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来到二十世纪,艺术家各自以不同方法回应及突破传统。百年回首,这些大师们合力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的新风貌。乘着今季北京保利春拍即使揭幕,众多精彩拍品正好向我们展示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各个重要章节。

傅抱石以诗入画,家属旧藏、经典名迹《江山如此多娇》初现拍场,震撼收藏界。张大千摒弃传统皴法,以泼墨泼彩留下巴西八德园的绝美景色。同场还有来自杭州国立艺术院的传奇师徒 - 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兼容中西且别树一格的佳构,全是各家最具个人画风特色的代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28

傅抱石(1904-1965)江山如此多娇

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59年
尺幅:36.5 x 56.5 cm
印文:傅抱石
已知重要展览、著录、出版多达60次
估价:RMB 26,500,000 - 30,000,000

傅抱石是当今书画市场的中坚,深受藏家推崇。而引领这股热潮的,当为北京保利拍卖。过往几季都带来傅抱石最具代表性的仕女、屈原、二湘、山水等大作,而且尤其讲究作品的来源及著录,每一件都是藏家、学者们耳熟能详的重量级名迹。

今季的领衔作亦不例外,堪称傅抱石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已知重要展览、著录、出版多达60次,代表性无可置疑。

时间回到1959年,傅抱石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重大任务:和岭南画家关山月合作,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以贺国庆十周年。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650 x 900cm,1959年9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650 x 900cm,1959年9月,
1959年9月 ,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9月 ,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江山如此多娇》

据傅抱石亲述,他先创作出初稿,再与关山月商量。二人各尽所长,在分工合作中既保持了各自风格,又体现出统一和谐的格调。最终在1959年9 月29日晚,《江山如此多娇》正式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不但成为了各种重大国事活动的背景,亦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磅礡的一笔。

如此名作,当然非一蹴而就。今季亮相北京保利拍卖的《江山如此多娇》,正是傅抱石当年的创作稿。就画风而言,此作应是傅抱石独立完成的,而后续与关山月合作的定稿,不论是构图、色彩、意境都遵循了此作的基调。故此,此作虽然是「创作稿」,但实际已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且更具傅抱石豪迈灵动的个人风格。

「诗意图」是傅抱石一生最喜爱的艺术题材。他文史学识深厚,作品独具文人气质,且能够准确地捕捉诗意,化为腕底丹青。《江山如此多娇》采用俯瞰视角,结构严谨庄重,并融汇了《沁园春·雪》中对北国、长城、长江黄河、高原等景观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山如此多娇》局部
已知重要展览、著录、出版多达60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知重要展览、著录、出版多达60次

近景是江南的青绿山川,高山苍松;中景的山峦和江河在皴擦间与远景雪山衔接;雪山皑皑,涌如浪花,形成浩渺苍茫之感。右上一轮红日照耀锦绣山河,整幅画作气势恢弘、波澜壮阔,豪放之中见精微,令人观画后不禁感叹:江山如此多娇。

此作乃是傅抱石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一直为画家本人妥善珍藏,后辗转被寄存于南京博物院。至1979年,傅抱石夫人罗时慧化私为公,慷慨捐赠365件作品予南京博物院。此幅《江山如此多娇》则和其他五十余件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作品归还傅家,为傅氏家族珍藏。

往后的四十余年间,此作数度参加傅抱石作品重要展览,并多次出版。这件著录累累的名迹如今初现市场,势必引起哄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29

傅抱石(1904-1965)《雪山行旅》

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44年
尺幅:105 x 30 cm
题识:甲申秋分前一日重庆西郊,新喻傅抱石。
印文:傅、往往醉后
萧平题签:傅抱石雪山行旅图轴,萧平签。印文:萧平、戈父
展览:「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收藏大展」,北京保利博物馆,2008年10月30日 - 11月11日

出版:

1、《苏富比图录》第15页,香港,1987年11月

2、《傅抱石全集》(第一集),第310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3、《涤砚草堂藏画》第148-149页,爱莲居艺术出版社,2008年2月

4、《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 - 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第60-6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5、《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 – 「近现代绘画:傅抱石」》第133页,三希堂线装书局出版,2013年8月

6、《傅抱石资讯资料6》第11页,南京博物院,2013年

7、《金刚坡下 - 傅抱石》第61页,江苏凤凰出版社,2019年6月

著录:

1、《傅抱石年谱》第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2、《傅抱石年谱增订本》第132页,叶宗镐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12月

