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杜甫与大邑的情缘

杨庆珍

今天翻开杜诗,我们看到一个温润富庶的大邑:平原上阡陌纵横,河流蜿蜒;山野丘陵草木葱茏,绿意漫漶,风吹来吹去,把生命的赞歌唱入云霄。松涛吟唱不息,其中4棵大邑松树至今扎根于杜诗;大邑烧瓷白胜霜雪,里面盛装着杜甫千年的乡愁。他遥望过的西岭千秋雪,至今闪耀着圣洁光芒,亘古如斯,千年仿佛一瞬。

四棵松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47岁,为避安史之乱,他携家带口开始了后半生的漂泊。他一路向西,几经辗转,经剑门关、鹿头山,于岁末寒冬抵达成都。

杜甫决定在锦城卜居。次年春天,落在茶花和红梅上的春雪尚未融化,斑斓如蜀锦上的花纹,他在浣花溪畔物色到一块荒地,喜滋滋地开始筹划建房。尽管是几间茅屋,对于囊中羞涩的杜甫来说,并非易事。好在,作为当时颇有声望的诗人,杜甫得到不少帮助。蜀地朋友纷纷施以援手,两三个月后,暮春天气,草堂顺利落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将路熟俯青郊”(《堂成》)。搬进新居的那天,“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欢笑与喧腾,让寒素的草屋荡起暖洋洋的熏风。就这样,杜先生的草堂生活开始了。

好的住处必定绿树环绕,首选是四季常青的松竹,以及蜀地特有的桤树,生长快,可以迅速成林,枝丫砍下还可以当柴烧,最好再栽些果树,春赏桃李烂漫,夏有绿李、黄梅、枇杷,可供合家饱啖。树从哪里来?他以诗代信,向各处朋友觅求树苗。

他请求萧实,春天务必把桃树苗送到浣花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他向担任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他向何邕讨要桤树苗,“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比时间更长久的,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有些人去世了,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文学作品里。比如以上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捐献者们,比如韦班。如果没有杜甫的诗,相信当年的大邑县尉韦班早已湮没在了历史深处。韦班是何许人也?史书上已经查不到雪泥鸿爪,我们只约略知道,上元元年(760)他在大邑担任县尉,三年后(763)转任梓州涪江尉,因事回京,那年春天杜甫正好在梓州,还为他写过一首《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可见二人交情不浅。

话说那一天,身在大邑的韦班接到一封手书,展卷一看,原来是自己深心仰慕的子美先生写来的。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这是一首颇为含蓄的七绝,有点像谜语,猜一猜,杜先生要的是什么?正是松树。清康熙时的翰林院编修仇兆鳌在编著《杜诗详注》说:“不露一‘松’字,却句句切‘松’。较之他章,独有蕴藉。”千年之后,杜甫这首诗还经常出现在中学语文考题中,因为写得实在巧妙。

韦班收拢信纸,会心大笑。子美先生要栽植松树,断不可只送小树,再说川西大邑最不缺的就是树,忠实粉丝韦班亲自挑选枝干挺拔、有一定树龄的4棵松树,命人急急送去。

杜先生对这4棵松树很是上心,照顾有加。广德元年(763),杜甫一家离开成都,寄居在奉节。次年春,又举家返回浣花溪畔,他在《草堂》一诗中,特别写到他牵挂的松树:“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再后来,他还专门写下《四松》长诗:“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看来,4棵松树已然成活,枝叶稠密,亭亭如盖,向子美先生吐露着悠远清香。

那些树,不仅是树,也是友情啊。

杜先生的4棵松,到底是哪种松呢?

