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梅戏又名“黄梅调”, 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 起源时间不晚于明末, 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的诞生、发展与繁荣, 与湖北黄梅这块神奇的土地息息相关。

关键词: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

作者简介:段友芳 (1967-) , 女, 湖北英山人, 黄冈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8-08-07

黄梅戏是中华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 是我国人民群众十分钟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由于近年来, 一些关于黄梅戏的资料介绍以及相关的文献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掩盖着黄梅戏的起源地, 人们论及黄梅戏时只言安庆, 不提黄梅, 这既不利于对黄梅戏的认识和研究, 也不利于黄梅戏的创新和发展, 对起源地的文化建设、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也没有发挥出促进作用。

一、黄梅戏安徽起源说

关于黄梅戏起源, 有人认为是起自安徽, 与湖北黄梅县无关。民国初年怀宁籍学者程演生在《皖优谱》中说:“今皖上各地乡村中, 以江南亦有之, 有所谓草台小戏者, 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 演来颇穷形尽相, 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观之。但不用以酬神, 官中往往严禁搬演, 他省无此戏也。”[1]

有人认为黄梅戏与江淮之间的黄梅雨有关。谢柏梁在《黄梅季说黄梅戏》一文中提出此观点。原黄梅戏艺术研究所所长郑立松认为此说法倒还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人认为黄梅戏起源因安庆怀宁的黄梅山。吴福润先生在《“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一文中提出:黄梅戏起源地众说纷纭, “绝大部分人认为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黄梅戏’的确与‘黄梅’二字息息相关, 但‘黄梅’不是人们所说的黄梅县, 而是‘黄梅山’” 。“黄梅山座落在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之南, 离安庆市区仅20公里。”[2]

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 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三种传说, 但并没有最后下结论。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 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 统称为‘怀宁调’”。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 常常洪水成灾, 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 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 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 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 因与黄梅季节有关, 故名曰‘黄梅调’。”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3]

二、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湖北省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 大别山尾南缘, 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 为鄂、赣、皖三省交界处, 现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

1.一大批黄梅戏工作者在其研究中确认黄梅戏产生于黄梅

黄梅戏作曲家、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作曲时白林先生在他的《黄梅戏音乐概论》及《黄梅戏唱腔欣赏》中说过:“就以该剧兴起而论, 有认为发生在湖北黄梅县的;也有认为发生在安徽省的安庆地区的;有认为发生在江西的;也有认为发生在鄂赣皖三省交界处的”[4]。“但从艺人师从的记载、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 (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诸方面综合分析, 全面衡量, 还是以发生在湖北省的黄梅县, 成长在安徽省的安庆地区之说比较合理, 时间是在18世纪, 迄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5] (P2) 王兆乾同志在《黄梅戏音乐》、陆洪非同志在《黄梅戏早期史探》中都比较倾向此说。

《安徽戏剧》1959年11月号发表了著名老艺人丁永泉口述, 车明 (王冠亚) 整理的《丁老纵谈黄梅戏》一文中说:“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的, 老黄梅调还是按照湖北音咬字, 曲调跟语言走, 也是湖北乡音。”

著名艺术家余笑予认为:“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 “起源形成于湖北, 发展完善于安徽”。

2.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内容镌刻着产生于黄梅的印迹

黄梅县乃歌舞之乡, 这里素来流行茶歌、鱼歌、牧歌、船歌。黄梅山区盛产茶叶, 每当茶春, 男女茶农一边采摘茶叶, 一边唱着山歌小调。采茶戏就是由这些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孕育出来的。在黄梅民间流传:清明谷雨前后, 正值采茶季节, 农村青年男女集于茶山摘茶, 他们有从远处来的, 有当地的, 茶山上好象过节一样, 到处荡漾着歌声。所唱的小曲统称为“采茶调”或“茶歌”, 内容只是些农村生活的片段。后来, 渐渐地把它串联起来, 演唱一些小故事, 逐渐形成戏曲形式。因而称为“采茶戏”或“采篮戏”。黄梅戏过去就叫采茶戏。[6] (P1)