说明:邓仕勋旧藏
估价:RMB 8,000,000 - 10,000,000

40年代,傅抱石因抗战而寄身重庆金刚坡,过着贫困而宁静的日子。蜀地重峦叠嶂、远离战火,傅抱石在此地灵感不绝,更创造出独特的绘画技法 - 「抱石皴」。后人称此为「金刚坡时期」,傅抱石很多代表作都在此时诞生。

此幅《雪山行旅》作于1944年,正值傅抱石的创作巅峰「金刚坡时期」。这张雪景创作于皮纸之上,这是由于抗战时期物资匮乏,他便就地取材,使用了四川当地的皮纸。由于皮纸表面质地厚薄不均匀,使画面最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斑驳之感。

「雪山行旅」是羁旅情怀和冰雪意境的结合,历代名家都所描绘,成为了中国山水画重要艺术母题。此作采用了傅抱石典型的构图方法,树枝在大画面中分隔出小空间,人物则安排其中,点画精微。傅抱石利用枯和干的用笔来表现画面的「苍」;在烘染的时候,他又会大量的用水,来寻求画面的「润」,最终达致苍润结合的境界。

《雪山行旅》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山行旅》局部

画面右下角可见一方「往往醉后」朱文印。这位爱酒的大师刻了「好酒使气」、「往往醉后」等闲章,钤于得意之作上,自己解释为:「往往醉后见天真」。微醺之际,他豪放不羁的性情得以完全释放,尽见于笔墨。

值得一提的是,此幅《雪山行旅》曾为美国纽约的著名藏家邓仕勋旧藏。邓氏与傅家关系非常亲密,因而收藏了许多傅抱石的精品。此作的题签更是由艺术史家、傅抱石研究专家萧平所题,品质及来源皆有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22

张大千(1899-1983)《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设色金笺\纸本

创作时间:1968年
尺幅:62 x 128 cm x2
题识:
佛千诗家哂正。戊申秋日,弟爰五亭湖上寄呈。
佛千老兄以风蝶令寿予七十生日,称予破墨山水前无古人,何谬赏过情也。小诗奉答并媵以画,即乞两正。戊申重九,大千弟爰。
印文: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直造古人不到处、可以横绝峨眉巅
展览:

1、「第二届海外回流精品汇报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9月2日-7日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3、「江山万里— 张大千艺术展」,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馆,2014年1月

出版:

1、《张大千精品集》(下卷),第42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2、《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22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3、《江山万里— 张大千艺术展》,第76页,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3月

4、《千古传奇— 张大千艺术展》,第56页,山东省美术馆、长流美术馆,2014年

著录:

1、《畅流》第四十九卷第四期,第17页,「翰墨因缘.张佛千文」,1974 年

2、《环毕盦琐谈》第495页,皇冠出版社,1979年

估价:RMB 15,000,000 - 18,000,000

与傅抱石的「金刚坡」一样,张大千也有自己的创作巅峰时期。六十年代末,张大千于八德园潜心泼墨泼彩,摒弃了传统皴法,把心血倾注于流光溢彩的山水幻境中,留下最精彩、最为人称颂的作品。此幅《五亭山色图》正属此时的成熟之作。

《五亭山色图》的创作背景,可谓是一段诗画因缘佳话。

故事得由近代词人张佛千说起。张佛千才思敏捷,尤善填词作联,因而有「台湾联圣」之誉。有一次,友人乐恕人自东京到台湾,提出要代张佛千向大千求画,并提议:「大千先生今年七十,你能作词送他,他自会作画送你。」在乐恕人的鼓励下,张佛千作了四首《风蝶令》,并请书法大家台静农作隶书,用航空挂号寄去巴西。

《五亭山色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亭山色图》局部
《五亭山色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亭山色图》局部
张大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大千

几个月后,高岭梅告诉张佛千,原来大千一直在构想,要画一张好画来回馈美词善意。不久后这件《五亭山色图》就从巴西飞来,还多了一幅书法,是用白宣纸写成的赠张佛千七绝两首。

《五亭山色图》取景之处,正是大千在巴西八德园重所修筑的「五亭湖」。此画绘于特制的日本金笺上,由于材质光滑,墨水难以着色,要用泼墨泼彩法作画无疑更加困难。墨与颜料一方面要层层叠加,另一方面要控制晕散,每上一层都要经过长时间等待和耐心调整,方有浓淡得宜、层次丰富的效果。故此,如非重要作品,大千绝不轻用金笺作画。

此作取抽象手法,略施传统笔墨点景,先以淡墨泼洒远山,然后用笔勾勒山体及屋舍、树木,近处以浓墨作底,墨色随意倾流,复用笔稍作牵引,画景随之而生。待墨色固定后再泼洒上石青、石绿、以及大千泼彩中稀见的朱砂。因矿物颜料厚重,形成晶莹块面,亮如宝石,光彩灿然,与金笺相衬,更显堂煌瑰丽,气象万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39