当年韦班送到杜甫草堂的,很有可能是4棵罗汉松,川西人认为罗汉松是风水树,植株挺秀,结出的罗汉果被称为“风湿果”,正好治杜先生三十多岁即患上的风湿症。大邑林木繁茂,全县至今有千年古树1378棵之多,除了桢楠、银杏、古红豆杉等,松柏更是极为常见的乔木,就拿凤凰山大鹏村的一棵古罗汉松来说,已经年逾1800岁,依然健在,蓊郁如巨鹏。

大邑白瓷

安家落户,盘碗杯碟自不可少,杜先生拍拍脑门,差点忘了!他想来想去,前次在大邑游玩,亲见当地瓷器白如霜雪,品质一流,于是,杜先生蘸了墨汁,在宣纸上写下一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杜诗解》评此诗:瓷碗至轻至微,却用三四层笔法,曲曲染就名士玩物性情来……先赞其质,后誉其声,方羡其色,觉在韦家案头,耀眼夺目,可望而不可即一段光景……方显第四句“急送茅斋”之乐也。“可怜”二字,如渴鹿望尘,忽得注泉、美草,一时身心泰然。皆文人常态,不失童心妙处。寄语世人勿见嗤也。

时间回到唐朝,勤劳的大邑人建起瓷窑,就地取材,选用当地富含黏性的泥土,利用先进工艺烧制出优质白瓷。时至今日,大邑这种黏土仍大量分布,乡亲们统称之为白鳝泥,呈白色软泥状,颗粒细腻,状似面粉,富含硅、锌、镁、铝等矿物质,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为制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干脆就把这大邑白瓷等同于“蜀窑”来著录:“蜀窑,唐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

当年县尉韦班赠予杜甫的大邑烧瓷,品质之优,远近闻名。杜甫仅仅用28个字,将大邑白瓷之美演绎得百转千回,淋漓尽致。据诗中描述,有三大特点:一是胎薄质坚,“轻且坚”,就是说比重轻,轻盈轻巧,但硬度极强,瓷质坚致;二是声音清美,“扣如哀玉”,“扣”与“叩”相通( 唐人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诗云:“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哀玉”即受伤的美玉,意思是说将瓷片彼此敲击,其声清越寒凉,如玉一般泠然有音;三是瓷色雪白,“君家白碗胜霜雪”,几乎与现代白瓷无甚区别,釉面纯洁,不见杂质,釉色纯白犹如堆脂,色泽温润光洁。

作为官宦世家子弟,杜甫的审美眼光自然不俗,为何心心念念大邑白瓷呢?盖因当时这种名贵瓷器,在成都还很不容易见到,所以杜甫赞赏不已。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的《景德镇陶录》(卷七)为后人揭开谜底,“蜀窑”一节中记载:“唐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白瓷),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

幸运的是,今天通过考古发现,我们有幸目睹大邑瓷的风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邑县城附近发掘的隋唐窑址比比皆是。大邑古瓷窑已在晋原镇发现多处。1983年1月,大邑县城大南街发现不少瓷器和瓷片,并拾到一个非常精致的荷口碟。经专家考证为唐宋时期的瓷器遗存,以及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瓷器及精美的白瓷残片。这种白瓷残片瓷胎细白坚硬,其薄如纸,釉色莹润,旋削极工,酷似杜甫的描绘。

1992年,县文管所在东壕沟北段、大邑县运输公司修建工地发现隋唐窑址两处,当即配合市考古队将其发掘。出土若干白瓷碗、白瓷盏、白瓷釉下绿瓷平口盂,以及青瓷碗、青瓷高足杯、青瓷注子等完整或残损的瓷器、瓷片。窑址的工作面、火膛、窑室、烟道均完好。窑壁烧结较厚,呈青灰色,说明这两座窑址使用时间较长。不久,又在县城西门外粮食局面粉厂发现隋唐窑址一处。除出土若干青瓷白瓷的完整瓷器外,还出土十多件柱形支烧窑具。发掘的这3座窑址,虽然没有杜甫笔下那样精美的白瓷,但足以说明,隋唐时期大邑确实烧制过瓷器。

白瓷装点了杜甫的草堂时光。老农送来满满一竹筐的红樱桃,“万颗匀圆讶许同”(《野人送朱樱》),水灵红艳的樱桃,自然要盛放在白瓷盘里,于视觉上便是一行绝句。老妻摘来园蔬,熬好菜粥,盛在白瓷碗里,一团青碧漾溢。吹一口,滚热的粥落进肚里,让人觉得身心俱暖。秋天午后的阳光铺洒下来,杜先生汲来井泉,拿出珍藏的一饼月团,细细碾磨,用白瓷茶碗冲瀹。茶好、水好、器好,杜先生心情大好,于是唤来小儿,在桤木树荫下教他读一卷楚辞。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 秋日·其二 》