采茶戏有二百多个传统剧目, 其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鄂赣皖边人民共同的生活以及黄梅县独特的民风民俗。黄梅戏一些传统剧目的故事也多发生在湖北黄冈的黄梅、广济 (今武穴) 、蕲春、浠水等县。在《香珠记》这一剧目中, 流行于黄梅县的“撒帐”习俗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民间撒帐时的舞蹈和撒帐词全部搬进了剧目之中。清乾隆年间, 黄梅县监生带头反对以举人石待价、黎明五为首的贪官污吏, 这一故事后来也被编成《官棚打赌》、《李益卖女》等剧目。

3.现存有关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物证明黄梅 (采茶) 戏起源于黄梅县

目前对黄梅戏的记载, 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是民国9年 (1920年) 版《宿松县志》。该志不仅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 且明确说:好演黄梅戏是黄梅县民俗。该志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 梅俗好演采茶小戏, 亦称黄梅戏, 其实则为诲淫剧品。邑青年弟子, 每逢场作戏时, 亦或有习之者, 然父诏兄勉, 取缔极为严厉。”

清康熙18年, 石乔年在《重修资福寺记》中虽对黄梅地方的唱戏活动表达了憎恶和进行谩骂, 但却说明了黄梅地方之剧戏既早且盛:“借白莲之域 (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 , 以奏淫哇, 如村童之剧戏, 亦示黄叶以止啼, 譬优伶之登场, 强效具脂而断指, 魔风飘荡, 妖雨淋漓, 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7]

清绍兴师爷传抄秘本《示愈集录》中有黄梅县严禁演唱采茶戏的记载:“今本县访闻梅邑城乡村镇, 自新正以来, 演唱采茶者, 迨无虚夜, 灯火酒饭, 靡费实多, 而且诱引良家妇女, 寅夜观看, 游手棍徒, 逐队奔驰, 易致滋奸生事, 风化攸关, 合亟示禁。为此示仰县属城乡村镇各士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 即各务本业, 勿得仍搭台敛费, 演唱采茶, ……”[7]

清光绪二年版《黄梅县志》有正月十五的灯节和八月二十二的神会唱采茶歌的记载。

据湖北日报载:2006年9月, 经湖北省文物局专家考证, 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古民居群里, 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的黄梅戏古戏楼。[8]这一古戏楼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黄梅戏源头的所在。

三、黄梅戏起源时间不晚于明末

黄梅县文教局于1958年12月下旬、1961年10月下旬、1962年5月中旬三次召开黄梅戏老艺人座谈会, 座谈会收集到黄梅戏老艺人对黄梅采茶戏形成的年代, 有三种说法:一是形成于唐代, 二是形成于宋代, 三是形成于明代。

著名的黄梅戏史论研究者、国家二级编剧、黄梅县桂遇秋在《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中介绍:从目前所存有关历史资料上看, 黄梅采茶戏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在黄梅县有一个唱采茶戏酬祀宋飞仙的习俗, 这个习俗在黄梅一直沿袭到1948年。此传说从明末崇祯年间起, 就有文字记载。清光绪八年 (1882年) 版《黄州府志》刊明代崇祯年间进士、黄梅县知县、江西乐安人曾维伦关于黄梅《风教论》中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载。清顺治十七年 (1654年) 版《黄梅县志》载:“八月扮香戏, 祀福神于村贩, 竟成恶俗, 祈禳必共建醮会, 又不时扮戏, 俗云戏愿。”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 版《黄梅县志》又记:“八月二十二日, 宋昭德侯神会亦然, 至西乡村, 俗建坛、设额、诵经、演剧, 更为动众, 俗云报功, 靡然繁费矣。”光绪二年 (1876年) 版《黄梅县志》也记载唱戏酬宋飞仙和宋昭德侯事。[9]

桂遇秋还认为:“黄梅县较早的唯一的地方剧种, 即是黄梅采茶戏。曾维伦所述的‘乡戏’, 顺治版县志上的‘香戏’, 乾隆版县志上的‘演剧’, 我认为就是黄梅采茶戏, 他酬的‘神’, 都是宋飞仙和宋昭德侯, 而且已成‘恶俗’ (说明已成规模、影响较广较深) , 这些充分说明万历后期, 采茶戏已经萌芽, 至明末则初步形成了。”[9]

