煤矿洞里挖煤的辛酸往事,因而嘱咐当地领导人:

“巷道支撑一定不能马虎,要绝对保证工人们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还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在战斗中使用过的方法和经验,来参与建设。

他在渡口建立了一个高空侦察站,可以和重庆、昆明等地的防空通讯联系以防偷拍,加强了对工程的防护。

彭德怀的英明指导使施工队快速有效的提高进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保证合格的工作质量。工地建设者纷纷称赞,敬佩彭老的远见。

彭德怀在参与成昆铁路视察中,看到旁边的坡上有很多新坟,询问得知这些是为了修筑成昆铁路牺牲的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机器,要在荒凉的西南地区开凿隧道简直难如登天。

是劳动人民冒着矿洞坍塌的危险,用自己的双手,和最普通的开凿工具,一人持钢钎,一人拿着霸王锤,一锤一锤。

从白天锤到黑夜,坚硬的山岩熬不过工人们钢铁般的意志,锤出的孔洞用炸药炸开,再一车一车把碎石运出。

一站一碑祭先烈,成昆铁路的成功建设的背后是几十万士兵和工人的日夜苦战,上千人在此牺牲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有一位牺牲的士兵,叫孙道明,去世时才21岁,大家询问之下得知,是当时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的儿子。

当时首长前往厅长家致歉,厅长却说:“你这是什么话?别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

老厅长经历过长征,深知革命的不易,后来还把自己的外孙女送到铁五师,让她为成昆铁路的建设献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