浮生如梦,日子如此宁静安适。茶汤里映不出白云苍狗,但斜斜看去,可以看见雪山的倒影,以及雪山下川西乡村的无尽旖旎。

西岭千秋雪

那时的天很蓝,云很白。雨过天晴,杜先生站在草堂,往西北方向望去,积雪的山峰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好像一匹白马站在深蓝色的宣纸上。那就是成都最高峰西岭雪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成都平原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七绝,如今是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优美简洁,基调相当欢快。诗中的杜甫不再流离失所,他耳听黄鹂鸣叫,目送白鹭飞翔,遥望西岭千秋雪,终于过上悠闲惬意的日子。啊,真希望时光停驻,永不再走。

我总是在想,当年先生在一次次对雪山的仰望中,他心里会涌起怎样的波澜。雪山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思想的高度,好比时下人们所说的仰望星空,实则是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博学如他,早已将《庄子·知北游》背诵烂熟,“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雪乃世间至纯之物,澡雪意味着清净心志,修养品格。比杜先生早几十年的王勃,在惊世名篇《滕王阁序》里写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绝非心灵鸡汤,而是泱泱大唐的文人气象,是读书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当年慷慨的县尉韦班,除了给偶像赠送松树和白瓷,肯定会捎带一些大邑土特产,譬如土酒、腊肉、鸡鸭、江鱼,以及杜先生最喜欢的新鲜韭菜、春笋、莴苣之类。杜甫在成都的诗作,很有一部分与美食相关,一个活色生香的锦官城,一个生活派的杜甫,从诗行里向我们走来: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饭罢戏作》

此外,“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读此类诗,感觉杜甫就是一个资深吃货,他的美食基因或许来自家族影响,爷爷杜审言是大唐进士,唐代近体诗的开创者,其官职居然为膳部员外郎,就是御膳房二把手。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来可见当年帝国人才的富余,二来也可以看出饮食之事在大唐帝国中的地位。

一个地方的风景,在于它的生活。蜀地之美在杜甫的心尖上颤动,那里繁花盛开,五谷丰登,诗酒芬芳。在他横亘一生的颠沛流离里,蜀地为他提供了难得的宁静与休养之所,雪山曾经照耀他的茅屋,也点燃他的广厦之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在大风中摇摇欲坠,他却心系苍生,这便是诗圣的格局所在,穷困却绝不潦倒,他的理想远超现实,在大唐的天空中,他才是真正的王。

如今,来往于东吴的万里船已经不再,但西岭的千秋雪依然闪耀。雪水汇成溪流和江河,像血脉纵横贯通于川西的土地。雪水酿造出的王泗白酒、䢺江青梅酒,滋养出的金蜜李、葡萄、蓝莓,以及榨菜、豆腐乳等小菜,纷纷上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岭镇杜甫塑像(大邑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杜先生若是重访大邑,该会有怎样的惊喜,怎样诗情飞翔呀。

蜀地温润,草堂里的花木容易扎根,很快便郁郁葱葱,或繁花满枝,或满树果实,或朝着参天乔木的路上径直而去。但是,人呢?虽然告别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杜先生骨子里流淌的是对国家的无尽忧思。蜀地再美,他终究还是要走的。永泰元年(765),在成都停留数年之后,杜甫选择了离开,离开成都,离开蜀地的朋友们,离开辛苦建造而成的草堂。他亲手栽下松树,原本“欲存老盖千年意”,终归还是梦幻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东忠太(1867~1954)120年前创作的中国建筑手绘笔记——《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里的杜甫草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回首蜀山苍茫,在草堂,他曾写下240多首诗歌。人走堂空,草屋失去照料,日渐破败。再后来,风云际会,草堂被重建,亭台楼阁,花木扶疏。每年正月初七,“草堂人日我归来”,红梅、白梅、绿萼梅开得葳蕤,幽兰阵阵吐香,仿佛在早春的书签上写着横平竖直的楷书。人们洒泪祭拜他,大声吟诵他的诗歌,殷殷地呼唤他,待得先生归来,正与春天撞个满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6月4日第8版

文/图:杨庆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