戏曲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黄梅戏也不例外。从桂遇秋先生收集的论据看, 我认为黄梅戏起源时间不晚于明末, 至于说产生于唐代、宋代因无具体的文献、实物佐证, 因而暂不能采信其说, 用不晚于明代概述它。

四、安徽黄梅戏源自于湖北黄梅

安徽的黄梅戏是怎样从黄梅县传过去呢?从地理位置看,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 大别山尾南缘, 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 为鄂、赣、皖三省交界处, 和安徽省的宿松县紧紧毗连, 两个县城相距只有四十华里。黄梅县的人民和安徽望江、宿松、安庆一带的人民在经济生活上关系就很密切了。在人民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上, 黄梅县和安庆一带也是很相近的, 虽然在行政划分上一直是两个区域, 但是实际生活上联系十分紧密, 人民之间势必存在交流, 黄梅县的民歌、小调、说唱以及戏曲自然也就能逐渐地流传到安徽去, 这是黄梅戏传播到安徽的原因之一。

黄梅戏传播到安徽的另外一个原因, 是由于天灾人祸而引起的流徙。黄梅县虽然地大人多, 物产丰富, 但是自然的灾害却是不断的。黄梅县在清朝中期连年的灾荒,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只得扶老携幼到外逃荒。如“黄梅县志艺文志”记载:“黄梅背山面湖, 民田尽数泽中, 江汉直注, 彭蠡旁射, 水患岁有。永乐中, 筑堤障之, 江行屋上, 民处泊中, 以堤为命。”从黄梅戏《逃水荒》一剧的唱词中, 也可以看到黄梅水灾的情形:“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 甲辰年遭旱荒年有三载, 树无枝草无芽, 龙井也干, 又谁知黄梅县灾难未满, 发下洪水五月十三。打破了盆形口四十八畈, 有湖田和洲地被水来淹, 高的地被沙压具已不见, 低的田被水打波浪滔天。家新业旧被水淌, 桌椅板凳犹如撑船, 猪牛六畜俱已淹死, 枯柩淌掉好不可怜。老者们行不动水里淹死, 少者们一个个逃奔外边, 那猫儿爬上树每天到晚, 只叫得家主人好不心寒, 那大麦陡涨价每石十串, 盐八十, 米涨倍半, 苍天爷磨得人好不艰难。” 在逃荒路上, 灾民中有的就以家乡的演唱形式到处演唱, 化些谷物 (所以, 人们也把它称为“化谷调”) , 这样, 演唱便逐渐形成一些人临时性的谋生手段了, 这些演唱形式, 有的是民间小调, 有的便是原始形式的采茶戏, 他们也就从黄梅一带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到安徽的安庆一带。这是黄梅戏传播的第二个原因。[10] (P5)

据湖北《乡土戏剧》刊载, 1958年毛泽东在武汉观看黄梅戏时, 与当时在湖北省委任秘书长的黄梅人梅白同志有一段对话, 他问梅, “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乡下, 在长江、龙感湖之间, 每年水灾, 爱唱也会唱的水乡人家, 就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毛泽东长叹一声, “是这样!黄梅戏的‘娘家’是湖北黄梅”。

参考文献

[1] 王长安.黄梅戏研究纲略[J].黄梅戏艺术, 2002, (1) .

[2] 吴福润.“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J].黄梅戏艺术, 2007, (1) .

[3] 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5.

[4] 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5]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6]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57.

[7] 桂靖雷.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历史文献资料辑录[J].湖北文史资料, 1996, (2) .

[8] 新华社.湖北黄梅发现乾隆年间黄梅戏戏楼.http://www.artchinanet.com/news/2006-9-26/2006926135252.html (2006.9.26)

[9] 桂遇秋.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J].湖北文史资料, 1996, (2) .

[10]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57.

段友芳.黄梅戏起源综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05):10-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友芳,女,汉族,湖北英山人,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教学名师。先后担任黄冈师范学院原艺术学院副院长、音乐学院院长,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任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院长。

黄冈市政协常委,黄冈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黄冈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流专业“音乐学”专业负责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黄梅戏)负责人,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戏剧与影视学”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