林风眠(1900-1991)《风林》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幅:64 x 65 cm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暝印
出版:《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林风眠》第64页,台湾雄狮图书公司,1979年
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

林风眠是第一批中国留法艺术家,深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尝试以东方墨彩来表现西方现代主义形式。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亦即今日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这是一所在西湖边的菁英学院,由林风眠担任校长。他亦兼教西画,日后大名鼎鼎的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都是其门生。

他几乎没有画过传统山水,反而是大胆结合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他更引入西画理论中的明暗对比,通过对色彩表现的探索,摆脱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局限。他所画的风景,不是对景写生,而是根据记忆和感受,重新组合景物素材,这就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是一种诗化的风景。

此幅《风林》用色彩代替了传统的水墨,但作品仍旧保持着水墨表现的透明性。从技法上来看,画中远景用的是国画技法,以色彩与宣纸的渗透、晕染,营造山间流岚的氛围;近景可见笔触与厚度的重色,则是西洋绘画的元素。黛色远山绵延起伏,充满形式节奏美感,成片的松针以墨色写出,在清寂孤冷中蕴含着勃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36

李可染(1907-1989)《漓江胜景》

立轴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72年
尺幅:70 x 45 cm
题识: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今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境也。一九七二年可染作于北京。
印文:可染、河山如画
展览:「可染墨韵 - 之《千岩竞秀》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4月

出版:

1、《KWEILIN- china's most scenic spot》第82页,Wing Tai Choung Printing Co.Ltd.,1976年

2、《美术欣赏文集(一)》图版,大光出版社,1978年

3、《可染墨韵—之〈千岩竞秀〉精品》,图20,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4月

估价:RMB 4,000,000 - 5,000,000

1929年,李可染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成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专攻素描和油画。他同时又自习国画,最终成为新国画的先锋,重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山水中融合中西技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认为,山水画创作是「为祖国河山立传」,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写生,创作出许多摄人心魄的山水作品。「漓江山水」在李可染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五次赴桂林,一生留下了大量有关桂林漓江的作品。

李可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可染
《漓江胜景》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漓江胜景》局部

此幅《漓江胜景》绘于1972年,为「李家山水」炉火纯青之时,亦是其漓江系列的典型作品。据画上李可染自题,他坦言: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他形容自己采用的是「传统以大观小法」,即以鸟瞰取景,并消减远近透视大小差异,使境界得以扩展。

李可染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自家特色,非常巧妙地把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结合起来。画中山脉序列、起伏动盈,山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足见画家用墨的功力。李可染把「积墨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墨胜彩。

李可染还从西方油画中获得灵感,把光影融入笔墨中。他用花青来表现山体受光的部分,背光处则用大量浓墨,形成强烈明暗对比。《漓江胜景》里山石的表现手法,即是李可染签名式的作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45

吴冠中(1919-2010)《玉龙山》

镜心 设色纸本

尺幅:102.5 x 103.5 cm
题识:喜见旧作玉龙山。一九九〇吴冠中。
印文:吴冠中印
展览:

1、「风筝不断线— 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纪念吴冠中先生逝世一周年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出版:

1、《中国画》第86页,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2、《风筝不断线 - 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第152-15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估价:RMB 15,000,000 - 18,000,000

在江南水乡以外,吴冠中对云南玉龙雪山亦情有独钟。

早于求学时期,吴冠中便对这座中国最南的雪山心生向往,后来他虽游走多地,却始终未有机会亲睹玉龙山。一直到1978年才终于成行,这位画家来到他惦记半生的雪山。

在玉龙山,吴冠中住的是简陋窝棚,吃的是馒头和辣酱。苦苦等候,玉龙山却总是躲在云雾里。吴冠中立定心志,扬言「你不露面,我不走」,天天冒雨写生。终于在一个夜里,忽然月明天蓝,雪山现身。吴冠中当时连桌子都来不及搬,就地展开笔墨写生。然而只半个多小时,雪山又再隐于云中了。

吴冠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冠中
《玉龙山》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龙山》局部

此幅《玉龙山》应就是当年吴冠中去丽江写生时所画,当时未署款。后来画家1990年见到此作,便补上题款:喜见旧作玉龙山。一九九〇吴冠中。

此作用的是水墨材料,画面却仍然呈现出如油画的特质。吴冠中早年就读于杭州艺专,师承林风眠,也曾跟潘天寿学习中国画。后来他赴法深造,与朱德群和赵无极并誉为「留法三剑客」。回国之后,吴冠中多以风景为创作主题,致力将西方油画与东方水墨画融会贯通,合二为一。用他的话说,就是水墨和油画从此「水陆兼程」,此幅《玉龙山》即为经典一例。

