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来源于伟大实践。面对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民本观、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世界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人民性等在立场上是一致的,在目标上是相通的,在价值观上是共融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马克思主义也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现出更多价值性、真理性光芒。

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统筹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并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并重”作为根本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增加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住民族精神的根脉,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延续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牢牢坚守“保护第一”原则,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高品质文化供给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机连接的重要纽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与科技、艺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努力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在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传承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兴衰与变革仍保持着连续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强调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守护好中华文脉,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考古、文明探源等研究,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赓续中华文脉的战略高度,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中华经典诵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振兴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使中华文脉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与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起源、发展、创新进程中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既坚持“引进来”,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凸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化认同感,又坚持“走出去”,对外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书写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党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更高水平国际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文化自信和胸襟气魄。

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文化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文化建设规律的宝贵经验,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文化源泉。

第一,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效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善于把握涉及文化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做好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文章,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让党的旗帜始终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

第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矢志不移的根本立场。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植根于人民,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文化创造的鲜活素材,让文艺的百花永远为人民绽放。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人民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构建人民广泛参与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评价机制。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始终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文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扎实做好理论武装这篇大文章。坚持以文化人,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文明创建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切实增强文明培育引领效果。坚持以文育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创新高校思政课内容和方式,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四,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系统科学保护好古城、遗址、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建筑等文物和文化遗产,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保护传承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充分运用各类现代科技手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第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征程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坚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六,始终坚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突破口,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活动,着力提高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文化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天悦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