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香港即将回归之际,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邓小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临终之际,饱受病痛折磨的邓公留下最后的遗言,令人心痛落泪,当时邓公到底说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16岁离开家乡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

邓小平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针对,被抹黑、被打压、被下放,邓公都没有气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特殊年代”里,邓小平和家人被下放到江西接受劳动改造,一家人生活在逼仄的小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

据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回忆,当时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没有一点存粮,是母亲和奶奶不分昼夜地开垦荒地,播种蔬菜粮食,一家人才填饱了肚子。

每年冬天,家里都没有菜吃,奶奶夏伯根辛苦腌了一大缸咸菜,这才有了菜吃。

说起夏伯根,其实她和邓小平没有任何关系,邓小平的生母去世后,父亲续弦娶夏伯根,后来父亲去世,邓小平在外革命无法回家,是这位继母为父亲扶灵送终。

因此,邓小平对夏伯根十分感激,不论自己处境如何,都会将夏伯根带在身边尽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四人帮”覆灭后,在陈云、叶剑英的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得以重回北京,复出工作。

这一年,邓小平已经73岁了,精力明显赶不上年轻人了,邓小平回来考虑的一件事,就是找“接班人”。

不仅是给自己找“接班人”,更是为新中国找“接班人”,当时李先念、陈云、叶剑英等老同志的年纪也很大了,还要主持着重要的工作,每天日理万机,经常带病上班。

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老同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未来国家的发展。

邓公大胆地提出了“老带新”政策,让老同志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这样一来,国家未来有了传承,老同志的才能也没有浪费。

1986年,叶帅在北京病逝,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完叶帅的追悼会也都退出了一线工作岗位,将更多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

为革命操劳了一生的邓公即便退休了,依旧心系国家,为国家的整体大局发展出谋划策。

1996年,邓公被查出帕金森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不会立即要人命,却会对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就连吃饭、喝水都变得艰难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病痛的折磨下,邓公很快就走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将妻子卓琳叫来病床旁,叮嘱道:“我死了以后,不要搞什么告别仪式,更不要设灵堂,骨灰撒入大海就行了。”

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听到邓公的这番遗言,纷纷心痛地流下了眼泪,邓公一生为国操劳,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在想方设法地为国家节省资源。