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说起陕西榆林,就不得不提到长城,因为这里曾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交融之地,既是军事重镇又是交往枢纽,多民族在此交融,而长城就是民族交融的见证。日前,记者跟随由中国旅游报社、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2024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交流活动媒体团一行走进“九边重镇”之一榆林,实地探访这座边塞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榆林古城镇北台壮观景象 记者 李志刚 摄

农耕与游牧碰撞交融

5月底,媒体团一行乘火车前往榆林,“北京—燕山—阴山—黄河—毛乌素—陕北”,一路走来,沿途自然风光迥异,依稀可以感受到曾经农耕文明区和游牧文明区的鲜明区别。

阴山南侧的平坦大地,有黄河在此经过,水草肥美,曾经是游牧民族的重要栖息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从阴山南侧一直往南,跨过黄河“几”字弯,就到了陕北,这里是黄土高原的北缘、关中平原的北部门户。

陕北有无定河、延河、洛河、榆溪河等河流,既适宜农耕也适宜放牧。历史上,游牧民族逐水草南迁,在这里与农耕民族相遇。双方时而争战、时而和平,经过时间积淀,多民族在此走向融合。

时至今日,在榆林,依然可以看到民族融合的痕迹。例如,榆林人喜欢吃炖羊肉、羊杂碎等,保留了一些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匈奴的“呼衍”转化为“呼”姓,鲜卑族的“拓跋”转化为“拓”姓,流传至今;榆林婚丧嫁娶习俗中也保留着不少游牧民族的习俗;榆林方言中的“赫里倒阵”“赫连城家”,也与匈奴王赫连勃勃及其在榆林建造的统万城直接相关。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兼长城组协调人韩子勇说,长城所承载的历史印证了“多元一体”。可以说,榆林的民族融合历史便是“多元一体”的一个生动体现。

“墙”与“门”相得益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榆林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地方,而长城在其中发挥了“调控”作用,双方对立时,长城发挥“墙”的作用,让双方相安无事;双方关系融洽时,长城发挥“门”的作用,让双方交流互动。

长城既是“墙”也是“门”,这种双重功能在榆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镇北台、款贡城以及易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镇北台位于榆林古城中轴线北端,是榆林古城“北台南塔”格局的北端地标。它四层叠起,总高30余米,登上高台可以俯瞰长城内外,向北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塞北大地——被绿色覆盖的毛乌素;向南可以看到沿着榆溪河而建、街巷纵横交错的榆林城。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年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数百年来,镇北台与其所依托的长城一起承担着800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着“化干戈为玉帛”的使命,为民族交往提供了平台。

款贡城,俗称“官市”,是明朝“隆庆议和”的产物,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者;易马城,俗称“买卖城”,是明朝嘉靖初年与蒙古鞑靼议和后在长城线上设立的11处互市场所之一。

“榆林市长城资源丰富,占陕西省长城资源总量的约81%,类型包括墙体、单体建筑、关堡及相关遗存。”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长城保护利用科副科长窦新宇说,根据此前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长城有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总长约1500公里。

古城与长城相伴相守

榆林是拱卫关中的战略要地,自先秦起,榆林就开始修长城、建关隘,聚集戍边军民;游牧民族也曾多次由这里南下关中,匈奴王赫连勃勃曾在榆林建立政权、建造统万城。尽管战争时有发生,但是民族融合持续不断。在长城脚下,一座充满边塞风情的榆林城逐步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随着王朝疆域的拓展,秦直道和长城的修筑,陕北地区驻军数量增加,大量居民迁入,榆林地区迎来一段较长的发展期。”窦新宇说,到明朝时,长城的修筑直接促进了榆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展,以“三十六营堡”为核心的长城防御体系建立,也使得榆林地区城镇体系开始走向成熟。

榆林古城的建筑布局可以概括为“南塔北台、六楼骑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布着凌霄塔、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和镇北台。历史上曾有大量官员、文人墨客到此处理军政要务、欣赏边塞风情,在红石峡留下了“大漠金汤”“雄镇三秦”“威震九边”等大量珍贵石刻。如今,榆林古城、红石峡均为知名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大批市民游客前来休闲游玩,体验边塞风情。

长城不仅见证和促进了榆林城的成长壮大,也见证了“人定胜天”的奇迹。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其前身是“长城姑娘治沙连”,最初由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而成,与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沙海绿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如今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向市民游客生动讲述“长城姑娘治沙连”故事。

保护与传承功在千秋

长城是榆林的文脉所在,是榆林发展的守护者、见证者。近年来,榆林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榆林段建设。

近年来,榆林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城保护行动方案》等文件,长城所在县市区也制定了长城保护管理办法。2019年,在机构改革中,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增设长城保护利用科,组建了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

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主任姬翔月介绍,榆林市建立长城保护长效工作机制,长城沿线县市区每个月至少巡查1次、每个乡镇设立1个长城工作站、每10公里至少聘请1名长城保护员。榆林还设立长城保护工作站,全市存有长城遗址的乡镇等建立了68个长城保护工作站。2022年,榆林建成了长城巡查与监管平台。

“榆林还将建设长城资源监控系统平台。”窦新宇说,目前平台方案已初步设计完成,计划与铁塔公司合作,利用长城沿线现有铁塔资源设置113个点位,挂载摄像头进行监控。

据了解,目前,榆林市镇靖堡至龙洲堡段长城保护修缮项目、镇北台长城文旅融合区、榆林市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工程)、龙洲堡至镇靖堡明长城风景道和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等5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长城守护了榆林两千多年,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把长城保护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窦新宇说。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