吴冠中与玉龙山虽只有一面之缘,但雪山印象,深刻不灭,事隔多年仍屡屡执笔绘之,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44

吴冠中(1919-2010)《雪山晨曦》

镜心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88年
尺幅:68 x 136.5 cm
题识:云与雪,遮不住心头色。一九八八年,吴冠中。
印文:冠中写生、荼
出版:《吴冠中全集第6卷》第21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估价:RMB 6,000,000 - 7,000,000

同场亮相的还有另一幅雪山图,《雪山晨曦》创作于1988年,来自吴冠中水墨创作的高峰期,描绘了安徽黄山之景色。此作更被收录于《吴冠中全集》,足见其代表性。

吴冠中曾游黄山论艺,特别提到石涛由具象入于抽象、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因为黄山云海及山石峰尖,方与尖、疏与密、横与直之间带有各种几何形式的对比和和谐美感,给予艺术家很多启发。

吴老在此作中捕捉了云雪在山峰之巅游转的动态,纯以大排笔挥洒、拉动出各种像草书的点、揿、按、捺的笔触色面,狂傲灵动的笔势就暗示了云雪蒸腾的震慑和灵动气势,彷佛岚气云雾在山峰之巅,千岩万壑间游转,气势磅礡。看似随意下笔,每一笔笔触却是互相紧扣,呈现了山峦连绵起伏,山外有山的深远空间感。而色点、墨点跃于山上,表现出山川的律动与变奏。

《雪山晨曦》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山晨曦》局部

此外,陆俨少《洞庭东西山图对卷》亦值得注视。作品作于1951年,为陆俨少艺术成熟期之代表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此卷以合璧对卷的形式,分别展示了陆俨少的两种经典画风- 以东山卷为代表,收放自如的陆氏典型山水;以西山卷为代表,缜密娟秀的陆氏青绿山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2560

陆俨少(1909-1993)《太湖东西洞庭山对卷》

手卷 设色纸本

创作时间:1951年
尺幅:24 x 93 cm x2

《洞庭东山图卷》
题签:(刘旦宅题)陆俨少《洞庭山色图卷》,丁丑(1997年)春,旦宅题。印文:旦宅
引首:(谢稚柳题)洞庭山色图。稚柳。印文:壮暮翁、稚柳
本幅:东洞庭山法海坞,其上则莫厘峰也。辛卯春日,为藜青友契写,陆俨少。印文:陆氏、俨少、骫骳楼
鉴藏印:虚怀斋收藏印
后纸:谢稚柳、启功题,释文略

《洞庭西山图卷》
题签:(刘旦宅题)陆俨少《洞庭莫厘峰卷》,丁丑(1997年)春,旦宅题。印文:旦宅
引首:(程十发题)洞庭莫厘峰。程十发题。印文:十发、程潼、三釜书屋
本幅:予友叶子藜青以明路文贞公撰书《唐内侍张丞业传》,并澹归上人书《路公别传》,合成一卷藏于家。盖君旧居在震泽之东洞庭山,去法海坞不数百武,其上则莫厘峰,而路公马鬣实在坞中。此皆童时游钓之地,而壮岁以还,有志四方,日以桑梓为念。既得路公卷,山中文献斯为仅有,缅怀乡哲,因属予写法海坞图,又以具区三万六千顷,莫厘、缥缈二峰隔水相望,请援赵魏国故事,继写消夏湾一角,合成东西两洞庭图记。予曩岁两至其处,烟波云岫,瞬息变幻,笔墨无灵,曾何足以尽之,甚
愧藜青之请,两图既成,爰书其后。辛卯三月,陆俨少并记。印文:陆、俨少、骫骳楼
鉴藏印:虚怀斋珍藏书画印
后纸:徐邦达、刘旦宅题,释文略
鉴藏印:虚怀斋珍藏书画印
出版:

1、《虚怀斋藏陆俨少书画集》第268至271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2、《陆俨少全集·一》第74至77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

3、(洞庭西山图卷)《大观月刊·第31期》第60页,(台北)雅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年4月

1、苏富比香港,1998年4月27日,编号171

2、拍品画心与题跋装配有误。现《洞庭东山图卷》之题签、引首、谢跋应属《洞庭西山图卷》;现《洞庭西山图卷》之题签、 引首、徐跋应属《洞庭东山图卷》

估价:RMB 8,000,000 - 1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